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天稱帝後,朱棣當年爲何要親征漠北?

曹鐵錘

應天稱帝與親征漠北並不是連貫的事,中間隔了八年。第一次親征,並不是主動的,而是迫於壓力而做出的選擇,我來跟大家聊一聊首次親征。

永樂年間所面臨的蒙古,與洪武初期的局面已經不一樣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的捕魚兒海一戰,擊破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西逃之後,被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用弓弦縊殺。此後蒙古進入了東西兩部,即蒙古本部(韃靼)和瓦剌的分裂期。

永樂初年,朱棣對蒙古奉行綏撫政策,利用韃靼和瓦剌互相攻伐的機會,在其中搞平衡,同時對雙方進行拉攏。

永樂六年(1408),瓦剌為了能夠對韃靼取得戰略優勢,專門派出使節隨同明朝使臣回訪朝廷,對明朝進貢馬匹,並請明朝賜予封號和印信。朱棣為了進一步確認瓦剌與韃靼的狀況,並未立刻答應瓦剌方面的要求。

同年冬天,韃靼發生變亂,本雅失裡取代鬼力赤成為大汗,故此朱棣在次年五月正式冊封瓦剌三王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分別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希望利用瓦剌和韃靼之間的矛盾。而新任大汗本雅失裡則奉行對明的強硬政策,殺死明朝使臣,還想襲擊明朝控制之下的兀良哈三衛地區,使得明蒙之間的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永樂七年(1409)六月,郭驥使團中的隨行人員百戶李咬住等人從汗庭逃脫,向朱棣報告了本雅失裡將郭驥斬殺,準備進攻兀良哈三衛的消息。朱棣大怒,當下命令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任總兵官,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將軍,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統率精兵10萬征討本雅失裡。朱棣還嚴正告諭本雅失裡:“此次出兵是讓徵虜大將軍丘福向你責問擅殺來使之罪,如果敢於違抗,明年朕將御駕親征,一定要給你應得的懲罰!”

然而,此次征討,明軍大敗,蒙古大勝。當初主動投明對一些寧夏、甘肅等地的蒙古部族,又再次叛明北歸,兀良哈三衛也出現了動搖。

本雅失裡認為明軍剛剛經過一場大敗,應當不會再重新集結,正好秋天已至,可以越過大漠,到漠南草原的東南部去過冬,於是南下騷擾明邊。

朱棣接到丘福兵敗身死的消息,大出意料之外,卻不得不文過飾非,趕緊寫信給瓦剌順寧王馬哈木等人,把敗因完全推給丘福的錯誤決斷,並且警告馬哈木一定要小心本雅失裡利用從明軍俘虜來的器械衣甲,偽裝成明軍對瓦剌發起攻擊,不要使明朝與瓦剌的關係受到影響。對內更是恥於言敗,對蒙軍的反擊隻字不提,但要求山西等處抓緊收割秋糧,並且加築防禦工事,隨時準備應對蒙古入侵。

至當年十月,作為北京北端重要藩籬的開平衛,也就是元代的元上都,收到的通知竟然是要求如果有事上報朝廷,相關人員必須選擇走小路進京,不可以走大路,如果有自稱朝廷的使臣來到,也必須要詳細盤查,驗明正身,可見當時氣氛的緊張。

如果我們查閱朝鮮李朝的《李朝實錄》等相關史料,也會發現在這一年十一月,朝鮮方面的通事官孔明義回報蒙古軍隊已經接近北京,形勢非常嚴峻,遼東地區則是明軍全數退往內地城塞之中,不敢出外巡查。

《李朝實錄》更記載了永樂八年(1410)正月蒙古軍隊曾經活動於遼東開元(今吉林省長春市附近)等地,明軍幾次出兵,都被蒙軍擊敗。正月初二日,蒙軍又攻打了遼東都司的北門,對城外居民大肆搶掠之後才撤退。還說當時遼東部隊1萬人左右,在進京路上被蒙古軍隊在山海關一帶伏擊,明軍大敗,死傷過半。這些記載在明代史料中都無法看到,有可能是朝鮮方面探聽到的傳聞,不無誇大之處,但是也說明蒙軍活動確實也已深入到了遼東一帶,可以想見丘福之敗以後明朝邊防壓力之大。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朱棣終於下定決心親自領兵出征。永樂八年正月十二日,朱棣親自主持祭祀,向天地宗廟社稷禱告出塞親征一事,然後在二月十日率軍出發。

