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繼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遺詔出現,那之前為什麼不拿出來以正視聽呢?

NewCambridge

回到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原原本本的仔細看了一遍康熙遺詔,詔書寫的文采斐然,對其一生進行了詳盡的概括,言語中肯,接地氣,說是詔書,更像是一封老頭留給子孫們的遺書。

康熙遺詔的最後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也就是說,跟不不存在“傳位於四皇子”和“傳位十四皇子”的爭論。那麼,在民間野史裡,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說法呢?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皇十四子手握兵權

康熙五十七年,準格爾進攻西藏,西藏求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領兵出征。胤禵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完全就是按照皇帝御駕親征的儀仗來辦的。再加上康熙給胤禵的評價是:確係良將,有帶兵才能。此外,還給了胤禵生殺大權。可見,胤禵在康熙心理的地位,也是相當之高的。

如果我們做一種猜測,假設沒有康熙遺詔,或者說明知皇子們的奪嫡之爭,康熙單獨給了胤禵軍權,並且給了生殺大權,那就等於說給了胤禵打贏奪嫡之戰的所有條件。

康熙如此佈局,焉能叫人不浮想聯翩?

雍正得罪了文人

這個就太簡單不過了。歷史上,得罪了文人的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在雍正時期,為了統一思想,文字獄曾盛極一時,其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維民所止”案。維民所止,本來沒什麼不對的,錯就錯在“維”和“止”是去了頭的“雍正”。這就不得了,雍正殺了一批人。

其實,文字獄歷朝歷代都有,而且到了一定時期必然會有。文人不甘寂寞,要挑點事;當權者要統一思想,維護穩定,打壓挑事的人。封建統治時期,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帝王手段。

在康熙遺詔裡,有這麼一段說的非常好: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酒色所致也,皆書生好為譏評,雖純全淨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

也就是說,書生就愛這種雞蛋裡挑骨頭的事情。即便你做的再好,他們也會罵你。這也就是雍正雖為純全淨美之君,文人們也要變著法的抉摘瑕疵而後快。



貓與史

這是被逼急了不得已而為之!事實上,雍正是我國史上被黑得最慘的皇帝之一!

明清兩代,是我國小說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這側面反映出了明清文化的燦爛。但這也使得明清兩代,成為野史記載最多的時代。這些繁雜的野史,裡面添加了作者大量主觀臆造的內容,從而影響了後人對那段歷史,那些歷史人物的真實認知。

這裡頭,最大的兩位受害者,莫過於正德和雍正兩位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皇帝是我國史上最有名的“頑童”皇帝,後世史書對他的評價,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差評。說他貪圖享樂、荒淫無恥、沉迷酒色、荒廢朝政,甚至將其刻畫成一副地痞流氓的形象。

後世文人評擊正德皇帝,無非就是這三點:1、重用宦官,殘害忠良;2、修建豹房,沉迷女色;3、自封將軍,耽樂嬉遊。這些“罪狀”雖然都有歷史事實作為依據,但更多的卻是文人們的添鹽加醋。

正德皇帝重用劉瑾等奸宦,確實是一大汙點。但事實上,正德皇帝並非真的不辯忠奸。他不僅厚待楊廷和等重臣,對於反對和批評他的一些大臣,也都不加以追責。如拒絕為他打開城門的宣府御史張欽,正德皇帝不僅不予責罰,反而下旨稱讚他“勤懇忠勉”;又如處處和他針鋒相對,譏諷他為宋徽宗的揚州知府蔣瑤,他都只是一笑而過,而蔣瑤後來還官升至陝西參政。

至於後面兩點,就黑得更離譜了。如豹房,沒錯,正德皇帝修建豹房是不假。但其實,明朝是歷史上帝王豢養動物最鼎盛的時期,京城內建有虎城、象房、豹房、鵓鴿房、鹿場、鷹房等多處飼養動物的場所。既然其他皇帝都有建,又為何偏偏只批評正德皇帝一人?再說,清朝皇帝花幾代人時間,耗費大量金銀修建了圓明園,為什麼就沒人說他們昏庸呢?

