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之說「簋」

青銅器之說“簋”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黃簋

簋,讀作“詭”(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母己簋

《說文》黍稷方器也。

《廣韻》簠簋,祭器,受鬥二升,內圓外方曰簋。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

《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

《易·損卦》二簋可用享。

《注》離為日,日體圓。為木,木器圓。簋象,則簋亦以木為之也。

《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

《傳》四簋:黍稷稻粱。

《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東面坐啟簋會,各郤於其西。

《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

《注》用土作簋。

考證:〔《傳》四簋,黍稷稻梁。〕謹照原文稻梁改稻粱。〔《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道其德行。〕 謹照原文尚堯舜道為句,言其德行為句,言字不可省,謹增言字。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寢魚簋

簋,古代中國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寫作簋,而銅器自銘則常為“皀殳”。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北單簋

簋流行於商至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簋的形制很多,變化較大。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西周除原有式樣外,又出現了四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加蓋。簋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寢出簋

青銅簋出現在商代中期,但是數量少,晚期前段逐漸增加。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見簋

西周時期簋的數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襲商式,中期變化較大,樣式繁多,晚期又趨於定型化。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獸面紋簋

西周簋器大體分為萌芽與奠基、創新與繼承、過渡時期與全盛和衰亡四個階段。萌芽與奠基階段的青銅簋器形制上是商末流行式樣的沿襲,一些特徵不明顯的器型難以精確地區別其為商器或周器,乃是殷周之際的式樣。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爰簋

青銅簋器的紋飾保持最初的獸面紋,與殷末相比增添了有觸角的臥狀體驅的怪獸紋,出現了以鳳鳥為主題紋飾的器物。隨著青銅器的不斷髮展,簋器出現了變形紋飾,活潑有力,可以說是抽象的變形紋飾佔領裝飾藝術舞臺的新時期。

青銅器之說“簋”

商晚期 子庚簋

在完成創新後,簋器銘文用筆純熟,結體圓渾,和前期筆畫不相同,其內容除少量反映政治事件外,大多是承平時期世官司世祿的記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而可以看出,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在完成周人自己的禮器體制過程中,帶有徹底淘汰舊、積極創造新的特點。西周後期青銅器的鑄造及紋飾呈現出退步的趨勢,簡草、粗疏、衰頹成為一時的傾向。

青銅器之說“簋”

西周 仲爯簋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重器才顯示出較好的工藝技巧,個別的作品甚至產生新的構圖,而成為藝術的翹楚。盤旋龍紋等已形成,這是日後春秋時代盤龍紋的濫觴,簋器由此開始走向沒落。 整個西周時期,簋的形式有較多的發展,可分為四耳簋、圈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弁口簋和大侈口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加蓋。

青銅器之說“簋”

西周 倗生簋

青銅器之說“簋”

春秋早期 秦公簋

商周時多數簋體形厚重,飾雲雷、乳釘等紋飾,少數為素面或僅飾一二道弦紋。春秋時期簋沿襲西周晚期形制,沒有根本的變化,到春秋中晚期,簋這種食器不甚流行,在傳統的禮器體制中尚有所發現,但形制有較大變化。簋的銅胎變薄,花紋細碎,有的簋蓋鑄成蓮瓣形。戰國以後,簋極少見到。

青銅器之說“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