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朝有個像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聖祖這樣的皇帝,宋朝能統一中國嗎?

歷史一書生


歷史不能假設,假設來假設去也是想象,說下宋朝為什麼一直偏安一隅沒有全部收復北方失地的一些原因吧。

首先宋朝的開國皇帝是出身後周軍事地主家庭的,可以說出身在中上層,從小到大都沒有為生計發愁過,雖然也讀書,但是他對民生疾苦的理解註定只能停留在字面上,跟真正的底層百姓深刻體會是兩碼事。這就註定國策制定會偏離實際。

其次是趙匡胤生活的時代是五代十國大混戰時期,自從唐朝滅亡,一個個藩鎮節度使自立為王打來打去,自己也是奪取的後周政權然後才發展起來的。他總結了唐亡於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更是拳頭就是真理,部將犯上作亂比比皆是,所以最終得出結論一個國家最不安定的因素就是武將,自己也是被部將黃袍加身做的皇帝,自己十分擔心自己以及趙氏子孫有一天一樣會被某位部將取代,所以宋太祖把武將的威脅視為王朝的最大威脅,對農民起義還有外族入侵併沒有過多的關注,這就決定了宋太祖一定會盡全力削弱武將,他認為文官沒兵權,造不了大反,出不了大亂子,所以決定崇文抑武、以文制武,武將徹底被文臣壓制,在軍事上武將是比文臣更內行,軍隊日常訓練大大減少,有人說宋朝單兵作戰能力還是部隊戰鬥力都是很高的,我們姑且認為宋朝的軍隊戰鬥力不弱,但還有一句話叫一將無能,害死三軍。就是在戰場上文臣也是最高指揮官,武將必須服從,平時訓練文臣與軍隊完全脫離,只有戰時任務才會委派某個文臣去。這就是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就是軍隊戰鬥力再強,指揮官草包一個,東一指揮西一指揮直接指揮到敵人包圍圈去了也是真事;一旦有武將超出了文臣控制,文臣們跟上足了的發條不斷在皇帝面前吹風說武將的危害然後老在皇帝擔憂的地方撒鹽,說的久了皇帝就相信了,岳飛就是這麼被搞死的,文臣是主謀,高宗是幫兇,曾經以為他二者的角色是調過來的,可仔細瞭解了下當時的環境,覺得最壞的就是那幫子文臣。既然把文臣看作最大的威脅,自然多數精力在這上面,對於是不是需要恢復北方故地宋朝的皇帝們不著急,他們只在乎什麼因素威脅了自己的皇位。能收復失地最好,收服不了屈辱求和也沒大問題,所以造成了宋朝逢戰必敗(其中的小勝並不能影響最終的戰局),這樣還指望徹底收復北方失地,完成祖國的大一統?


過去即歷史


後周打打殺殺開疆闢土可惜掛了,子嗣弱小,借領兵禦敵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開國就是名不正言不順齷齪,為防止這樣的事情在自己子孫後代發生,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牢牢控制把持軍權,將精銳之師全部駐防在京城周圍,老弱病殘駐防邊疆,宋是頭一份,雖然經濟文化在當時發展不錯,但一個民族和一個統治階級遇到內部矛盾靠詔安撫卹遇外族入侵騷擾靠施恩妥協喪權辱國,不尚武政權沒有血性的民族被奴役滅亡是遲早的事,所以這樣的體制下不會出現漢武唐宗雄才大略的皇帝和盛世家國。


蒼茫大地一棵草


不要再扯什麼統一不統一的了。歷史要從大局的角度去看,別總揪著那些細枝末節的。宋王朝作為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統一王朝,其歷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北宋作為大一統王朝的定位,不會因為沒統一區區幽雲幾個州的邊陲地區而改變,就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大一統時代的定位,不會因為一座區區臺灣島而改變一樣。


乙亥子


別的朝代都有可能,就宋朝不可能 。概應宋朝得位不正,趙匡胤陳橋兵變,趙光義燭影斧聲,註定他們不會開疆拓土,只會守成。換成誰當皇帝都一樣,位不正著言不順,歷史上不叫皇帝叫官家的就宋朝一家。


用戶174629721


歷史沒有假設,而且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的還是整體形勢情況,不是出現什麼人就一定能夠實現什麼,沒有這個形勢,哪怕出現這些人也很難去施展,畢竟沒有機緣和運勢。


史話實說


清聖祖?我也是呵呵啦!一個大的奴隸主而已!也配……


用戶名是稻草人


歷史沒有假設!所以樓主的問題很難用一個簡單的答案來回答你。如果硬要回答,我的答案是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