更可恨的是,那些文人騷客甚至寫他強搶民女,寫他大肆搜掠良家婦女以充“幸御”,有時竟達“十車”之多。還流傳出《游龍戲鳳》這樣的風流戲目……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本來是一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但在文人的筆下,卻變成一個冷血無情的“冷麵王”。後世文人批評他大興文字獄,殘害讀書人。但其實,雍正大搞文字獄,實際上是為了打擊那些反對改革的大臣的無奈之舉罷了。

然而,這些文人卻一方面用藏頭詩的方式,對雍正暗潮熱諷;一方面又寫大量的野史小說,中傷抹黑,甚至妖魔化雍正。寫他篡改遺照,迫害手足,組建血滴子等等。

民間廣為流傳的雍正修改康熙遺詔正是這些文人的傑作。他們在野史小說上,寫雍正在遺詔中“改十為於”,硬是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但事實上,在古代正式書文中,一般用“於”,而不是用“於”。他們甚至把雍正的死因“改編”小說,讓民間流傳著,雍正是被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所刺殺的傳說。但事實上,雍正在位期間“以勤先天下”,顯然是操勞致死的。可見這些文人對雍正的抹黑,也是真夠狠毒的!

但如果我們撇開這些抹黑的野史,重新來審視正德和雍正兩位皇帝在位期間的舉措,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不失為利國利民的守成之君!

先和大家說說正德皇帝;

他在位期間有兩大造福於百姓、有利於國家的舉措。一是實行江南賦稅改革,任用重臣楊廷和,主持賦稅調整,改變了自朱元璋起江南賦稅過重的局面。從正德八年起,在江南各地全面推行的賦稅改革。改革不僅減輕了江南當地百姓的負擔,而且僅用了兩年時間,便還清了江南地區自弘治晚期以來,拖欠朝廷累積達十年餘之久的賦稅,改善了弘治年間的財政困局。

二是開展沿海“市舶司”改革,進一步強化市舶司的收稅職能。這項改革打開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實現了明朝外貿收入的增長,拓寬了明政府的稅源。

一個被刻意埋沒的事實是,正德在位十五年間,明政府實際財政收入,其實要遠高於其父皇十八年的“弘治中興”時代!

接下來,一起來看看雍正皇帝;

雍正在位時間被正德還短一些,但其功績卻更大。雍正年間推行的三大改革,對後世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廢除官僚集團特權,緩解帝國的財政壓力和百姓的負擔;

2、推行攤丁入畝政策,直接取消了人頭稅,全都按照土地多寡來收稅,打擊了富人的利益,減輕窮人負擔,有效平衡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3、開豁賤籍,削弱人身依附關係;前兩項改革可以說是從經濟上促進社會公平,而這項則是從法律上推動了社會公平。這項改革徹底廢除了過去殘留於社會的類似於奴隸制度的條規,從而保障了底層人民的利益,給了他們重獲新生的機會。同時,進一步釋放了社會勞動力。

三項改革的推行,極大的充實了清王朝的國庫。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康熙末年,國庫存銀僅剩區區幾百萬兩;而到雍正死時,清王朝的國庫,存銀已高達近6000萬兩之多。而且,乾隆年間的太平盛世和人口暴增,無不得益於雍正攤丁入畝和開豁賤籍兩項政策的落實。如果不是雍正打下的紮實基礎,估計這大清的國庫,早就被乾隆爺給敗光了!

那麼,為什麼正德和雍正兩位皇帝,會遭到文人如此不公正的評價呢?

其實,歸根到底無非就是利益問題。正德和雍正兩位皇帝,雖然身處的時代和推行的政令都不同。但他們都是希望通過改革,來突破當時固有體制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讓利於民的目的,實現國家的圖治。但這就觸動到那些官紳階層的既得利益。於是,他們便會聯手來抵制改革,甚至對皇帝橫加詆譭。

而那時的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是相當低下的,但崇儒的思想卻是根深蒂固。因而,他們很容易就被這些官紳階層所誤導,站到這些官紳的陣營裡面,不僅使正德和雍正的改革舉步維艱,還讓兩人在民間名聲昏暗。

古代的官紳階級,表明上飽讀聖賢書,處處標榜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心底裡所認同的其實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個道理。因此,當自身的既得利益受損,什麼視君入父,什麼忠君愛國,都是不過是屁話而已!

