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成祖為何把方孝孺車裂於街市?

曾傳新


明成祖,就是朱棣。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眾多兒子之一,年輕的時候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後,分封諸侯親王,以做大明的屏障,朱棣被封為燕王,據守北方邊境。朱元璋原本要傳位給太子朱標,一個恭敬有禮的君子,但是朱標突然患病去世,朱元璋只好傳位皇太孫朱允文,就是建文帝。朱元璋駕崩之後,建文帝乾綱獨斷,在一批文人的鼓動下開始有步驟的削蕃。為此,建文帝得罪了很多的蕃王貴勳。燕王朱棣,眼看身家性命難保,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抗朱允文,歷經大小百餘戰,突出奇兵,攻入京城。宮中大火,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不明,朱棣宣佈建文帝已死。之後,朱棣為了籠絡人心,希望當時文壇領袖方孝孺親筆起草他的即位詔書,想借助一下方孝孺在儒家弟子裡面的巨大威望。但是,方孝孺是一個古板的儒家信徒,他一直堅持建文帝才是“正統”,而朱棣只是一個篡位的奸賊。所以,方孝孺不願給朱棣書寫詔書,還對朱棣破口大罵。朱棣於是命令殺死了方孝孺。

方孝孺至死都認為他堅持的是“真理”,至死不渝。在別人來看,方孝孺之死的意義,是豎立一個達不到的“標杆”。但是,我有以下思考,就是這個“標杆”,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嗎?

方孝孺所堅持的“真理”,其實就是封建倫理,說白了就是封建等級秩序。在儒家的等級綱常的概念裡面,不是“唯才是舉”,而是論資排輩和皇帝欽定。你個人再有本事,能力再通天徹地,也沒有資格角逐競爭,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不得絲毫反抗,而是應該引頸就戮。如果你反抗了,就是違反了封建倫理,叫做以下犯上。方孝孺堅持的,不過就是這些“餓死不反君”之類的封建倫理。方孝孺是死了,但是他的死,推動了歷史進步嗎?我們看不見這一點。朱棣推翻朱允文,不過是一種專制替換另一種專制,方孝孺不過是尊重原有的專制而已。方孝孺也不過是作為一個帝王家的家奴,為主子家的家事操心,與天下百姓並沒有什麼關係。

再看看歐洲的布魯諾,與他差不多同時身死,卻是為堅持科學真理而死。一個是為了帝王家事,一個是為了捍衛真理。


懷疑探索者


向敬之

明成祖朱棣正式登基,就殘忍地處死了大學者方孝孺。

對於方孝孺死於何種刑罰,有多種說法。

一是題中所謂的車裂,即五馬分屍。

輔佐秦孝公改革的商鞅,在惠文王即位後,遭公子虔誣告“謀反”,潛逃受阻,退回封邑,遭惠文王前來抓捕的兵士圍攻。商鞅死於戰亂,屍首被帶回咸陽,處於車裂之刑。《史記·商鞅列傳》記載:“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而方孝孺是否被車裂,並無史料記載。

二是民間傳聞的腰斬,即攔腰斬斷。

朱棣要登基,強迫被道衍和尚奉為“天下讀書種子”的方孝孺,寫一份天命有歸、不失正統的即位詔書。方孝孺似乎為情勢所迫,提筆直書,狂草“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氣急敗壞,斬殺其所謂的十族,並將方孝孺被腰斬。方孝孺並沒有立即死,而是以肘撐地爬行,以手蘸血,連書了十二個半“篡”字才斷氣。

三是《明史》本傳所載的“磔諸市”。

磔刑也是中國古代一種酷刑,即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咽喉,又稱為凌遲,被千刀萬剮。《明史》本傳除了重點描述方孝孺秉筆直書“燕賊篡位”,還他擲筆於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明太宗實錄》卷九寫得更籠統:“丁丑,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

實錄為明朝皇家史官所記,自然要對君王之殘忍殺戮進行隱諱,但是,清人所修的《明史》,雖有不實之處,但沒有必要對前朝奪位者殺戮忠臣的方式進行偽飾。


以禮觀書


方孝孺的死有“凌遲之刑刑之”和“磔戮於市”兩種說法,無論哪種死法,都很慘烈。何況就刑之前,明成祖朱棣還將方孝孺的嘴巴割裂,舌頭剪掉了。在此不討論方孝孺具體是何種死法,僅就死因作簡單分析。

