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爲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毛主席認為中國古代最有作為的君主當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其實從真正的歷史功績來說的話,宋太祖他還不夠格與這前三位並列,他不過是冷手捉了個熱饅頭,說句難聽的,就是竊國為皇帝罷了。

話說回來,並列的這四位君主中,也就只有宋太祖晚年的變化最小,其他的三位到了晚年,與前期英明神武的形象差了好遠,似乎都變得昏聵了。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我國曆史上那幾個著名的明君到了晚年卻變得昏聵的事。




一、 先從春秋說起


春秋時期誰最威風?那答案一定是齊桓公姜小白。

齊桓公名喚姜小白,跟現在一款有名的酒同名,就這麼普通的名字,卻實實在在是春秋時期第一人,人家可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

他的人生前半期可是拿了偶像劇裡男主的劇本,一路上開掛式的打怪進級。

熬死了王位正統繼承人長兄齊襄公和篡位弒君的公孫無知,他乘國內大亂之際,與弟弟糾爭奪王位,結果殺死了弟弟,自己登上了王座,還順帶招降了弟弟的謀臣—被譽為“華夏第一相”的管仲。

然後就在這位名相的輔佐下,繼續自己的開掛人生。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例如,率領多國諸侯討伐不聽話的宋國,宋國很快就乖乖投降;還組織召開了第一次“九合諸侯”滅了一些不聽話或者聽話的小國,譚、遂、鄣等,擴大了自己的地盤,加強了對諸國的威懾力,使得眾諸侯在鄄地會盟上,乖乖的承認人家天下諸侯的霸主地位,這可是在春秋上第一個稱霸的人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齊桓公帶領諸侯伐宋


這下齊桓公可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了。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當屬於蠻夷的其他國家或者部落來遊擊當時的中原華夏諸侯時,霸主齊桓公可不能坐視了。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領著中原華夏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那可是威風的不要不要的。

就這麼個牛人,到了晚年卻獨斷專行,親佞遠賢。

重用殺死自己孩子來煮給他吃的廚子易牙,寵幸與父母斷絕關係的衛國人質開方,信任道德敗壞的閹人豎刁,致使這三人專權,最後導致齊國內亂,而自己也被活活餓死,死後屍體無人收殮,在足足暴屍了67天后才總算是被收殮了。



二、秦皇漢武


秦始皇嬴政在他人生前期,除嫪毐、貶呂不韋,將權利收在自己手裡。而後重用李斯、尉繚,滅六國,於自己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之偉業,南取百越之地,北卻匈奴七百餘里,可謂是震懾百族而氣蓋山河。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秦始皇與漢武帝


而秦始皇到了晚年後,卻開始胡來了。焚書坑儒來扼殺民智、巡遊求仙來求長生、苛政虐民來追求享樂,這些導致在他死後,強大的帝國在短短几年內土崩瓦解。

再來說漢武帝劉徹。

我想凡是看過《漢武大帝》的人都曾經被漢武帝劉徹那雄才大略氣概折服的五體投地。是的,漢武帝劉徹在他為帝的前期那可是霸氣的一匹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漢武大帝》中的漢武帝劉徹形象

他16歲登基為帝,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實行推恩令、設置刺史等加強了中央集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為大一統的帝國制定了當時最為適宜的思想。

在外,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闢了絲綢之路,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漢武帝抗擊匈奴的時間路線圖

然而,漢武帝到了晚年卻開始窮兵黷武,耗費大量的人力物資只是為其奪“汗血寶馬”,與匈奴只知打而不知恩威並施,導致與匈奴開戰30年卻是打而不服,造成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倒退的局面。

更因晚年疑心病加重,寵信奸佞之人,而導致誅殺大臣、宗親無數。史稱“巫蠱之禍”。

其中最慘烈的當屬其嫡長子衛太子劉據因與其寵臣江充不和,而被後者栽贓陷害,導致衛太子劉據及其三子一女還有數十萬無辜的人被殺的喋血事件。

漢武帝晚年的這些過失雖沒有導致亡國滅族的慘痛,卻也給國家、人民百姓帶來了很大的不幸與痛苦。


三、 三國時代的東吳


曹操與辛棄疾對三國時代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可都是青眼相向。所以,與其他歷史上著名的君主相比,孫權可能有些不夠格,不過就衝這兩位歷史上著名牛人對他的讚賞,就姑且把他也納入此列吧!

