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系統性分析框架和許多配套改革

马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系统性分析框架和许多配套改革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在量、價和結構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貸款保持較快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比較充裕,無風險利率走低,中高等級債券利率也有明顯下行。但是實體經濟反映融資難融資貴的聲音仍然較多,一些行業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反映融資渠道萎縮,融資成本明顯上升,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加大。最近,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努力,要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宏觀調控與微觀信貸之間的微妙關係,提高“結構性去槓桿”的精準度。要將主要著力點放在強化政策統籌協調上,發揮好部門之間的合力等。而從中長期來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一個系統性的分析框架、路線圖和許多配套改革。

馬駿 貨幣政策 系統性分析

約1600字

記者:目前銀行體系中的流動性比較充裕,但實體經濟中的不少企業,尤其是民營和中小企業,仍然感到資金面很緊,這是不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了什麼問題?

馬駿:當前,阻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因素增多。央行將流動性注入銀行體系後,受到資金供、求雙方意願和能力的制約,信用擴張受到供給端和需求端多重約束,金融體系“有錢”難以運用出去,也難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從資金需求端看,受清理規範地方政府債務(如許多PPP項目被清理)、房地產市場調控(導致房地產銷售和投資需求減速)、環保督查等影響,投向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房地產、環評不達標企業、產能過剩等領域的融資需求顯著下降。

從資金供給端看,監管和問責全面加強,導致資本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分支機構和信貸人員積極性下降。部分金融機構急於清理涉及地方政府的項目,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到期後難以按原方式續作。加之受金融機構不得向地方政府融資以及資本、流動性等監管約束,表外資產回表“轉不回”、“接不住”,在建、續建項目資金鍊可能斷裂。

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於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環保企業在這一輪調整過程中融資難度明顯上升,AA級的債券發行成本同比上升了約3個百分點,一些民營企業被迫尋找國有企業合資以獲得融資和享受“隱性擔保”。

記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讓資金真正能夠進入到實體經濟最需要的行業和企業?

馬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於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防範在“去槓桿”過程中人為加大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努力。

首先,要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宏觀調控與微觀信貸之間的微妙關係,提高“結構性去槓桿”的精準度。結構性去槓桿是個“精細活、技術活”,要在反覆調研的基礎上,精準施策。

其次,要將主要著力點放在強化政策統籌協調、避免“幾碰頭”問題 ,防止不同部門在出臺政策時互不通氣,導致共震。我認為,只要對宏觀、金融穩定產生影響的政策,不論是屬於財政、貨幣還是宏觀審慎、微觀監管的措施,都應該在金融委的層面進行協調,出臺前充分討論單個部門可能考慮不到的“溢出效應”,尤其是政策可能導致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的大幅變化。

再次,要發揮好部門之間的合力,共同解決好小微企業、綠色環保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問題。應考慮進一步完善定向降準和MPA的措施(如在定向降準的支持內容中加入綠色環保),加大對這些企業的再貸款、擔保和貼息的力度,支持中小企業集合債的發行,適度擴大貸款抵押品範圍,進一步明確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安排。

最後,還要保障在建項目的合理融資需求,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現有的規範地方政府債務的文件中存在衝突和歧義的地方,要進一步予以明確,防止地方在執行中採取“一刀切”叫停的做法,以穩定市場預期。

記者:以上您講的措施應該在短期內有助於緩解實體經濟的融資難問題。從中長期來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還需要推進哪些體制機制改革?

馬駿:我認為,從中長期來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一個系統性的分析框架、路線圖和許多配套改革。

第一,要明確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央行政策利率(以取代目前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建立商業銀行將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傳導的機制。而目前這個機制還十分不暢,短期市場利率的變化很難傳導到中長期貸款利率。

第二,要明確央行的政策利率與其它“準政策利率”之間的關係,避免多種利率信號互相干擾。

第三,要真正解決國有企業隱性擔保、剛性兌付的問題,讓國企與民企享受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平等待遇。這個問題是當前民企融資成本相對國企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要從政府考核機制、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地方人大監督等層面推動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軟預算約束和過度融資的衝動。

第五,要從建立房地產稅、土地供給制度等方面改革,解決房地產不斷出現泡沫的體制原因,避免房地產業像“海綿式”吸乾金融資源、擠出實體經濟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