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民族英雄毋容置疑,看完下面的,还觉得他死的冤吗?

宋高宗赵构与岳飞的君臣关系:准确的说,宋高宗对于岳飞是相当信任的,对其有相当大的包容。岳飞是宋高宗一手提拔的将领,也是宋高宗最信任的将领。南宋多名将,至少吴阶兄弟与刘锜能力和战功不在岳飞之下,但高宗仍将全国3分之1的军队交与岳飞指挥。其间岳飞2次仍下军队撂担子回家,有点给皇帝脸色看的意味,还是高宗下了三道诏书把岳飞劝了回来。并未因此计较。因为南宋武将跋扈,与文官集团对立、抗旨,并不止岳飞一人。

岳飞是民族英雄毋容置疑,看完下面的,还觉得他死的冤吗?

如吴阶曾公然对抗枢密院;韩世忠纵兵抢夺朝廷办公场所、逼死谏官;刘苗兵变更是直接绑架皇帝......相对来说,岳飞的赌气罢工还算是轻的,只是政治上不够成熟。岳飞表现的不太好的,是两次劝立太子。如果是朝廷文臣劝立,那是为国家社稷着想,说错了也没关系。但是一个手握重兵边关统帅干预皇帝家事,那是大忌中的大忌,灭门的死罪。还是宋高宗大度,知道岳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淮西之战,皇帝12道圣旨调不动岳飞军队,让金兀术安然北归,高宗有点生气了。好在宋金很快议和,宋高宗就没有再追究此事。

岳飞是民族英雄毋容置疑,看完下面的,还觉得他死的冤吗?

既然宋高宗这么宽容大度,为什么最后只杀死岳飞呢?或者为什么不把中兴四将全杀了?宋金议和后,宋高宗开始反过头处理内部事务:修理悍将、收兵权。高宗首先要杀的是吴阶、韩世忠和张浚,宋高宗已经受够了武将跋扈,至于军队怎么办?交给最信任的岳飞管。吴阶死的很及时,宋高宗还没有动手,自己就去见先帝了。剩下的张浚走了秦桧的门路,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等到岳飞奉了高宗旨意,到韩世忠大营收其兵权的时候,韩世忠慌了。韩世忠自然有他的救命绝招,他直接跑到宫里,跪在高宗脚下痛哭流涕,一面向高宗表达忠心,其出生入死都是为了保卫皇上;一边发誓要好好去枢密院上班,做个本分的公务员。

自此高宗放心了,既然悍将们愿意痛改前非,他也不想背个杀功臣的骂名。那就所有大将包括岳飞都不要带兵了,集体去当枢密院副使,兵交给负责练兵的将领带,有战事再领兵出征。韩世忠、张浚老老实实坐班去了,岳飞不乐意了。没想到最后把我的兵权也收了,心情郁闷,没上几天班后,岳飞提出了辞职。没等批复就去了岳家军驻地附近游山玩水。

岳飞是民族英雄毋容置疑,看完下面的,还觉得他死的冤吗?

负责调查岳飞的秦桧,收罗了岳飞证据。高宗听到岳飞与旧部联络的密报,这次真的怒了,新账老账一起涌上心头:这个岳飞如此贪恋兵权!不给皇帝面子,马上着大理寺审理。最终以“不尊敬皇帝”、“淮西之战抗旨”两条罪名处死岳飞(并非莫须有)。岳飞为人正直清廉,不会像韩世忠那样低头认错,他有他自己梦想和情操。一代战神,自此含冤被害。

岳飞性格,与袁崇焕极为相似。都是含冤下狱,但是不啃声、不辩解,让皇帝无法下台。有时老板错了,下属稍微低个头,等事情过去,老板自然会心知肚明。这也是给现代职场人的教训。

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利用高宗赵构担忧和心理,急于打压武将,陷害忠良,是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尖锐对立的结果。南宋武将一改北宋武将地位低下的状况,变成文臣轻微、武将权重,文武集团尖锐对立。韩世忠尤其为甚,他轻蔑称文臣“子曰”、“萌儿”,不但强占朝廷办公场所,更纵兵逼死谏臣。

岳飞是民族英雄毋容置疑,看完下面的,还觉得他死的冤吗?

而军队互称韩家军、岳家军、张家军等,让文官集团不能容忍。由于北伐及国家安危最重,高宗一再偏袒、容忍武将,安抚文官。文官集团手段愈加卑劣、没有下限。

像南宋文官不以国家安危考虑,单纯以文武之争来辩是非的,在历史绝无仅有。很多与秦桧对立的文臣,他们共同的观点:就是议和、收兵权、杀大将。以达到文官集团地位提高的目的。

有人指责高宗杀岳飞是怕北伐成功迎回二圣,担心自己做不成皇帝,这纯属不懂历史的无稽之谈。国家被灭、皇帝被虏是国家和军队最大的耻辱,高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不会连这点觉悟都没有。迎回二帝是政治口号,是给自己加分的。如果做到了,有谁的功劳比宋高宗赵构大?古人讲究尸骨回乡,身死他乡为异鬼,是进不了祖坟的。当时徽宗早已去世,迎回徽宗尸骨也是高宗的责任、一样的丰功伟绩,高宗难道害怕徽宗会起死回生不成?至于钦宗只做了2个月的皇帝,是个糊涂的昏君。现在满朝文武都是高宗一手提拔的,高宗难到会担心满朝文武不跟着提拔他们的皇帝干,要去跟一个没有恩惠过他们的昏君干?

岳飞是民族英雄毋容置疑,看完下面的,还觉得他死的冤吗?

而就算迎回二圣,岳飞也绝对不可能拥立钦宗。高宗从来没有怀疑过岳飞的对自己的忠心。岳飞两次劝立太子,就是担心金人利用钦宗的儿子做文章,在北方搞出一个太子来。

历史上新皇即位,先皇能复辟的,绝无先例。所以赵构因为岳飞一心想迎回二帝而动杀心,属无稽之谈。这样的政治口号,不要说岳飞,满朝文武都真心诚意的说过。杀忠臣,赵构有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