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前赴後繼考取功名,不僅只是為了登入廟堂,光耀門楣,實現自己的抱負;更多的是希望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條件。說白了就是升官發財。因此,如果皇帝的改革觸動到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就會披著忠臣的外衣,端出一大堆的儒家治國經典,處處引經據典的來反對皇帝的改革。這時,如果皇帝殺他們,就會落得個殘害忠良的罵名;如果不懲治他們,他們則會得寸進尺,進一步逼迫君上,甚至抹黑醜化皇帝......


這些歷史要讀

近年遼寧省檔案館新館首度展出的“康熙遺詔”對此給出了答案:雍正沒篡位。



 《康熙遺詔》亦稱《康熙皇帝遺詔》,是史學界研究康熙死後雍正皇帝即位之謎的重要實物,長期被支持“雍正合法繼位說”的學者作為證據列舉。對於這份所謂的《康熙遺詔》,史學界爭論頗多。支持雍正皇帝即位的史學家認為這是康熙欽定遺詔,反對者則認為這是根據康熙五十六年的遺詔修改而成。《康熙遺詔》真跡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



遼寧省檔案館收藏的“康熙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裡的皇四字就是胤正皇帝。

而且古人寫字都是使用的繁體字,其中民間謠言“傳位十四,被改為於四”,這是不可能的,在清朝這個字才是“於”而不是於,因此很難篡改。

省檔案館專家介紹,雍正即位後,始建秘密立儲詔書,封於匣內,高懸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皇帝死後取出,昭告天下。


圖文世界觀

這個問題我一定要回答,懷疑雍正繼位合法性簡直無稽之談,荒了個謬。



第一,康熙末期,由於康熙皇帝好大喜功,又一心一意做聖君,對於有功之人根本下不去手,政局之糜爛已無可救藥,除了貪腐,這些大臣還瘋狂借國庫的銀子,導致國庫虧空,據史書記載,存銀最少的時候僅800萬兩,這還是賬面上的,實際呢?只有三百萬兩,其餘都是打的白條,三百萬兩夠幹什麼呢,不夠一次旱災或水災的賑濟,康熙末期打的最後一次仗是遠征青海,八萬清軍全軍覆沒,但清政府無力再戰,打仗打的是錢糧,國庫沒存銀而已,後來康熙派當時的雍正清理虧空,雍正開始做的不錯,但到最後遇到最大的困難竟然來自康熙,因為康熙不忍心把功臣逼得太緊而功虧一簣,從這一點上看,康熙自己也知道朝廷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庫,只有老四上位才能收回來庫銀。而雍正也沒有辜負老爹的厚望,得了個抄家皇帝的名聲,國庫存銀恢復到2400萬

第二,康熙末期的吏治已經腐敗的一塌糊塗,賣官鬻爵,貪汙腐敗,結黨營私,藏汙納垢,康熙深知吏治不清對國家的危害,而康熙的兒子中,經過多年的奪嫡大戰只剩下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這些人中,老八威望最高,很有能力,但他卻是個只知道收買人心的主,只學會了康熙的仁慈,老四呢,就是雍正,人稱冷麵王,殺伐果決,毫不留情,要整頓吏治,必須有這樣一個人,康熙也不止一次的對重臣表示,朕要給你們選一個堅剛不可奪志的主子,這不是雍正是誰。



第三,雍正的兒子弘曆十歲便被康熙帶去宮中,一手調教,要知道康熙的孫子有一百多個,為什麼偏偏選了雍正的兒子,因為這樣可以保大清三世太平,出個百年的盛世。

第四,說說另一個主角老十四,這個就更搞笑了,康熙把老十四派到青海去打仗,青海離北京多遠,皇帝會把想要立儲的兒子派去那麼遠的地方駐守?最有意思的是,雍正的家生子奴才年羹堯的職位竟然是川陝總督,這就扼住了青海的咽喉,這個意圖還不明顯嗎

