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長期不發燒的人免疫力更差,真是這樣嗎?

發燒,是人體的一種免疫反應。有句話很流行,5年內不發燒,說明身體內的免疫力太差了,對致病的因素沒有反應,容易患腫瘤。很多人深信不疑,在生活中也確實常見這種現象,長期不生病的人一生病就是大病,病來如山倒。於是曾經對自己身體很自信的人,卻有些擔憂了:“我好幾年都沒發燒了,該不會我的免疫力已經失去反應了?”

聽說長期不發燒的人免疫力更差,真是這樣嗎?

我們為什麼會發燒?

體溫調節中樞專門負責管理我們的體溫,它通過神經、體液等因素調節機體的產生和散熱過程,使體溫波動在正常範圍內,保持體溫恆定。當人體受到各種病原體的侵襲,作用於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破壞產熱和散熱之間的平衡,人體就會發熱,我們把這些能引起發熱的物質叫做“致熱源”。此外,體溫調節中樞自身功能紊亂也會引起發熱。腋窩體溫超過37℃,就認為是發燒。

聽說長期不發燒的人免疫力更差,真是這樣嗎?

不是所有的發燒都是由病原體侵入身體感染所引起,手術後、骨折、大面積燒傷、消化道出血、血液病、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藥物等都可以引起發燒。發燒的原因很多,它本身不是病,是一個症狀,是人體免疫系統工作的過程。

因此,長期沒有發燒,說明免疫系統一直很強大,身體健康。發燒反而說明免疫力下降了。長期不發燒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身體素質好,免疫力強大到可以殺死病菌,注意天氣變化,注意衛生保健和預防疾病,不輕易受病毒侵蝕,這類人應該幸有個好身體。還有一種情況是不太關心自己的身體,頭痛腦門熱之類的不算病,根本沒放在心上,不知不覺中自己痊癒。

聽說長期不發燒的人免疫力更差,真是這樣嗎?

當然,大多數人免疫力比較低,頭痛腦熱是常有的事,不要擔心,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增加免疫力。免疫力是個抽象的無形物,一天兩天看不到見效,卻可以潤物細無聲於平日養成的優良習慣。比如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加強營養,避免熬夜,加強適當運動,多曬太陽,調動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