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財務自由去創業,絕不可能成功

為了財務自由去創業,絕不可能成功

前兩天,我在後臺收到這樣一則問題:

為了財務自由去創業,絕不可能成功

大致來說,這位讀者因為公司效益下降,工作量增加,所以想辭職創業,實現財務自由。然而自己懸而未決,不知道該不該放棄手上安逸平穩的工作。

過去我也經常收到諸如“要不要辭職創業“,“工作沒意思,想自己做事業”等問題。今天的文章我就來好好聊一聊。

恰好我周圍有一些創業算半成功的人士,而且也都在餐飲領域裡。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繞個小彎子,來談談那些創業比較順利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第一種,是有資源有背景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進程。這個“歷史進程”,指的就是時代發展的勢頭,你是不是趕上了。

比如,

80年代的勢頭是下海經商,

90年代的勢頭是炒股,

2000-2010年的勢頭是房地產和互聯網,

2010年以後的勢頭是移動互聯網......

基本上,每個階段性的歷史進程前後差不多10年時間。放到今天來講,移動互聯網的勢頭基本快要進入尾聲,如果想借著這個概念去創業,白手起家已經非常困難。

因為現在的市場格局已經不像8年前,什麼樣的阿貓阿狗進場都能分一杯羹。如今大的盤面已經趨於穩定,小的細分賽道也已佈滿玩家。現在早已不是當初組團開荒的時候,你面對的競爭在不斷升級。

僅僅是腦子裡有一個好想法已經遠遠不夠,你還得有其他更多的東西,比如資源和背景。

舉個例子。我身邊一位開餐廳的朋友,本身自己就有錢,家庭背景也好,而且認識很多成功的餐飲界人士。兩年前她從廣告公司辭職,跟人合夥開了第一家餐廳,坐落在上海最繁華的靜安區。

她本身是做設計的,因此店鋪的裝修,菜單的風格,服務人員的衣著什麼她都一攬子包下來。而她的合夥人本身就已成功運作過多家餐飲店,對餐廳運營有諸多經驗,對市場反應有敏銳嗅覺。

在餐廳推廣上,她只是在大眾點評上開了個頁面,並沒有像其他網紅餐廳那樣,今天開個法拉利去送餐,明天找一堆人過來排隊,後天再拍美照讓各種大號去發。

然而,我這位朋友發揮了她強大的人脈網絡,每一個被她安利去吃飯的朋友,同事,老闆都會寫下評論留言,再加上本身菜品就很不錯,讓這家餐廳一下子就衝到了點評榜前10名。

你看,這基本上是個金錢+經驗+人脈堆起來的創業組合,和移動互聯網啊風口啊都沒有太大關係。

她的創業成績怎樣呢?半年內,這家餐廳就已經回本。

要知道,在餐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能在上海開一家半年就回本的餐廳,這有多難。而現在,她的第三家店馬上就要開張了。

她努力嗎?當然,為了一個酒單的設計她都能不眠不休好幾天。然而光靠努力夠嗎?顯然不夠,你還得為這份“努力”去搭配別的資源組合。比如能和你進行技能互補的合夥人,比如初期第一筆啟動資金,比如有成熟行業經驗的團隊等。

資源和背景,就是在你創業碰到困難時,解決問題最好的武器。能打個電話就問清楚的事,不用你費勁到處跑;能吃個飯就敲定的合作,不用你四處去求人;能輕鬆拿出一筆啟動資金,就不用去借錢,還要想著以後該怎麼還。

這和幾年前的情況不一樣。那時在勢頭上,所以不管你是賣煎餅果子還是牛肉麵,只要想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名字,在網上炒幾個話題就能搭上移動互聯網的順風車,輕鬆拿到大筆融資。

現在呢?創業市場越來越成熟和理性。任何一波勢頭都會經歷從“混亂”到“規範”的過程。一旦變得規範,旁門左道的辦法就開始不起作用,流於表面的東西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所以不要看現在網紅餐廳那麼多,能撐下去的一定不是靠炒概念,或者弄虛作假的手法。它最後還是得回到供應鏈,運營,品牌,服務上。

真正要拼的東西,都在眼睛看不見的地方。

為了財務自由去創業,絕不可能成功

第二種容易創業成功的,是能力過剩的人。

所謂能力過剩,就是廟小容不下大菩薩。TA的才能去打工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只有創業才能獲得成就感。

我另一位做餐飲創業的朋友就是如此。

他本身就在甲方和廣告公司工作多年,一路順風順水做到了創意總監的位置。可他不想再幫別人建立品牌,而是自己創立一個品牌。於是辭職和人合夥開了一家賣豆漿油條的小吃店。

他跟我說,終於找到了能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

過去,他最多隻能決定一場市場營銷活動怎麼搞。而現在,大到店鋪的定位,選址,裝修設計,營銷推廣,小到每一個菜品的開發,迭代和更新,他都要去管。

他努力嗎?那必須。一個新品牌的建立從商業策略到傳播策略,他全程都要參與,工作量是以前的四五倍還不止。可他樂在其中,充分享受這個過程。因為他可以把腦子裡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都一一實現,並且不斷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被市場所驗證。