第五,說說最不想說的,也是這種說法破綻最大的地方,就是繁體字的與和現代的是一回事嗎?簡直無聊

最後,如果沒有雍正,就沒有乾隆,也沒有康乾盛世,如果沒有雍正攢下了偌大的家業,乾隆這個敗家子根本霍霍不了幾年。正是因為康熙的遠見,才會讓雍正繼位。


心學傳習社



不是沒有人拿出來以正視聽,而是你真拿出來就會有人信嗎?

清朝是標準的皇權專制制度國家, 在這樣的制度下,很多東西都是不透明的。因此政府就會沒有公信力,也就是說,就算你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


我們小時候學過的狼來了的故事就是如此。因為清政府天天給天下臣民喊狼來了,喊的太多了,就沒有人相信了。

清政府的統治者們自己透支了自己的信用,不管你是說真話還是在撒謊,都會沒人相信的。雖然大家不知道你是在說謊還是在說實話,對天下人來說都不重要,大家根本就不把你當回事。



回到雍正皇帝是不是合法皇帝的問題上來,其實不管怎麼說,很大程度上雍正皇帝一定是合法的皇帝,從目前的證據鏈上來看是如此。

第一個要點,象民間傳說的,傳位十四子,在十字上邊加了一橫,最終成了傳位於四子。這個很明顯不成立,清朝的聖旨上邊傳說是滿蒙漢三種文字的,就算漢字可以造假,那其它兩種文字也不容易造假。

第二要點說,這個聖旨上的字不是康熙親筆寫的。呵呵,很多聖旨都是皇帝說個大概,由其它人代筆的。難道就能說,其它聖旨全是造假的嗎?對於一個聖旨來說,最重要的憑證不是筆跡,而是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印章。相信這個說法人,要麼是外國人,要麼是無知。只有西方人才會在文件上以親筆簽名作為防偽標誌。而中國人往往是公司印章或個人印章為準。



為什麼雍正皇帝的接班問題搞的如此有爭議呢?

第一,康熙皇帝晚年的時候,沒有明確的立儲的制度。因此也可以認為,每個阿哥都有接班的機會和可能性,所以康熙那一大堆兒子都會出來搶一下。這樣當時的形勢就比較亂,秘密立儲的制度又不透明,民間的傳說就會比較多。

第二,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好事壞事做了不少,得罪的利益集團比較多。因此太多的人在背後造謠,說他的壞話。謊言說了一百遍就成了真理,在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就算雍正皇帝想解釋也說不清楚。



真作假時假亦真,世事大概都是如此。

對於我們現在的民主政治而言,最關鍵的就是開誠佈公,讓信息透明化,才能最終實現謠言止於智者。


新知傳習閣


“康熙遺詔”也不是全於康熙親手寫的,

也不能證明雍正合法繼承皇位啊,同時遺詔也不止一份,也不是首次公開

  寧省檔案館所展出了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康熙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繼皇帝位”,好象一下給出了標準答案:“沒篡位。”

但這類的“康熙遺詔”在在2005年、2010年第一歷史檔案館就展出過收藏的兩份,也是由此證明雍正繼位合法。而更早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2002年也展出過“康熙遺詔”。

  

  現存的“康熙遺詔”有多個版本,但都不是康熙皇帝臨終前的親自手書,也可以說不是遺囑,這只是康熙死後繼任皇帝宣示自已繼位皇位合法性公文,這是康熙皇帝在自己病後早就經準備好的,只要再其中加上了最關鍵的由誰繼皇位的內容,就可以變成合法可公開的繼承書了。

  當然遺詔中沒有“十四子”被篡改“於四子”的這樣故事性環節,因為在正式詔書中“於”、“於”寫法相差太多了,是絕對難於改寫的,而且還用滿、蒙文本共同書寫,正本又一定是滿文本。所以只能忽悠人,這也只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小故事。

