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到底是爲了貿易,還是爲了尋找朱允炆?

成祥e談


從公元1405年開始,到公元1433年結束,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在28年中先後七下西洋,足跡遍佈東南亞、印度洋以及東部非洲數十個國家。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明史·鄭和傳》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難道鄭和真是為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嗎?我認為這種說法缺乏足夠的依據。

(朱棣與鄭和劇照)

首先,建文帝究竟是燒死了,還是失蹤了尚無定論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陷南京城時,朱允炆在皇宮裡放了一把火,就此杳無音信。有人說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留下的鐵匣密計,外逃做了和尚;有人說朱允炆被人接應,遠遁海外;還有人說朱允炆葬身大火。

《明實錄·太宗實錄》中載,朱棣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曾說:“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因此,後人多贊成朱允炆已經葬身火災中。

不管是哪種結果,朱棣不會為了一個毫無根據的推論而勞師動眾,資費浩繁。據估計,鄭和船隊的大型寶船,其造價“須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來,方才夠用”。如此大規模的傾全國之力,去尋找一個虛幻的人物,英明神武的朱棣會接受嗎?

其次,鄭和每次下西洋,動輒船隻上百條,人數上萬人。如此大張旗鼓,浩浩蕩蕩,朱允炆豈不望風而逃,還會乖乖地等著鄭和去抓?

(鄭和的船隊)

第三,朱允炆失蹤是在1403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這兩年的時間,足以讓朱棣鞏固皇權,清除異己。這時的朱棣,早已大權在握,他又豈會忌憚無兵無權、亡命天涯的朱允炆?

第四,《明史》為清人所編撰,不排除清朝為抹黑前朝皇帝(特別是朱棣是發動政變取得了皇位)的可能。

那麼,鄭和下西洋究竟是何目的呢?

第一,政治目的。

正因為朱棣是通過“靖難之變”奪取的皇位,所以,朱棣為了顯示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依然可以繁盛富強。希望通過宣揚強大的大明朝,向外邦彰顯他的才幹,改變自己“篡位”的形象,為自己正名,他是朱家天下的合法繼承人。

“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也是一個政治目的。

朱棣認為:“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皆朕赤字。”鄭和每抵達一個國家,都要向國王宣讀大明天子的詔書:“爾等只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鄭和的寶船畫像)

儘管鄭和的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但他從來不輕易用兵。

鄭和七下西洋中,一共只有2次動用武力,第一次用兵是出於自衛。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企圖“負固不恭,謀害舟師”,搶劫鄭和的船隊,鄭和設計生擒了亞烈苦柰兒及其家人;第二次用兵是為了剿滅海盜陳祖義。

第一次下西洋時,恰逢爪哇島國內亂,佔領軍西王誤殺了鄭和的一百多位船員,鄭和接受了西王的道歉,用和平的方式平息了一場戰事,體現了鄭和船隊傳遞和平的目的。

因此,鄭和每次回朝,都會有大量的各國使節隨船來到大明,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營造了以大明為中心“四海一家”的和平盛況。

(鄭和下西洋路徑)

第二,經濟目的。

鄭和七次下西洋,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將大明的絲綢、瓷器等帶出國門,換來黃金等貴重物品;採購了眾多的香料補藥、奇珍異寶等物資。

由於海上貿易的需求增加,促進了國內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增加了朝廷的稅收。

鄭和下西洋開創了大明海上貿易最為繁盛的時期。

綜上所述,鄭和遠航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大明的強大,傳遞大明希望和平的信息。

正是有了鄭和的七下西洋,才書寫了中國航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開創了世界航海的奇蹟。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9年裡,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7次下西洋,先後到達非洲、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為什麼下西洋?妙緣

認為鄭和29年時間裡7次下西洋的目的是階段性的。

鄭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目的有三個:

一、尋找傳說中逃往海外的朱允炆。朱棣是通過謀反坐上皇位的,當朱棣大軍攻破南京城時,建文帝朱允炆已經下落不明,為此朱棣多次派人四處秘訪朱允炆的下落,鄭和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尋找朱允炆,鄭和不但下了西洋,前三次還去了日本。

二、鎮撫海外,炫耀國威。在15世紀,世界上還少有像鄭和船隊那樣大規模的船隊,船隊所展示出來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震懾國外。

三、擴大海外貿易。史實表明,鄭和和所到之處的居民展開了很多的經濟貿易,並且取得了 很好的成效。

鄭和後四次下西洋的目的:探險、開闢新的航路。

不同於鄭和前三次只到了東南亞、南亞各國,後四次鄭和是向東亞以西的未知世界探訪,可見,後四次的根本目的已經改變。


妙緣


不能簡單地把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簡單說為了貿易和需找朱允炆。其實這兩個原因都有,而且也不止是這兩個原因。歸結起來鄭和下西洋主要是以上原因:

第一是向四海八荒的各國宣揚大明的國威。朱棣登基當了幾年皇帝之後,可以說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得到了頂峰。明朝的國力也大大的增強。不僅經濟實力超越了前朝,而且蒙古邊患根除,四海安寧,文化鼎盛。可以說中原王朝又達到了一個盛世的標準。這時候朱棣想向域內各邦宣揚國威,昭告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實際上是要在國際樹立老大哥的威信和地位。

第二當然就是擴大和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了。明朝富有四海,物華天美,物產豐富。很多明朝的商品在國外都非常受歡迎。只是苦於相隔重洋大海,貿易道路非常的難以開拓。通過鄭和下西洋,不僅能夠擴大貿易的數量和質量,而且還能夠探索出一條安全便捷的海上貿易通過,從而穩定明朝和外邦的貿易聯繫,進一步促進明朝的繁榮。

第三是加強和周邊沿線各國的外交關係。通過鄭和下西洋,明朝很多人國家都建立了友好的國家關係,這進一步鞏固了明朝周邊安全,尤其是南方的安全。另外通過鄭和下西洋帶去了中華文明的火種,讓海上各個國家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對明朝仰望和朝拜。有利於跟明朝進一步溝通和聯繫。

第四就是尋找朱允炆了。自從朱棣打進南京之後就一直找不到朱允炆。而且在明朝境內找也沒有蹤跡,基本上可以判定朱允炆應該是出了國境。所以朱棣要求鄭和帶著這個秘密任務出海也是情理之中。雖然不確定朱棣尋找到朱允炆之後會有什麼措施對付朱允炆,但起碼找到朱允炆總會讓他內心一個想法。可惜的是鄭和下西洋依然沒有找到朱允炆。據傳其實朱允炆後來去了歐洲,而不是南亞及非洲。


西湖清瀟


一、政治目的是首要的;通過近三十年的航海訪問活動,向亞非各國展示了中國的強大,鄭和船隊每到一國均向對方贈送大量的瓷器、絲綢等禮物,同時宣傳蒙古人的統治已被推翻,明朝是當時中國的主宰者。並通過向被訪國家國王頒佈明朝皇帝冊封詔書和印信,建立起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關係”。

二、加強與亞非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鄭和船隊採購了亞非各國大量的土特產,如香料、胡椒、蘇木,乳香等生活必需品,據說燕窩也是鄭和發現採集的。以及寶石,珍珠等高級侈奢用品。下西洋結束後不久,明朝曾用蘇木,胡椒等舶來品作為官員,軍隊的工資。因此,曾反對下西洋的明朝戶部尚書夏元吉也不得不承認,鄭和船隊帶回的貨物是很值錢的。

三、探訪朱允炆的下落;這個使命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可能比較重要,但事物總是會變化發展的,隨著朱棣皇位的穩固,朱允炆的下落已基本有個較清晰的判斷,這個使命在其後六下西洋活動中估計已經被取消。

藉此機會向諸君說明一下,本人並非“明粉”,個人認為看待明朝歷史和皇帝要客觀和公正,儘可能擺脫滿清編造偽史的影響,著力於獨立思考。對明朝的皇帝既不過分讚揚,也不要過分抹黑。有些文史作家、網友動不動就寫什麼明太祖、永樂大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等。小生就一直直呼其姓名,皇帝也是人,只不過機緣和命運使他們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而已。


詔俊


如果不是殺人太多,朱棣的國際擴張理念甚至在李世民上,他最主要目的是尋找商業貿易,其次尋找新科技,其次尋找資本主義商業道路,看看全世界都發展得如何了,說白了就是掌握全世界的國情,為未來戰爭或者外交鋪墊


渚渡田野青


必須是為了貿易,為了錢。鄭和下西洋,最大作用是海外殖民和組建貿易秩序,讓世界知道大明帝國的存在,全世界範圍內誰不服就直接滅國,維護的是一種世界朝貢秩序,永樂大帝就是靠著這種秩序賺來的大把銀子,支撐五徵漠北,徵越南,徵緬甸,七下西洋,二下東洋,修建故宮,編修永樂大典,重建萬里長城,疏通運河,等等等等,萬國來朝,附屬國遠到非洲中亞,包括迫使日本稱臣。以上任何一件事放在古代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浩大的工程,朱棣全部做到了,靠的就是下西洋帶來的巨大財富。什麼尋找建文帝,炫耀國威,無稽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