上圖明長陵祾恩殿

永樂八年(1410)開始,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朱棣先後進行了五次親征蒙古,最終於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422年8曰12日),病逝於途中的榆木川。


鄧海春


公元1402年經過四年的艱苦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逆襲成功在南京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

朱棣登基後先後五徵蒙古,橫掃漠北。但是第一次御駕親征並非主動出擊而是迫不得已。朱棣登基以後第七年,蒙古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殺死明朝使臣郭驥,朱棣大怒任命丘福為大將軍率十萬精騎北征蒙古韃靼。

丘福是朱棣靖難第一功臣。作戰非常勇猛,總是身先士卒,是衝鋒陷陣的好手,當時朱棣畢竟有些得位不正,急需要證明自己,所以派了丘福去北伐蒙古韃靼,結果丘福輕敵冒進,中了埋伏而戰死,導致了全軍覆沒,這次北伐失敗了。


丘福北伐失敗以後,朝廷人心惶惶,朱棣也是深感不安,本想證明自己當上這個皇帝是可以的,是天命所歸,結果丘福不爭氣,打的一塌糊塗。朱棣看著諸臣是左思右想,一時猶豫不決,已經失敗了一次士氣衰落,經不起第二次失敗了,朱棣乾脆就御駕親征了。

第一次派大將北伐失敗以後,最終使朱棣下定決心御駕親征,而第一次御駕親征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大敗韃靼可汗本雅失裡使其以七騎逃遁。之後朱棣為了一勞永逸,繼續四次親征都是勝利,成為了後世史書上記載的朱棣五徵蒙古。

五次名垂青史的御駕親征其實只是一次北伐失敗逼出來的,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捉摸不透,說精彩也很精彩的,就看你如何理解如何寫出來了…

歡迎評論交流,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首先是性格原因,他靠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才取得帝位。長年戎馬生涯使他性格彪悍,勇猛好戰。所以,必然會長期保持高壓的強勢態度,以換回國土的穩定。

其次是能力原因,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他發展經濟,遷都北京,編撰永樂大典。開創永樂盛世。開拓疆域肯定是明成祖一生夢想。

第三是因為漠北蒙古勢力的侵擾。元朝滅亡,剩餘勢力逃往漠北。蒙古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分裂成韃靼和瓦剌。

蒙古貴族經常騷擾明朝北部邊境,對明朝態度很不友好。明永樂七年(14O9)年,朱棣派使臣郭驥去使韃靼,結果被殺。這成了戰爭的導火線。朱棣暴脾氣,不能忍耐。五次御駕親征韃靼。氣魄為歷代帝王罕見,是歷史上唯一親征長城以北的皇帝。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應該說,明成祖朱棣能夠獲得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武功。

當初,朱元璋並沒有想將皇位傳給朱棣,而是一心一意的希望自己的太子朱標能夠繼承自己的天下,而讓其他的兒子能夠成為保衛朱標的強有力的臂助。但可惜的是,太子朱標早亡,朱元璋只能將對兒子的愛轉移到孫子身上,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覺得不公平的朱棣,才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的奪得了天下。所以,朱棣非常重視武功。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親自跟隨名將藍玉遠征大漠,並且不費一兵一卒取得驕人的戰績。這也讓他能夠有機會進入朱元璋的視野,成為一個手握兵權的王爺。同時,這次遠征的經歷,也讓朱棣跟隨在藍玉身邊,逐漸成為一代名將。

所以,當朱棣奪得天下之後,希望能夠建立更大的武勳。因此,他將國家的首都,從應天遷到北京,開創了天子守國門的先河。並且在自己的執政生涯中,不斷的對蒙古發動戰爭,一次又一次的取得驕人的戰果,也讓明朝的邊疆,能夠安如泰山。