  用非全部康熙手書“康熙遺詔”來證明繼位的合法性,好象也很難證明雍正皇帝是不是合法繼承皇.無論他是否篡位,只要在承皇位後再撰寫這種遺詔都不是很難的事。所以,所謂的遺詔展不展出,對其合法合理的繼承皇位幫助也不是太大。


歷史黑白灰

關於雍正幾位的合法性,歷史學家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合法說,一種是篡位說。

合法說的證據

首先要說,雍正想篡位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修改遺照的機會幾乎為零。尤其是傳位十四皇子變成傳位於四皇子這件事,甚至應該是解放後才能有的謠言。為啥呢?

且不說皇帝遺照會有滿漢兩種文字撰寫,就是傳位於的“於”字,在解放以前都是繁體字,根本就不是“幹勾於”,繁體的於是“於”這麼寫的,當然古代也有“幹勾於”,但只能用在姓氏當中,並不能在詞組裡出現。

第二,由於康熙生了36個孩子,有24個活著的兒子,又有九子奪嫡一說,也就是說雍正的政敵非常多,最終選擇了雍正當皇帝,其他幾個皇子自然要滿處造謠,說雍正是篡位來的。

第三,由於當時是滿漢兩朝臣子共同處理遺照,隆科多與張廷玉不屬於一個山頭,根本不會配合作假。

非法繼承的證據

首先要說,因為乾隆的原因才選擇雍正繼位,也是謠言,當然是乾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才傳出來的這個謠言。因為當時進宮陪伴皇爺爺讀書的根本就不止弘曆一人,幾乎幾個受寵皇子的孩子都進宮陪王伴駕了,弘曆僅僅是其中之一,而且因為年紀小,也並沒有體現出他的聰明才幹來,反倒是皇長子的長孫表現的更優秀,因為歲數大嘛。


那麼乾隆說自己深受皇爺爺的賞識,雍正都是因為自己才當上皇帝的這件事,就有點欲蓋彌彰了。

另外,雍正繼位,以及雍正暴斃,乾隆身世包攬了清朝三大奇案,怎麼就這麼巧,雍正他們家都這麼奇怪呢。

最重要的一點,歷史是由勝利者撰寫的,因此一切有利於雍正乾隆的史書,其實反倒都無法證明他們的正大光明。

白希文解讀

關於皇帝的選拔,幾乎每一代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貓膩,雍正之所以被拿出來說,是因為他處在康乾盛世的正中央,故事最多,演繹的也最多。我不敢說雍正稱帝沒有任何貓膩,但至少從雍正繼位之後勵精圖治的工作態度上看,我寧願相信這是康熙獨到眼光選擇的以為好皇帝。


白希文

歷史煙雲已散盡,

成王敗寇不由人,

誰真誰假盡戲說,

真相早已絕封塵。

滿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由於風靡全國的長篇歷史小說《雍正皇帝》、長篇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繹,躺在清西陵兩百大幾十年了,又一次名聲鵲起、成為熱點。

對雍正的個人評價和雍正王朝的歷史作用一直受到民間傳說和野史的左右和影響,甚至其繼位的合法性都遭到了普遍的質疑。就其繼位有很多種傳言,最經典的民間說法是雍正將康熙傳位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於四子”。其實這是很容易辨別的“真假”,因為康熙的遺照是滿漢兩種文本同時存在的。可人們為什麼偏偏信其“假”呢?