“生子當如孫仲謀”,縱觀孫權的一生,確實也是開掛的人生。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影視作品中的孫權形象


19歲繼承父兄的江東基業,成為一方諸侯。而後與另一割據勢力劉備建立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再派人攻襲劉備的荊州,增大了自己的割據地盤。而後採取聯魏抗劉的策略,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繼續實施兩面逢源的外交政策。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 三國鼎立形勢圖

47歲那年正式稱帝,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勵精圖治,使魚米之鄉的江南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皆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就這麼一個亂世的英主,卻在晚年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尤其是迷上了政治制衡的權術,這一點在選擇繼承人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歷史上稱為“二宮之爭”,指的是太子孫和與其弟魯王孫霸因為繼承權而引發的一系列爭鬥。

孫權在原太子孫登死後,立他獨寵的王夫人的長子孫和為太子。既然有了新太子,那太子在朝廷享有的禮遇自然該與其他皇子不同,可孫權為了防止太子的權利威脅到自己,採取扶植一位與太子抗衡的人的策略,來保障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於是太子的同母弟魯王孫霸走上了覬覦太子之位的道路。

孫權導演的這場制衡,引起了吳國群臣黨爭,致使朝局不穩。後來孫權又在其寵愛的女兒全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下,廢了太子孫和,為了轉移矛盾,他又趕緊賜死了孫霸。

他的這些舉措雖沒有立即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卻為日後東吳政權更迭頻繁埋下了禍根,僅僅過了20餘年就被東晉所滅。


四、千古嗟嘆的唐玄宗


說起唐玄宗,大家馬上會想到楊貴妃,更有甚者馬上會聯想到紅顏禍水。唉,中國古代就是這樣,自己的君主腐化了,不說是他自己抵制力薄弱,或許該反思是不是制度對君主的監督太少了,反而大家只是一股腦的把罪責推到君主褻玩的女性身上,實在是可恨而又可悲。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唐玄宗


像玄幻小說裡的男主,通過升級打怪後才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唐玄宗李隆基的帝位是通過兩次政變得到的。

第一次政變是在唐玄宗李隆基25歲的時候,他聯合姑姑太平公主姑侄兩人共同發動了“唐隆政變”,將政權從他的伯伯李顯一脈奪到了其父李旦一脈。

三年之後,他雖登上帝位,但權利還未都攥在手心裡,與當年的盟友姑姑太平公主站到了權利的對立面,他先下手為強,又發動了“先天政變”,將姑姑太平公主的黨羽誅殺殆盡並賜死了其姑太平公主,自此,他終於把皇帝的權利都握在了手裡。

攬了大權的唐玄宗李隆基開始了他勵精圖治的道路。勤於政事、撥亂反正、任用賢良,慢慢的開創了屬於他的盛世—“開元盛世”。

然後,不知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還是對自己滿意度的增加,曾經勵精圖治的唐玄宗李隆基變得剛愎自用、聽信讒言、耽於享樂了

。罷免了賢相張九齡等,任命奸佞之人李林甫等人為相。

在他52歲那年更是聽信寵妃武惠妃的讒言,在一日之內賜死了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同年在其寵妃武惠妃死後,垂涎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的王妃楊玉環的美色,不顧禮節,召其進宮隨侍。

得了年輕貌美的兒媳婦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心放在了享受上在內窮奢極欲,沉迷於歌舞昇平,耽於感官享受。對外,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沉醉在自己太平盛世的迷夢裡。

中國歷史上的那幾位明君,為什麼到晚年都變得昏聵了?


▲唐玄宗與楊貴妃醉酒圖

後面的事大家就更清楚了,在唐玄宗晚年這樣昏庸的統治下,終於在他70歲那年,爆發了“安史之亂”。

雖然他因為自己種下的這苦果而被迫賜死了自己的寵妃楊貴妃,並且被迫禪位給太子李亨。

但這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卻還是給社會、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是一場空前絕後的大浩劫。這場浩劫之後,國家人口將近銳減至戰前的三分之一,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五、原因何在?


看了上面這四位歷史上出了名的君主前期英明神武,晚年卻昏聵不已的事,深為嘆息。細究他們前後期為什麼變化如此之大,大的令人不敢相信是同一個人所為。

我想原因應該有這些:他們在執政的前期因為是權利初握,故還能保持自己客觀的心智。所以能夠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豐富自己的智慧見解,採納與吸取更好的方法來治理天下。

等他們到了晚年,本來就判斷力這些都有所衰退,而且又在高位上坐久了,既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聰明最正確的,又總會疑心害怕別人搶走他這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所以既聽不進去別人不同的意見,又總想聽奉承順應自己的話,所以就開始親佞遠賢。

而且他們本來就因為自身是高位者,所以享受到的東西很多,做了多年的上位者後更是耽於享樂了。

不僅想享受到這世間所有可以讓他快活的東西,還特別的想讓這享受的過程可以永遠繼續下去,所以就開始窮奢極欲、求仙求長生了。

唉,作為封建時代下的百姓,遇到一個好的君主難,遇到一個能好一輩子的君主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