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最早的祖先是靈長類的古猿,我們的祖先是以植物、種子和堅果為食的,可如今的我們是雜食的,那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的食譜發生瞭如此大的改變呢?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吃肉的呢?
希伯來聖經中記載說,人類自諾亞時期的洪水之後才開始吃肉。這足以證明相對吃素,吃肉是後來的事。因為肉食除了病菌,相比較素食更難以消化,只能等到鑽木取火這一科技普及後,人類才敢放心大膽的吃肉,有了火,人類也可以憑藉火,更好的與猛獸搶奪野味資源。
墨子說:"古之氏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他認為在人類學會食品再加工之前,只吃素食。
吃素的文化理念
有人說,真正意義上的素食,依賴佛教的興盛。其實並不盡然。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時,教規並未明確規定禁止葷食。僧徒託缽求食,遇葷吃葷,奉素食素,所謂"齋",最初指佛門弟子中午以前所進的食物。"小乘"戒律中,禁過午進食,並不禁止吃肉。
後來隨著教義傳播,"戒殺生"的思想衍化出了忌葷觀念。到了南北朝,有梁武帝這種帝王的推動,佛教盛行,素食迅速普及,不光和尚吃素食,施主、香客、朝拜者也都以素食為時尚。
素食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美,如建業寺的一個僧廚,能以一種瓜烹製出幾十種菜餚,每一種菜餚又可做出幾十種口味。禪寺的齋飯,往往是土豆豆角一鍋燉,在秋季的時候,還會加一點剛剛採摘的南瓜,香甜可口,特別下飯,還會加上一個蘿蔔醃製的鹹菜,白菜木耳一起的拌菜,除此之外的標配,是一鍋西紅柿、青菜、金針菇煲的湯。
素食裡的王牌
最偉大的素食,也是產生在漢朝。有了豆腐,素菜口味才能與肉食匹敵。
豆腐在漢朝其實遠沒有普及,技術也不成熟,凝固性和口感同後來的豆腐沒法比,因此還進不了烹飪主流。直到唐宋,才成了重要的素食。唐朝時還隨鑑真東渡傳到日本,讓日本人也學會了吃豆腐。
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在此引用孫中山先生的話:"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素齋離不了豆腐,葷菜也歡迎豆腐;家常便飯離不了豆腐,滿漢全席也不能沒豆腐。在那些簡樸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
舊時喪俗中,喪家準備的飯菜以豆腐為主,因為白色是喪事之主色,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稱作"吃豆腐"。四肢健全不幹活而去蹭飯吃的,也說他是吃豆腐的。這樣流傳下來,"吃豆腐"又多了一層佔便宜的意思。
素食風味壓倒葷菜
素食是從宋朝開始專業化的,諸多素食菜名中,帶"假"字的最多。例如"假炙鴨""假蛤蜊""假羊時件""假驢時件""假煎白腸",說明老百姓對素食最追求的是能夠取代肉食,通過對視覺和味覺的瞞騙,以假亂真。
像"奪真雞",從名字上就透著一種咬牙切齒要把真雞取而代之的氣魄。據說這道菜完全用蔬菜和豆製品加工,形象和質地都非常逼真,切開整雞時,雞絲儼然可見。
素食登峰造極,還是在清代,形成了流派和理論。《隨園食單》專門有"雜素菜單"一節。純素的菜有"慶元豆腐""素燒鵝""茄二法""煨木耳""芋煨白菜""香珠豆""楊花菜"等。袁牧還借家廚王小余之口說:"一芹菹一皆珍怪",將素食的美味提到極高的地位。薛寶辰於同治年間撰寫的《素食說略》,記述了二百多種素食,堪稱一部素食百科全書。
如果把中國歷史看成一部吃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素食是其中一直湧動的潛流。從主動吃到被動吃,再到主動吃,滄海已變桑田。
閱讀更多 繪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