雍正繼位得合法性僅僅在民間是個問題,史實強並不存在。這是因為一,坊間流傳得依據就是“於”,即雍正篡改遺詔,把父親傳位詔書中的“傳位十四子”的“十”改成了“於”,一字知改定乾坤,“十四子”成了四子雍正。但清時的“於”是“於”,改起來六不是“十”字搶邊加橫,下邊添勾那麼容易;二,詔書的格式是滿文漢文,滿漢對照,以示莊重,改,六更於可能。以前不拿出來,是沒有必要,現在拿出來,是炒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博人眼球。

野史記載雍正和隆科多勾結,一起篡改了詔書,把“十四子”改成“於四子”,這裡的“四子”指的就是雍親王胤禛,而“十四子”則是胤禛的同母弟弟,當時大將軍胤禎。這種說法被歷史學家否認,首先清朝的遺詔都會有滿漢蒙3種字體書寫,即使漢字能改但是滿文和蒙文的2字的差別甚大,不可能隨意改動。其次,古代漢字都是繁體,於字繁體與現狀完全不同,這方面也是不可能做手腳的。

大陸和臺灣保存的的康熙遺詔的滿文部分的繼位人部分都缺失,所以很多人就認為第一種說法不成立,滿文都沒有寫明繼承人,不存在2字差別一說。

雍正當上皇帝到底是陰謀篡位還是奉詔繼位,從他登基開始就有爭論,到現在也還沒有弄清楚。清史專家馮爾康是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8卷雍正傳記部分的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傳》的作者。他在《中國通史》中沒有展開論證雍正繼位問題,只是用下邊一段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從現在已掌握的資料看,說康熙帝要傳位雍正帝或允禵,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這個問題仍可存疑。但是按康熙帝遺願胤禛合法繼位的說法較為可信,而指定允禵嗣統說的歷史資料則更缺乏可靠性。

…康熙遺詔的漢文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胤禛於是日公佈的即位詔,原件也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起居注》記敘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壽皇太后的話……這幾項資料的形成都比較早,它們對胤禛受詔繼位的記載沒有矛盾,反映他應命嗣位的一定真實性。  在康熙彌留之日,《清聖祖實錄》說胤禛奉詔至暢春園,三次見父皇,康熙告訴他病勢轉重。他在齋戒期間,負有祭天重任,如果不特地召喚,不能離開齋所。否則,他到暢春園,就違背了皇帝旨意,會被譴責和驅逐。可見他多次見到乃父,說明他的到來,必為康熙所召。而這時的非常召見,當有特殊使命。這件事,可作為傳位胤禛的側面證明。

康熙病重時,召閣老馬齊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康熙晚年確實寵愛弘曆,進而增加對胤禛的好感,選他為嗣君,也並非不可能。  ……記載都說隆科多是傳遺詔之人……胤禛給隆科多定罪,有一條是說隆科多曾講“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這是說傳遺詔的人身為重臣,會被皇帝所忌而有殺身之禍。這也意味著他是受命輔佐胤禛。  

總起來說,胤禛講康熙遺言傳位給他,並沒有留下令人確信無疑的材料,但是聯繫康熙生前比較看重他的情況分析,在彌留之際決定傳位給他,並從齋所召致暢春園繼位是完全可能的。胤禛嗣位初期的許多資料所描述的這一情況,他於十三日到暢春園的問安,康熙綜合考慮胤禛和弘曆父子的品格,隆科多的傳詔,都具有可信的成分,所以說不能排除康熙傳位胤禛的說法。當然,懷疑他得位不正的論點論據,也是必須認真對待的,應與胤禛合法繼位說的資料一併考慮。

於傳位胤禛說最對立的是傳額位胤禵說……可以叫做盜名改詔篡位說。這是以漢文書寫遺詔作前提的說法……於理不通。  

還有一種傳位胤禵的說法,也是雍正中就流傳於社會各階層的。民間傳說,康熙病中,“降旨招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康熙降旨召胤禵,應由內閣承辦,撰寫詔書,由兵部所管的驛站發送。隆科多既非內閣大學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他怎麼能一手遮天,阻止得了康熙召回胤禵?再說康熙即使原想傳位十四子,從下達詔書到他抵京,須要二十幾天時間,在諸子激烈爭位的情況下,這麼多天沒有國君,天下豈不大亂?所以康熙也很難這樣辦。  

