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資金推動機構化

賈志認為,A股未來一定是以機構為主的市場,但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轉變還需時間。一方面,期待A股市場相對穩健,走出長牛,牛熊轉換的週期和波動的幅度都有一定改變;另一方面,要求機構投資者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能夠將市場的風險和波動進行一定的對沖和平抑,最終讓客戶真正獲得相對穩健的收益。

洪錦屏認為,隨著企業年金、養老金、職業年金相繼入市,A股將迎來長期機構資金,而養老金改革正是美國股市機構投資者爆發式增長的關鍵所在。此外,A股國際化程度加深,更能獲得海外資金的青睞,海外增量資金將藉由互聯互通等渠道進入A股市場。

外匯局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中國QFII投資額度為1004.59億美元,投資者主要是基金公司,總資產中證券資產佔大頭。有業內人士認為,QFII和RQFII的佔比雖然較低,但是其持股時間長,傾向於價值投資,是境外資金的投資風向標,對A股市場投資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洪錦屏認為,建立渠道之後,A股自身具備投資價值才能持續吸引海外資金進入,而今年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恰是催化劑。這件事最大的意義在於認可A股的國際化預期,中國股市在向國際市場標準規範靠攏,對海外資金吸引力加深。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隨著銀行理財逐步成為A股重要的專業投資機構之一,以及社保基金、保險發展壯大,境內長期專業投資機構的話語權將提升;同時,隨著居民財富資產配置需求的不斷提升,個人投資者將更多借助資管產品形式參與到證券投資中來,個人投資機構化的趨勢強化。

瑞銀證券中國業務主管房東明認為,國際化和機構化是A股未來兩大趨勢,而從海外投資者佔比不斷提升和換手率不斷下降這兩個指標變化來看,這一進程比預期要快。

不過,王海認為,在投資者結構上,應該以散戶為主還是以機構為主,或者散戶、機構並存,不能機械照搬國外經驗。美國的成熟市場經歷了多年的演變才形成,目前機構之間競爭十分激烈,主動管理空間很有限,被動投資佔據優勢。對於A股市場,目前散戶貢獻了很大的流動性,更重要的是做好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