他的創業成績怎樣呢?目前全國已經開了30多家分店。前段時間,他還帶著這個豆漿油條的品牌上了《快樂大本營》。

以上這兩個創業的例子,不能說大獲成功,但在我看來,至少是走在正確且健康的軌道上。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這位讀者的問題,比起不知道要不要放棄安逸的工作去開甜品店,我覺得更需要關心的問題是:

你創業的目的是什麼?

以及,

你有沒有為此準備好?

創業的目的有千萬種,不靠譜的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去創業。

因為這不是一個“順其自然”的目的,而是一個“逃避現實”的目的。

順其自然的目的,是自己本身就有完整的計劃,而且能力和資源都不差。出來創業是一個起碼60%篤定,40%未知的選擇。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換句話說,周圍的朋友知道你去創業了,大多數反應是“他這個人就該去創業!”,而不是“他怎麼跑去創業了?”。

不是誰創業都能成功,這真得看你有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俗話說,就是命。

逃避現實的目的則不一樣。它是因為不滿足現狀,所以想找一個替代方法來掩蓋現在的問題,可它並沒有解決現在這個問題。過去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到辭職跳槽不是你逃避現實工作的手段。創業是一樣的道理。

覺得自己賺的少就想去創業,這從一開始就很難成功。

財務自由從來都不是創業的目的,而是創業成功後順帶完成的事情。以財務自由為目標去創業,很快你會發現創業並不能讓你財務自由。並且一開始定下的目標與當前狀態相差太遠,就會引發一個大問題:

一旦經歷了挫折和苦頭,你就會打退堂鼓。並且,你也很容易找到身邊能替代“創業”的選項。

比如你很可能會陷入發不出工資,付不起供應商款項,或者沒錢做推廣的窘境,而這是每一個創業者的必經過程。隨便哪一個拎出來,都能讓人感到深深的絕望。到頭來,連實現財務平衡都很難,更不要說財務自由。

最後你會覺得,創業是什麼鬼?這還不如自己一個月拿幾千塊,不用操心這個操心那個,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強。

而那些創業成功的,至少我身邊的那撥人,沒有一個是以發大財為理由去創業的。他們要麼是找到了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只有創業才能完整地完成這個事業;要麼是本身自己捕捉到了一個機會,覺得有潛力做大做強,於是積極調動身邊的資源和人脈。從內在驅動力來說,這都是比實現財務自由強大地多的意志力量。

還是那句話,財務自由只是創業成功後順帶完成的事情,而不應該是最終目的。

為了財務自由去創業,絕不可能成功

第二個問題更加重要,既然想創業,那麼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準備好。

我沒開過甜品店,但用常識都能判斷出,在這之前需要考慮清楚的問題起碼有:

1. 甜品店開多大?選址在哪裡?

2. 你的產品線一開始鋪多廣?要推出幾款甜品?分別針對怎樣口味喜好的人群?

3. 你的目標市場預測能有多大?臨近三個小區和企業的同事,有多少人會願意嘗試你的甜品?他們一個月的消費規模要達到多少才能撐起你的店?

4. 店裡準備請幾個員工?他們一年的工資成本是多少?如果一開始虧損,你的現金流能支撐多久?

5. 周圍有沒有其他甜品店和你構成競爭關係?有沒有奶茶店,咖啡館,西餐廳能夠成為替代你的消費選擇?

6. 你怎樣去吸引顧客?如何去做推廣?還是你覺得只要店開起來就會有人來?

7.營業執照和食品安全相關的法規文件你有沒有辦法弄好?這是個很花精力的事情。

......

以上這些還只是隨便一想就能想到的問題。我那兩位做餐飲的朋友和我交流,告訴我真正做起來,讓你意料不到的、瑣碎煩的事情會更多,多到你懷疑人生。

可這些問題又必須解決。而我在前面說的,資源,背景,能力,它們才是你應對這些問題時最實用的武器。

注意這個詞,實用。而不是假大空的情懷。

如果你一個都沒有,只是空有一個想法,那麼我覺得先繼續過現在的生活,也沒什麼不好。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有意識地去積累這些條件,然後再出來創業。

總之,創業並不是一個人生的必選項。我們也不用被媒體過度的美化和吹捧而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與其思考要不要出來創業,不如先思考如何把本職工作做好,再看自己有沒有這個條件去創業。其實後面這個問題更容易,做到了這一點,無論創不創業都不會混地差。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