康熙喪事出來,胤禛採取一些非常措施,“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大內,關閉京城九門六天。其實,這是當時形勢所決定……沒有出現諸皇子停屍相戰的事,康熙後事辦理得也比較順利。胤禛的保安措施,防止了可能發生的政治變故,這是應當肯定的,由此懷疑他系出自篡位的需要,則屬不察當時形勢的脫離實際的議論了,自不能說明胤禛得位不正。  

如果立胤禛之說沒有破綻,哪來的這些異說呢?似乎也不難理解。因為爭儲位是激烈的權力之爭,有了新君之後,失敗者也不會甘心……百姓對康熙後期十分嚴重的太子問題早有所議論和擔心,而不管誰上臺,對於鞭撻他的觀點,容易為一些人所接受。同情失敗者,也是人之常情。


一封家書名店

雍正並不是沒有把遺詔拿出來以正視聽,雍正是把遺詔拿出來了的。

雍正為了以正視聽,不僅僅把遺詔拿出來昭告天下,還搞了一本叫做《大義覺迷錄》的書。這本書詳細地敘述了自己受詔的過程,包括康熙帝是如何生病的,什麼時間地點,當時有什麼人在場,康熙說了什麼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表明康熙傳為給雍正的一句話就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

(康熙皇帝)

當然了,這本叫做《大義覺迷錄》的書,重點是要強調“華夷一家”,消除漢族和滿族之間的矛盾,繼位的過程是順帶說的。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表明自己不是辯解,也不用辯解。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雍正搞這樣一本書,根本的目的是在為自己繼位辯解。

也就是說,雍正不是沒有以正視聽,他確確實實為自己做了很多以正視聽的事情。

但是,雍正的以正視聽有用嗎?他拿出遺詔來唸給天下人聽有用嗎?

因為很可能,康熙遺詔是雍正偽造的。

民間傳說,雍正把詔書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這種說法當然不靠譜,因為繁體字的“於”不是那樣寫的。而且詔書用滿、漢兩種文字來寫,滿文是沒辦法改的。

(雍正皇帝)

但是,如果康熙根本就來不及立遺詔就去世了,那遺詔完全可以由雍正和大臣們商量著定。

或者說,康熙的病來得太急,根本就來不及親自寫下來,而是口授的。但既然是口授的,當時也忠實記錄了下來。但是雍正帝繼位以後,不能把原先的遺詔毀掉,重新搞一個新的遺詔嗎?

有人又可能說,康熙病重的時候,在康熙身邊的人中,並不完全是雍正的人,還有其它皇子的親信。

(康熙遺詔)

但是,就算有這樣的人,既然雍正已經繼位了,難道這些人不懂得“識時務為俊傑”嗎?反正爭來爭去,都是皇家自己的事,當大臣的不過是拿薪水乾活,何必要摻和進去?這是於私。於公來說,雍正也還算是個明主,反而是把秘密洩露出去了,引得天下造反,百姓受災,國家不寧,為什麼要做這種傷害百姓的事情呢?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雍正一邊公佈遺詔,寫了《大義覺迷錄》記載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條條落實。一邊又在他當皇帝以後,把在場的那些皇兄弟和大臣們,以各種理由殺的殺,關的關。

雍正這樣做,其實是很矛盾的。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矛盾,正表明那份《康熙遺詔》有問題,雍正始終不放心。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關於遺詔的謠言是很容易被戳穿的。民間傳言雍正改字其本身就經不起推敲,比如簡繁體的“於”是不同的,其在書寫方法上筆畫也是有區別的,沒法篡改。


再就是作為一個王朝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傳位的詔書不可能不寫繼任者的名字,這不合情理。詔書作為確認繼任者的重要法律文件,它也不可能不說明傳位的理由,比如繼任者他為什麼有資格當皇帝。這是老皇帝對所有子女和文武大臣的解釋,也是他對祖宗的交代。既然如此,只說第幾子而不講清楚是誰也不說為什麼要傳位給他,那就真的是笑話了。

當然了,信者衡信,不信者衡不信。人家就是說雍正繼位不合法,你把詔書掛在他眼皮底下他依然會說那是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