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这可能是你对历史最大的误解,还原一个真实的岳飞

说到忠君爱国,有人不仅说了,做了,更是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刻在了背上。这样一说,大家肯定就知道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出生在一个国家遭受外侮,备受欺凌的时代。岳母在岳飞小的时候就给他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这四个大字。

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岳飞的爱国精神,从小就努力学习本领,从20岁起,就先后四次从军,投身于抗金报国的伟大事业中。

岳飞的一身功绩我们今天就不一一陈列了,我们都知道的是,如果他当时能受到朝廷哪怕一点点的支持,或许能够帮助赵构建立一个无比强大的王朝。可是历史终究是经不起推敲的,他和诸将筹备了十余年的北伐计划,算无遗策,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被连下12道金牌召回。

当时的岳飞已经带领军队打到了什么程度?

当时北伐的计划是要做到“直捣黄龙”、彻底消灭金国。

除了要求本部军队能征善战,还要求人数上至少有着20万的数量,更要有友军的协同,要求敌后义军和敌占区百姓的支持,要求“陕西五路叛将”的反水,甚至要求金国内部、后方的各个被压迫民族起来反抗。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最起码不会拖后腿的朝廷。可惜当时就差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朝廷撤回了左右路的大军,再以岳飞本军孤立无缘为由,要求撤军。打仗这种事本就非一人之力,撤走了大批军队,就算岳飞还想打,还能怎么打?

那有人问了,皇帝赵构即使再怂包,遇见这样的臣子送上来的千古功业,他就不动心?你别说,他还真动心了,刚才不是说他让秦桧发了12道金牌给岳飞吗,那是在他接收到捷报前做出的决定。金牌发出去没多久,才收到捷报,他当时也动心了,想着这一次说不定真的可以收复失地,重振王朝。没能能拒绝中兴之主这样的称号。

于是他先命令自己的亲军将领杨沂中率军北上,接着又允许岳飞暂止班师,传递的意思大体就是,如果确实有机会,可以两军会师,如岳飞所想的那样直捣黄龙。

但问题是,出乎所有人包括赵构预料的是:由于秦桧从中使诈,12道金牌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规矩去送。当时的规矩是先送到当地最高军事长官处,再送到下面的12处军中。当时川陕战区的最高负责人、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是坚定的主战派,秦桧怕其借机拖延,把金牌越级发放,直接发到了正在前线作战的军官处。

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越级发放,那也必定是金牌先到。岳飞看到金牌,会不会抗命?肯定不会。因为军队的给养都是朝廷发放,岳飞不敢赌,若是皇帝真的铁了心让班师回朝,自然有多种方式去惩治岳家军。毕竟在一日之内下12道金牌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已经很难让人用常理去推敲朝廷想法了。

在岳飞含恨收兵,就在归朝途中,岳飞遇到了传送诏命的使者,接到了赵构前几天刚刚传下的“暂止班师”诏书。岳飞当时无言良久,脑海里想的全是当时得胜之后,三军将士准备再次出征,誓师的呐喊:“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无一肯回顾”。全是当地百姓:“相公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念,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的斥责哀求。

只奈何军机已失。

就连一向好脾气的岳飞也忍不住气急败坏地跟幕僚发牢骚:“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这样的战机本是千载难逢,这时的士气已经由盛转衰。诸将筹备十余年的苦功毁于一旦,如何再能收复中原,还我河山?

有人说岳飞最后惨死是因为太过自负,桀骜不驯,违抗君命。属实情商太低。

宗泽将军讲排兵布阵,岳飞心中知此无大用,但嘴上还是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仔细推敲,他其实想说的话是后半句,但前半句给老领导面子。宗泽也点头称是。

岳飞平了襄汉,立刻辞制置使,请让其他重臣经营荆襄。以不恋权势,不贪图功利来明哲保身。

皇帝赵构难道真心不喜欢岳飞吗?他喜欢得很。岳飞年少爱喝酒,赵构让他到河朔别多喝,岳飞从此戒酒。

打曹成,岳飞特意叮嘱张宪,不要滥杀无辜,保存皇上仁德的名声。到处给皇帝留面子。

刘豫的兵马打过来了,其余诸将都想开溜,皇帝竟然没有可用之人,岳飞虽然眼睛有病,还是立刻赶来,这时刘豫的兵马已经退去。赵构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他也知道岳飞给足他面子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配说岳飞不会做人,就是他的儿子岳云。多少次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就被岳飞轻飘飘的一句,这是我儿子。就给一笔带过了。

奈何如此人杰,万人也可敌,却敌不过背后捅来的刀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