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劍門豆腐,枉游天下雄關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劍閣人,要說起家鄉的美食,當然離不開劍門豆腐。其實,劍門豆腐早已蜚聲中外,無需宣傳與推廣,因此本文的意義,多是給那些遠離劍閣家鄉的遊子,送上一點舌尖上的回憶。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這是古人對四川境內四座名山的概括。劍門關號稱“天下雄關”,位於四川北部,是秦川咽喉要道,群峰如劍,峻嶺橫空,李白驚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秦漢以來,這裡發生無數次激烈戰鬥,劍門關堅如磐石,從正面攻破劍門關者竟無一次。

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天下雄關

然而,誰也想不到,千百年後,與堅不可摧的劍門關齊名的卻是它的豆腐。1000多人口的古鎮,竟有近百家豆腐店。店面擺著的,籠裡蒸著的,鍋裡煮著的,全都是豆腐。隨便在一家酒樓吃飯,都能點上了全是各式各樣的豆腐菜。據說,劍門人可用豆腐做成100多種豆腐菜式,還上了《中國文化小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劉安路過劍門,看見劍門人愛喝豆漿、愛吃酸菜,就叫他們在豆漿中加點酸菜汁,於是成了豆花和豆腐。三國時,蜀將姜維兵敗牛頭山,退守劍門關。劍門地方官向姜維建議:閉關三日不戰,令百姓家家磨豆漿,以豆腐犒勞士兵,以豆渣喂戰馬。三軍體力迅速恢復,三日後姜維領兵殺下關去,大敗魏軍,解了蜀國之危。

唐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出走四川,因為在馬嵬坡死了楊貴妃,他一路茶飯不思。途經劍門,鄉民用豆腐宴接駕。玄宗胃口大開,乃問:“此乃何物做成?”答曰:“金豆豆。”玄宗便賜名為“皇豆”。後來,老百姓怕犯禁忌,就改稱“黃豆”。

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天下雄關

其實,劍門關的豆腐之所以名滿天下,主要還是當地製作豆腐的食材和地理因素。劍門豆腐以劍門山區礫岩油沙石土出產的黃豆為原料,使用來自劍門七十一峰的“劍泉”水,經浸豆、磨漿、濾渣、煮漿、點漿、脫水等工序製成。劍門豆腐顏色雪白、質地細嫩、韌性較強、味道鮮美。

劍門山區的土為爍巖油沙石土,土質乾燥,透風性好,產出的大豆蛋白、脂肪含量高;製作豆腐用的是山上含有豐富礦物質的礦泉水;當地磨豆腐大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點出的豆腐多,鮮嫩柔滑,口感好,吃起來上口。劍門豆腐顏色雪白,細嫩鮮美,口感不澀,且有淡淡清香,並韌性極強。採用炒、炸、熘、燒、燉、蒸、氽、涼拌等烹調方法,可製作出200多個品種的菜餚。如今在劍門關鎮,遊客最喜歡的就是那一桌全部由豆腐烹製而成的豆腐宴。

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天下雄關

鄧小平、郭沫若等名人嘗過劍門豆腐後,都讚不絕口,故有“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劍門關”之說。關於劍門豆腐的兩條語錄,一條是偉人毛澤東的話:“中國豆腐是有特殊性的,別國比不上,可以國際化。”另一條是美國《經濟雜誌》的話:“未來十年,最成功而最有市場潛力的並非汽車、電視機和電子產品,而是中國的豆腐。”

劍門關與豆腐宴,一個是雄關勝景,一個是蜀道美食,一硬一軟,相依相伴。劍門的每一款豆腐都蘊含一個故事、一段歷史,雖說造型簡潔,但富於想象,真的讓人佩服之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