可以說,一方面朱棣非常熱衷於戰爭,所以,他不斷的親政蒙古,而他的能力也足以讓他不斷的取得勝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的明朝形勢還不是特別穩固。雖然在朱元璋時代,將元朝逐回漠北,但是元朝還是一息尚存。一旦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必定會捲土重來。所以考慮到這一點的朱棣才會遷都,並且不斷的親征蒙古,穩定邊境局勢。

不過,朱棣也是人,長期的軍旅生涯必然會對他的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最後朱棣死在遠征的途中,和長期的從軍作戰不無關係。


小石頭LEO

朱棣稱帝后,第一次北伐10萬軍隊,只回來2000人,可以說是全軍覆沒,對於奪的皇位的朱棣來說是致命的。

朱棣後來五次親征漠北,是為了證明給大家看奪到的皇位是天命所歸,自己在文治武功上不輸於自己的父親朱元璋。

朱棣稱帝后,除了自己原班人馬,不相信朝中任何人,武將更不相信,怕兵變,朱棣身邊可用的武將雖多,但將就是將,帥就是帥,第一次北伐失敗就是證明。

當時漠北軍事力量對明邊境時時騷擾,這才有藩王鎮守邊疆,朱元璋在世時採取的政策消弱漠北各部落的力量,使其力量均等,相互牽制,對明朝廷不造成影響威脅。

朱棣親征除了證明之外,還受其對漠北政策的影響。


中原一哥

朱棣被稱為"馬上天子",手段強硬,軍功赫赫,一生中五次徵漠北,最後病死途中。

在朱棣之前,都是朱姓藩王守邊境,朱棣就是在藩王期間,不斷擴充兵力,最後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打敗朱允炆,得到皇位,也因此他同樣擔心其它的藩王是不是會以這種手段壯大實力,於是"天子守邊境"就產生了,這也奠定了後來明朝對北的作風,不投降,天子守國門。

明初,蒙古分裂為兩部分,不斷騷擾邊境。永樂七年(1409年)九月,淇國公丘福率軍北征,全軍覆沒後,朱棣遂決意親征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並調集兵力50萬人,運輸軍糧20萬石。八年二月初十日,以皇長孫留守北京,率軍出塞。

五月初八日,親率將士西追本雅失裡。十三日,進至斡難河(位於今蒙俄邊境)。本雅失裡揮軍拒戰。朱棣登山佈陣,督先鋒迎戰,大敗之,俘獲甚眾。六月十四日,因天氣炎熱、乏水,下令班師。第一次親征結束。


農村妞說事兒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登基後,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地區,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

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

天性

朱棣被朱元璋派到北京封為燕王,在其為燕王時候,多次領兵與蒙古展開較量,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其軍事天賦和戎馬生涯使其善於征戰。

不得已親征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大明內耗了四年,元氣有所損傷,加之朱元璋時期,有功的將領基本都被嘁哩喀喳了,到了朱棣這裡,又打了四年,好多厲害的將領也戰死,造成了良將的短缺。手下朱能十萬大軍兵敗漠北,讓朱棣起了擔憂,同時其與蒙古對戰多年,朝中無人能比過他,為了穩定的拿下勝利,只好拖著半百的身軀親征了。


撩妹不如聊球

朱棣在位,5徵漠北,修北京城,6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通大運河,八方來朝。

這一切功績,都源於“得位不正”。如果方孝儒願意為朱棣寫登基詔書,如果士大夫願棄建文帝而效忠朱棣。朱棣估計會安逸許多,不會為了追求功業而奮鬥一生。


地圖遊戲

永樂7年,由北元分裂出來的韃靼部殺害了前去示好的朱棣特使郭驥,於是激怒了朱棣,明成祖出兵征戰。朱棣親率領50萬大軍,取道居庸關、今河北宣化遠征韃靼。朱棣先以神機火器兵為先鋒,再以騎兵衝擊,最後以步兵殺敵,取得大勝,殺死韃靼諸王以下數百人,敵首領阿魯臺逃走,第一次征戰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