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你都知道哪些?

中國最早的書籍

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你都知道哪些?

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你都知道哪些?

《左傳》“昭公十二年”有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者也。古者開國承家,必然重視巫、史之言。巫可以溝通天人,是為政者導師一般的人物,可以指點江山;史記錄國家發生的重要事物,為後代執政者所借鑑。《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被視為最重要的巫史著作,為執政者奉為治國寶典。它們代表了中國最早的文明成就。

昭公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一代君主,此時距離西周滅亡約二百餘年,距離夏朝開代約一千五百年,夏代之前是三皇五帝。自伏羲天皇初立,至西周滅亡,其間歷史,多模糊不清,所發生的重大事物,也大多記載於《尚書》之類的書籍中。《尚書》,尚有崇尚尊貴之意,尚也有上之意,為上古最為重要的書籍,因此名為“尚書”。《尚書》之中不見“三墳”“五典”之類的記載。《春秋》開始,對歷史的記載嚴明起來,反倒出現了這類的字眼,由此可見,這類書籍當為後代人所總結編輯而成。

在宋代紙張發明出來之前,文字的載體,最常用的為竹籤。竹籤的存世週期有限,而且所成之策極易散亂;孔子的編訂書籍,就是對這種極為散亂現象的整理。孔子整理書籍,是私人傳播學問的方式,諸子又各自有其所認同的側重點,因此同一部書,往往有數個版本之多。《詩》、《書》、《禮》、《易》、《春秋》,即為如此。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三、五、八、九之類,帶有很強烈的編輯書籍的願望。西漢成立之後,至漢武帝之時,因皇家典藏的嚴重缺失,歷代帝王一直有意識的蒐集整理來自各個渠道得到的書籍,整編成為一個新的一目瞭然的體系。

對書籍的整理與傳播,其功甚偉,孔子之被稱為“文聖”,大概即為此因。至漢武帝時,孔子的後裔孔安國的發言權依舊很大。他在給《尚書》作序時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孔安國認為,《三墳》就是三皇之書,《五典》就是五帝之書,《八索》就是八卦之說,《九丘》就是九州之志。孔安國的解釋,“三”“五”對應三皇五帝,前者言大道,後者言常道;“八”為八卦之說,“九”為九州之志,二者則是夏商周三代的“大訓”的部分。

“大訓”一詞,見於《尚書》中,有“大訓。。。在東序”。孔安國認為,大訓即為“夏商周志書”。孔安國雖然沒有明言,《八索》、《九丘》出於“大訓”,然而九州之說,八卦之說,卻是夏商周三代之物,不言而喻。其混淆的目的,不可詳究;若如此,《三墳》之中的易說,豈不與夏商周吻合,那麼他的三皇的說法則會不攻自破。

我們知道,《三墳》即夏商周的三代易學。夏易《連山》崇山,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因此被稱為“山墳”。商易《歸藏》重氣,象徵“天氣歸,地氣藏,萬物莫不歸藏其中”,因此被稱為“氣墳”。周易《周易》重形象,象徵“日月之道,週而復始”,因此被稱為“形墳”。《周易》的本來卦序即首坤尾乾,因此出於對《周易》的誤解,這個“形墳”被稱為《坤乾易》,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五典》,當為五代(即五帝時)之典籍,五行之典要。自黃帝“治五氣,藝五種”,五行學說一直是治世之法典,直到大禹治水,打破五行的框框,摸索出“逢九必重卦”的八卦通天大道,歷史的腳步,才又向前邁出了一個大的臺階。五行的內容,十分豐富,據《尚書》“洪範”所載,五行水火木金土,五事貌言視聽思,五紀歲、日、月、星辰、歷數等等,十分實用。

《八索》,應該就是《尚書》所說的“農用八政”。八政即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民以食為天,因此一切政務皆圍繞土地而言,由此產生的各種矛盾,則需要相應的手段來解決。

《九丘》,即為孔安國所謂的九州之志。古代所繪地圖,以山川和城池為最主要的表達事物,城池的地域劃分,往往以山川的分佈來作決定。山川的不同分佈,物產不同,風俗不同。治理天下,必須知道自己治理的疆域和疆域的狀況。《九丘》的內容,當與《尚書》的“禹貢”所記載的內容類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