明成祖朱棣當年起兵時,親信謀士姚廣孝曾跪求他不要殺方孝孺,稱方孝孺肯定不會投降,但一定不要殺他,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沒了。朱棣當時答應了姚廣孝。

方孝孺是當時的士林領袖,是儒家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朱棣很希望用他來裝點門面,特別希望方孝孺來為其起草即位詔書,如果雙方沒有太嚴重的衝突,朱棣是不會處死方孝孺的。可朱棣偏偏殘忍地殺害了方孝孺,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孝孺打了成祖的臉。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一門心思只輔佐建文帝朱允炆的一代老臣方孝孺如果只是拒絕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也就罷了,居然還和朱棣爭辯皇位的繼承權問題,並揮筆寫下了“燕王篡位”,這分明是打朱棣的臉啊!朱棣以誅其九族相威脅,他竟以誅我十族又如何相回敬,他還有活的餘地麼?

二、明成祖繼承了朱元璋的殘暴苛刻。

如果碰上個心腸軟的皇帝,或許還能讓方孝孺自生自滅,可朱棣不僅繼承了朱元璋的雄心壯志、文韜武略,還繼承了朱元璋的殘暴苛刻。既然方孝孺這樣的士林領袖不能為己所用,那就“遂其所願”,誅其十族,讓其他士人也看看與皇權對抗是什麼下場吧。這也叫殺雞給猴看吧。

小結:中國傳統政治,唐宋之後,雍容大度的風氣,一點都沒有了。甚至還不如武則天那樣一個娘們。駱賓王寫《代李敬業討武曌檄》,罵得那叫一個痛快,可武則天聽了,雖然也憤怒,但憤怒的卻是,這麼有才的一位哥們兒,你們居然沒有把他給老孃提拔上來,宰相,這都是你們的過失呀。

中國政治,演變到朱家王朝,已是典型的小農氣息了,要求臣民360度無死角多摺疊的匍匐。不為我用?那我毀了你;敢挑戰皇權?那我會讓你死得很難看。

我一直懷疑,中國歷史是倒著來的。春秋,典型的封建制,多麼美好的制度;秦以後,雖是郡縣制,但唐宋還有中國版的三權分立——三省六部一臺制,怎麼走著走著,反而越來越差了呢?

別界是進化,我們是退化。悲了個催的。


端木賜香


根據《明史》記載,雖然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師兄(他們都是宋濂的弟子)兼最重要的謀臣,但是朱棣起先還是非常尊重他,並想讓他為自己效力的。但是當朱棣把方孝孺從監牢裡放出來,讓他擬即位詔書的時候,方孝孺卻在朝堂上當庭大哭,指責朱棣不仁不義,最後招致自身車裂,並且連誅十族,共873人喪命,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那麼歷史的真相就是如此麼?

首先方孝孺被誅十族,在《明史·》並沒有記載,甚至在明朝前期的文獻中甚至連車裂於市的記載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那段經典的:

“(明成祖)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當然,方孝孺最後被朱棣給殺了這是毋庸置疑,並且同樣是“凌遲”這種極刑。其實我們轉念想一想,朱棣作為城府這麼深的皇帝,如果知道方孝孺如此忠於建文帝,怎麼可能傻逼兮兮問都沒問清楚就帶到朝堂上叫他寫詔書,更加沒可能直接在朝堂上下令“誅其十族”。不然的話這不明擺著向全天下宣佈“我是一個十足十的暴君,不聽話就是這個下場”,這對剛剛通過不道德的方法取得帝位的朱棣來說,顯然並不明智。

其實朱棣的第一謀臣—姚廣孝就勸朱棣說殺了方孝孺,全天下讀書的種子都要斷絕的。這從一方面表示了方孝孺在天下學子中的重要地位,從另一個方面也告訴朱棣,你殺他,以後是要被黑的。不過最後朱棣還是決定殺了方孝孺,可能絕大部分也是因為震懾新朝的原因吧,但絕不會只做“誅十族”這樣的蠢事。


三觀粉碎機


推翻建文帝上位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建文帝的老師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而且用文人的方式諷刺朱棣來歷不明的皇帝職位。

