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立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專家組,12位院士及周志華、王海峯、賈佳亞等專家入選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新智元AI WORLD 2018世界人工智能峰會

繼今年1月將人工智能引入2018秋季高中新課標、4月印發《高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及後續一系列關於是否將人工智能作為高校一級學科建設等問題展開的討論這套組合拳後,教育部近日再出大招。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8月底,教育部辦公廳發文《關於成立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家組的函》:

為落實《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教技〔2018〕3號),加強科技界、教育界和產業界的溝通交流,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形成合力,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經研究,決定成立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家組。

專家組性質

專家組在教育部組織下,對推動高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研究、諮詢和指導,由諮詢組工作組組成。

主要任務

諮詢組主要任務是對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等政策、規劃提出諮詢建議。工作組主要任務是承擔諮詢組日常工作,並接受教育部委託開展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專項工作和專題研究等工作。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發佈的名單,諮詢組由20位專家組成,工作組由14位專家組成。諮詢組是高校、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戰略思考、實踐經驗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工作組則由開展人工智能領域創新與實踐基礎好的高校相關專家組成。

新成立的這個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家組,成員大多為院士、教授、長江學者,或在人工智能領域中擁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在諮詢組成員中,來自承擔建設國家首批四大人工智能平臺的百度、阿里、騰訊和訊飛,均有代表科學家入選。

從將人工智能引入高中課標,到發動高校人工智能創新計劃,培養AI人才,再到培養AI教師,到現在成立專家組,對人工智能產學研結合做出諮詢和指導,教育部的這一系列規劃,再次表明產學研結合是今後AI發展的必然趨勢

諮詢組專家:含12位兩院院士及BAT訊飛代表科學家

1、潘雲鶴(組長)

潘雲鶴

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專家。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1981 年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95 年至 2006 年任浙江大學校長。1997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2、高文(副組長)

高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博導、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 (AVS) 工作組組長。

他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能,長期從事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多媒體數據壓縮、多模式接口以及虛擬現實等的研究。在面向對象視頻編碼、可伸縮視頻編碼、人臉與手語模式識別、AVS 視頻編解碼國家標準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2013 年底因 “對視頻技術的貢獻,及對計算在中國發展的領導力” 而當選 ACM Fellow。

3、鄭南寧(組長)

鄭南寧

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學博士(1985年日本慶應大學),IEEE fellow,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際模式識別協會理事會成員;研究領域有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認知計算、人工智能系統及其先進計算架構。

4、尤政

尤政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納技術及其空間應用。現任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兼精密儀器系主任,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主任。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國家發明專利43項;發表SCI/EI論文226篇,出版專著1部,譯著1部,指導培養博士生57人,博士後35人。1999年獲聘長江學者,200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董奇

董奇

心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主要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及評價、語言與數學學習及其腦機制、質量監測與教育評價方面的研究工作。

6、房建成

房建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慣性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英空間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中方理事長。房建成教授主要從事航天器姿態控制磁懸浮慣性執行機構和慣性導航技術研究工作。

7、梅宏

梅宏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

主要從事軟件工程和系統軟件領域的研究,在構件化軟件中間件、開發方法學和工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曾任國家863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863計劃“十二五”信息技術領域先進計算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國家“核高基”科技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等。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OA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全國信標委大數據標準工作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網絡與空間安全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擔任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編委,數十次擔任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或委員。

8、龔克

龔克

南開大學原校長、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候任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長期從事微波、毫米波技術,電波傳播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從事微小區個人移動通信、數字電視傳輸標準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清華一號微小衛星的研製工作,從事衛星通信系統如深空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先後完成10多項科研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多次獲國家及部委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1997年獲國家人事部、國家教委“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9、李元元

李元元

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吉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李元元教授一直從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製備成形的研究,在鐵基粉末溫壓材料製備成形理論和技術,多場作用下鈦基、碳化鎢基等粉末成形固結一體化理論和技術,高強耐磨銅合金、鋁合金製備成形理論和技術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毛軍發

毛軍發

電子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高速電路互連與射頻電子封裝。建立了認識互連信號完整性問題的特徵法理論方法體系;設計實現了一種高速電互連,數據率超過1Tbps,且不需調製解調;發現了碳納米互連的一些重要電、熱特性。提出了微波無源元件設計的一些新原理、新結構,發明了一系列可集成的無源元件和天線;提出了射頻電子三維封裝電、熱、應力多物理特性協同分析設計新算法;合作研製出多種小型化、高性能射頻收發組件。成果用於我國一些重要裝備研製。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

11、陳杰

陳杰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領域為控制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複雜系統多指標優化與控制、多智能體協同控制等。"複雜系統智能控制與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973項目首席,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控制科學與工程組成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理事、多部學術期刊編委。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2、任友群

任友群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現任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江西省上饒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掛職)。

