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敗的「明君」——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戒奢寧儉,勤於政務,胸懷宏圖大志,這符合一代明君的特徵。但同時崇禎又多疑善變,識人不明,斷送了明朝基業,最終結果著實不堪。所以可以稱其為失敗的"明君"。

一個失敗的“明君”——崇禎皇帝

朱由檢

那麼,未能讓崇禎冠以明君稱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一、自然災害

自朱由檢即位後,明朝的自然災害就沒有斷過,連續爆發大旱、大水、瘟疫、蝗災。《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由此記載可見當時的自然災害的頻繁與嚴重,政府沒有能力賑濟,導致赤壁千里,餓殍遍野,百姓民不聊生。這也是明末農民起義頻發的主要原因,人們為了生存紛紛揭竿而起。

一個失敗的“明君”——崇禎皇帝

自然災害

二、吏治腐敗

封建王朝的毀滅都是自吏治腐敗開始,國家好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實行,甚至將利民政策變為害民政策。明初在朱元璋的鐵腕手段下,貪官汙吏還殺之不絕,到了崇禎年間,貪汙之風更甚。崇禎二年閏四月,崇禎接到了剛上任幾個月的工部尚書張鳳翔的奏疏,揭露工部招商採辦時大量收取回扣的事實。工部在代表國家採辦物資、投放工程的過程中,每發出一千兩銀子,除去商人牟利的部分,官員竟然以回扣的方式貪汙六七成之多,結果國家花費千兩銀子實際只買到了值一二百兩銀子的東西。當時的官員腐敗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以至於後來朝廷一邊在放糧救災,貪官一邊在盤剝百姓,大發國難財。這直接激化了政府與人民的矛盾,農民起義連綿不斷。

一個失敗的“明君”——崇禎皇帝

懲治貪官汙吏

三、邊患問題

到了明末,女真的後金政權就像一匹餓狼,一直遊走在明朝身邊,不時地亮出鋒利的牙齒,給大明狠狠地來上一口。崇禎年間,農民起義一直不能被剿滅,也是因為關外牽制著大量明軍主力部隊。北方皇太極不斷騷擾入侵,明廷只能派出大軍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此時的明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巨大的壓力使朱由檢變得多疑嗜殺,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明朝也在崇禎皇帝的進退兩難中走向了滅亡。

一個失敗的“明君”——崇禎皇帝

清軍出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