朱棣命人把方孝孺的嘴用刀割到雙耳處,然後當著他的面誅殺了方孝孺的十族(歷史上唯一誅十族)。

十族是:方孝孺的祖父母、父親的兄弟姐妹、他的堂兄弟姐妹及其所有的子女,此處四族;方孝孺外祖父母、母親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此處三族;妻子的父母及兄弟姐妹此處兩族,到此為止是株連九族,外加方孝孺的學生與朋友一族。

其實,越不折手段的殺人,其心裡越惶恐,朱元璋是太子兒子朱標先他而去,怕孫子繼位被功臣虎狼環伺,除掉了絕大部分陪他打下江山的老臣。朱棣是按照傳統理法皇位來路不正,心裡陰影藉此發洩而已。

大明江山,共計276年,消亡。


一般明月


我是紅雨說歷史,首先糾正一下《明史》記載方孝儒被磔(音:折)刑于鬧市。五代以前磔刑也指車裂。五代以後磔刑基本是凌遲的一種,割肉離骨,分割肢體酷刑。

方孝孺是大儒宋濂的學生,朱元璋讓他作建文帝的老師來輔佐建文帝。但是,建文帝登基,第二年就爆發了燕王朱棣之亂。當時討燕王檄檄文,基本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四年後燕王朱棣破南京城,成為明成祖朱棣,朱允炆自焚。方孝孺被捕下獄。

燕王朱棣破城時,姚廣孝就對他說:“破了城千萬不能殺方孝孺,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風氣就要斷絕了。”朱棣聽取了姚廣孝的建議,把方孝孺招到大殿。方孝孺悲痛之聲響徹大殿內外。

朱棣就勸說:“方孝孺,你不要這樣了,我只不過是想要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方孝孺就問朱棣:“那成王在哪裡呢?”朱棣說:“自焚了”。方孝孺問:“成王死去,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呢?”朱棣說:“國家的大事要要長者來管理。”方孝孺說:“長者的話,那成王的弟弟怎麼樣?”朱棣無言以為,十分生氣的說:“這是我家的事,不用你來管。”

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做的卻是謀權篡位的事實。所以他想讓天下大儒方孝孺為他寫一份詔書,讓他得以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剛剛的對話都那麼尷尬。寫詔書的話,方方孝孺就更不願意了。


不論朱棣怎麼說,方孝孺都不願意寫。朱棣說:“你要不寫就治你的罪”。方孝孺誓死不從說“治就治。”。燕王大怒,於是將方孝儒命磔則於鬧市。死時,方孝儒四十六歲。


紅雨說歷史


方孝儒是明建文帝的老師,也是明朝初期的名門望族,頗有影響力。

明成祖的皇帝位來之不易,太祖朱元璋最喜歡的就是大兒子,怎耐這大兒子是個短命鬼,白白辜負了太祖的一番寵愛,不過倒是很爭氣,生了個兒子,也是深的太祖喜愛,這個孫子就是建文帝。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皇位都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像這種隔輩傳的屬實不多。要是太祖其他幾個兒子都十分不堪也就罷了,偏偏有個兒子跟自己一樣有著雄心大略,不滿足於燕王之位。

那讓孫子繼位不讓兒子繼位這種做法就為燕王朱棣的日後謀反留了伏筆,生性純良的建文帝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皇位就這樣被自己的叔叔給奪了。



名正則言順,為了突顯自己才是真正的天選之才,登基一定要有點說法。方孝儒既是建文帝的老師,也是朝廷重臣,由他來書寫登基詔書是最有說服力的。不過方孝儒也是一個有氣節的人,況且奪的又是自己學生的位,誓死不從!

明成祖也知道朝廷中不止有一個方孝儒,既然無法收買人心,那就只能震懾人心,就下令把方孝儒車裂,不僅如此,還開創性的滅了他十族,可能連雞鴨鵝狗都給宰了!



所以我們既要為方孝儒的忠君所折服,也要對明成祖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大帝所慶幸。皇位來路雖然不算光明正大,但是有實力開創一朝盛世!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更新新觀點!


k笑笑生


明成祖朱棣確實把方孝孺用酷刑殺了,但並不是車裂,而是凌遲處死,陪葬的還有齊泰等。因為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近臣“死黨”,當時的公開職務是五品的翰林侍講,官秩品級雖不高,但他是皇上的貼身機要秘書,主要承擔各種聖旨的撰寫、皇上旨意的傳達等,所以政治位置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第一,殺方孝孺多是政治因素。