主要研究興趣為教育技術學、學習科學、課程教學論、教師教育。發表專著2部、譯著10部、論文80餘篇。

13、呂建

呂建

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

呂建主要從事軟件方法學研究,在軟件基礎理論與方法、網構軟件方法學和新型軟件平臺及其應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提出了一種具有模型裂變能力的形式化開發方法,其數據分解新機制可用於大型程序開發的複雜性控制。研究了開放環境下軟件系統的範型、方法與技術等問題,提出了基於Agent的網構軟件方法學,探索了面向Internet軟件方法學研究的新途徑。發展了開放環境下的軟件協同技術,主持研製了新型軟件協同平臺,可為開放、動態、多變環境下應用系統的開發與運行提供支撐。

14、吳朝暉

吳朝暉

浙江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

主要從事計算機領域研究。在服務計算方面,提出了複雜服務計算理論模型與方法,主持研製了複雜服務計算支撐平臺,產生了重大經濟與社會效益。在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方面,提出了混合智能體系結構及腦在迴路的信息處理模型;發明了多種腦機間智能交互、融合增強的技術方法,主持構建了聽視覺增強的大鼠機器人等原型系統,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作為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研究成果入選2016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15、郝躍

郝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長期從事新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微納米半導體器件與高可靠集成電路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是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微電子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在氮化鎵∕碳化硅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功能材料和微波器件、半導體照明短波長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和推廣、微納米CMOS器件可靠性與失效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成果。

16、聶再清

聶再清

阿里巴巴達摩院人工智能實驗室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

聶再清是互聯網信息集成和知識挖掘的知名專家。聶再清和他的團隊提出一種全新的基於對象的互聯網搜索技術。微軟學術搜索和人立方是對象級別搜索技術的兩個成功應用實例。

17、王海峰

王海峰

百度高級副總裁,人工智能技術平臺體系總負責人

王海峰博士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50多年曆史上唯一出任過主席(President)的華人,是截至目前最年輕的ACL會士(Fellow),同時也是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ACL會士。2018年7月,王海峰出任ACL亞太分會AACL創始主席。王海峰還在多個國際學術組織、國際會議、國際期刊兼任各類職務。

王海峰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已授權或公開的專利申請120餘項。王海峰曾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863重大項目,並正在承擔973、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

18、賈佳亞

賈佳亞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工程系終身教授,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騰訊優圖實驗室傑出科學家。賈佳亞教授是計算機視覺領域最著名的專家之一,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圖像計算和處理、機器學習等。

賈佳亞教授任職期間發表過逾百篇頂級會議和刊物論文,他創立的視覺實驗室對圖像濾波、圖像去模糊、圖像增強、圖像稀疏處理、多頻段圖像信號的融合,以及大範圍運動估計等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圖像濾波和逆向視覺問題解法被許多高校教科書、課件和開源視覺代碼庫(包括OpenCV)收錄,同時也在視覺商業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

19、王卓

王卓

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

20、潘天佑

潘天佑

潘天佑博士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全面負責微軟亞洲研究院與亞太地區高校、研究機構及政府的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

潘天佑博士擁有獲得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電機工程博士學位。潘博士具有20餘年計算機相關工作經驗,曾成功創立兩家專注於智能卡芯片和大規模銀行系統的技術公司。潘天佑博士2005年至2007年曾任職微軟亞洲研究院學術合作部。出於對人才培養和學術合作的激情,2012年潘天佑博士選擇再次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

工作組專家:清華北大南大浙大等14所頂級高校AI專家

1、吳飛(組長)

吳飛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視覺感知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副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能、跨媒體計算、多媒體分析與檢索和統計學習。目前擔任SCI期刊Multimedia System副編審(Associate Editor)、SCI期刊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中國工程院子刊) 編委會成員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2、黃鐵軍(副組長)

黃鐵軍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繫系主任,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 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視覺信息處理(圖像識別與視頻編碼)和類腦計算,累計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十多項,發表(含合作)學術論文200多篇,作為主要起草人制定國家標準、ISO/IEC標準 和IEEE標準十數項,申請發明專利八十多項,兩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四次榮獲省部級一等獎,並獲“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和 IEEE計算機學會Computing Now Award。兼任國家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AVS)秘書長(2002~)、中國電子學會理事(2006~)ISO/IEC運動圖像專家組 (MPEG)中國代表團團長(2010~)等。

3、李波(副組長)

李波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長期從事數字媒體、圖像壓縮與傳輸、視頻分析與理解、遙感信息融合和嵌入式多媒體系統的研發工作,已承擔 973計劃、 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武器裝備型號、武器裝備預研、國防基礎科研等科研課題 40餘項,是國家 973計劃項目 “數字媒體理解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的首席科學家,總裝備部某型號任務的總設計師。已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會議發表學術論文 100餘篇,其多項研究成果已在實際系統中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9項,有國內外發明專利 30餘項。

4、朱文武

朱文武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主要從事多媒體計算與網絡通信研究。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JSAC、IEEETCSVT、IEEETMC等高水平國際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擁有國際專利發明40餘項。曾擔任 IEEETMM、IEEETCSVT、IEEETMC3個期刊的編委,IEEE電路及系統學會視頻信號處理和通信技術委員會主席(2006~2008)、IEEETMC執行委員會委員 (2007~2010)、IEEE電路系統學會北京分會主席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andheld Computing Research顧問委員會委員,並任 IEEEISCAS2013程序委員會聯合主席。

5、黃榮懷

黃榮懷

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席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與培訓中心主任、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技術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等。

6、歐陽丹彤

歐陽丹彤

吉林大學教授,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吉林省首批學科領軍教授、第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吉林省第八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吉林大學十大傑出青年。

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在國內外刊物和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200餘篇。骨幹參加國家級與省部級項目20餘項,其中作為項目負責人或責任人承擔並完成國家863重大項目2項、完成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共3項、教育部項目2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1項,骨幹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

7、劉挺

劉挺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計算機學院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和社會計算,是國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2012-2017年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會議發表的論文數量列世界第8位(據劍橋大學統計),主持研製“語言技術平臺LTP”、“大詞林”等科研成果被業界廣泛使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錢偉長中文信息處理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8、薛向陽

薛向陽

復旦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和人體外貌表型識別等研究。在計算機視覺研究領域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國際期刊40篇、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A類會議長文50餘篇,獲2016年IEEE TMM最佳論文提名獎和2017年ICME最佳會議論文獎。現任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及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擔任IEEE TCDS、《計算機研究與發展》和《計算機科學與探索》編委。

9、楊小康

楊小康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圖像通信與信息處理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從視覺機制角度研究數字媒體內容分析,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視覺掩蔽效應非線性可加性;恰可覺察失真模型及其視頻編碼理論框架;適配異構網絡的可伸縮視頻傳輸架構;四元三相位超復小波;基於選擇性注意機制的視頻分析與內容提取系統;大尺度分佈式視頻感知網。

10、錢衛寧

錢衛寧

華東師範大學軟件學院教授,海量計算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是Web數據管理,海量數據挖掘,對等計算,數據流處理與分析。

11、周志華

周志華

南京大學計算機系主任、人工智能學院院長

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據挖掘 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現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主任、南京大學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國際人工智能學會 (AAAI)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國際模式識別學會 (IAPR)、國際工程技術學會 (IET/IEE) 、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 等學會的會士 (Fellow),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12、吳砥

吳砥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點基地:湖北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副主任,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與政策規劃、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標與績效評估、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分析與評價、教育信息化標準與應用。

13、薛建儒

薛建儒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長江學者。

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圖像/視頻處理與編碼技術;機器學習與智能計算。

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四),合作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國內外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30餘篇,其中國際期刊4篇,國際會議20餘篇。獲發明專利7項,獲軟件著作權2項。近5年國際學術會議特邀報告3次,組織和參與組織國際會議7次。

14、焦李成

焦李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IEEE Fellow。

焦李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感知與計算、圖像理解與目標識別、深度學習與類腦計算,培養的十餘名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提名獎及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研究成果獲包括青年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科技獎勵十餘項,出版了國內第一部《神經網絡系統理論》、《免疫優化計算、學習與識別》、《圖像多尺度幾何分析理論與應用》、《深度學習、識別與優化》等專著二十餘部,五次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勵及全國首屆三個一百優秀圖書獎。所發表的論著被他人引用超過30000篇次,H指數為69(更新至2018年3月)。

參加AI WORLD 2018,聽周志華教授談機器學習重大挑戰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南京大學的周志華教授作為全部學位均在中國內地獲得的學者,AI領域會士“大滿貫”得主,AAAI 2019程序主席、IJCAI 2021程序主席,可以說是華人AI界最受關注的研究者之一。

在他的帶領下,南京大學LAMDA發表了眾多優秀論文和技術成果,周志華教授本人提出的“深度森林”也成為AI學界關注的熱點。在深度學習狂熱的鼎盛時期,周志華教授清醒地意識到深度學習的侷限,開始探索深度神經網絡以外的方法,充分展現了中國AI學界對原創理論的探索和追求。

2018年伊始,周志華教授出任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3月,南大宣佈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由周志華教授擔任院長,致力於建設一流的AI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形成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的態勢。

產學研深度有機融合是AI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中國AI產業發展的關鍵時間點,在深度學習理論突破和創新需求愈發迫切的2018年,周志華教授如何看待AI理論和技術發展的痛點與關鍵?如何推動AI的產學研綜合發展?

在AI WORLD 2018世界人工智能峰會,周志華教授將分享他對深度學習的一些思考,以及關於當前機器學習面臨的一些重大挑戰。

大會最終議程及參會嘉賓介紹將於本週公佈,敬請期待!

新智元AI WORLD 2018世界人工智能峰會

倒計時 15

門票已開售!

新智元將於9月20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AI WORLD 2018世界人工智能峰會,邀請機器學習教父、CMU教授 Tom Mitchell,邁克思·泰格馬克,周志華,陶大程,陳怡然等AI領袖一起關注機器智能與人類命運。

大會官網:

http://www.aiworld2018.com/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 活動行購票鏈接:

    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6449053775000

  • 活動行購票二維碼: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12位院士及周志华、王海峰、贾佳亚等专家入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