朱棣非殺方孝孺不可,並非什麼方孝孺抗旨不寫登基詔書,而是政治立場——即朱棣“靖難之役”豎起的掩人耳目的藉口“清君側”,方孝孺、齊泰等就屬於朱棣心目中建文帝身旁的幾個“奸佞”核心人物,所以,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之輩必須死,只有這樣,朱棣才可向天下人有所“交待”,才顯得政治正確。



第二,方孝孺確實出了“餿主意”。

那麼,方孝孺確是奸臣嗎?不是。但在“靖難之役”中,他確實給建文帝出過至少兩個“餿注意”:第一個是,李景隆潰師被朱棣圍困在濟南的時侯,方孝孺獻“詐和之策”,讓建文帝派個說了不算的六品小官,去和朱棣談判,把朱棣誆騙撤軍,而且這個使臣走之前,方孝孺自已連夜在家裡寫了大量“宣傳品”小紙條,告訴談判官員,藏在衣服裡,到了朱埭軍營,逢將校就派發一張。小紙條上的是什麼?就是諸如“燕王已窮途末路”、“跟中央作對沒好下場”等等分化瓦解蠱惑人心之類的。 第二個是,當朱棣大軍渡過長江時,建文帝慌了,問計方孝孺,方又獻策派人去和談,告訴朱棣他要懲辦的削藩奸臣都跑了,皇上正在派人抓。等抓住了給他送到家裡由他處置,讓他帶兵回北平等著,同時再許諾給燕王更多地盤和更大的權利。


書中有毒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南京被朱棣攻陷後,要求方孝孺擬即位詔書,方孝孺不從。朱棣也是慪氣,繼位詔書其實是給自己一個臺階,容方孝儒一條活命。對朱棣來說恐怕已經很仁慈了。

朱棣說:“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著。”

方反問:“成王安在?”

成祖答:“已自焚。”

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道:“國賴長君。”

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道:“此朕家事!”這裡就變成了惱羞成怒!

隨後即給了方孝儒最後一次決斷的機會。他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執筆,疾書:

“燕賊篡位”

擲筆與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孝孺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

得,趕巧了朱棣和他爹的脾氣是一樣一樣的,手上多少條人命估計自己也是數不過來,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朕賜你求仁得仁。可憐老小何辜。

這倆人是針尖對麥芒,一對擰貨,即便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自己赴死求仁,一人承擔就是了,牽連過甚,而朱棣呢,早就選擇性忘記了陰陽家兼參謀長姚廣孝的囑咐:“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別說種子,小朱連根都刨了,很有些老朱的風采。

所以悲劇中的悲劇就發生了。


古今通史


這個要分兩方面說。

第一,因為朱棣得位不正,打著靖難的旗號,做的是篡權奪位的造反勾當,他自己心知肚明,天下人也是如此,尤其是讀書人,因為筆桿子掌握在這部分人的手裡,就像清朝製造文字獄一樣,都是怕這些人亂說話,留下千古罵名,所以他讓方孝儒為自己寫登基詔書,方孝儒是大忠臣,不肯寫,所以被車裂了,最後朱棣還發明瞭個誅十族,連同方孝儒的門人弟子也遭了殃。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講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清軍入關打的是為崇禎報仇的旗號 ,就連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個土匪都知道搞個替天行道的名號,何況是朱棣這樣的大佬呢?



第二,為什麼是方孝儒?

第一是因為方孝儒是但是名望最高的大儒,門人弟子遍及天下

第二是因為方孝儒是朱允炆的老師,有什麼比讓自己老師推翻學生肯定造反派更加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繼位合法性的嗎,恐怕沒有,這也是朱棣看上方孝儒,一定要讓他寫詔書的原因,只要方孝儒承認了,他的門生弟子們就會群起響應,大臣們也會心服口服。朱棣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血腥手段鎮壓天下文人。

還要說明的是朱棣這個人的性格,殺伐果斷,心狠手辣,姚廣孝曾經勸過她不要殺方孝儒,如果殺了方孝儒天下讀書種子就絕了,可惜朱棣沒有聽。



可憐方孝儒一生清廉自首,剛正不阿,學貫古今,卻落得車裂的下場。朱棣雄才大略,五徵蒙古,收復安南,七下西洋,修《永樂大典》,文治武功算得上一代雄主,何以容不下一個鐵骨錚錚的方孝儒

世人只以成敗論英雄,卻不知成敗不足以論英雄,只能論梟雄而已,方孝儒才是真正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