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今天是處暑。“處”是終止,隱退的意思,處暑即“夏天的暑熱即將過去”,它表明暑天將近結束,氣溫開始由炎熱向寒冷過渡,但“秋老虎”餘溫還在。全國很多地方開始秋高氣爽,進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

▼▼▼

“秋乏”來襲,燥熱易傷陰耗氣

中醫認為,秋季主燥,燥熱易傷陰耗氣,陰虛則人體易出現咽乾、口乾、鼻燥的症狀;氣虛則人體易出現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的症狀,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處暑前後,午間氣溫仍然很高,暑溼較重,脾為溼困,人體也容易感到疲乏。

夏天容易上火,所以為了驅火祛暑,人們在夏天常吃一些苦味食物或者冷飲,往往會導致脾胃功能有所減弱,而我們又有秋季進補的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食用過於滋膩的補品,脾胃一下子適應不了,很容易引發消化不良。

經絡養生關鍵:刺激推動血液的“泵”

在養生方面, 由於天氣漸涼,人們貪懶喜靜,缺少運動,肢端血液循環減弱,這就需要提高我們的血液循環能力了。

當血從下肢和上肢的遠心端流回心臟時除了有瓣膜的輔助外,在我們的身體裡還有其他特殊“結構”幫助血液迴流到心臟。當我們找到身體的“泵”的位置,通過相應的刺激方法,讓“泵”的功能更好,減輕心臟的負擔。

推動下肢血液的“泵”——胰腺點

胰腺點,小腿脾經部分上三分之一範圍內出現的硬結。附近有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刺激胰腺點可以緩解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肌肉張力,提高回血功能。中醫當中說胰腺點位於脾經之內,上下則有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脾主運化、主統血,刺激胰腺點可以提高脾的轉運功能。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除了胰腺點外,在足太陰脾經上還有其他的穴位有相應的作用。如衝門穴、箕門穴、血海穴、陰陵泉穴和三陰交穴。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具體方法:除通過彈撥胰腺點,刺激陽性反映點外,還有一個簡單方法,可以幫助回血。如下圖,伸直雙腿,腳跟足向後。堅持3-5秒。重複3-5組。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推動上肢血液的“泵”——下青靈穴

下青靈穴處在手少陰心經的路線上,心臟功能缺損的人往往在上肢內側有明顯的早期的疼痛。所以下青靈穴出現問題,通常表示為心臟功能出現問題。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具體方法:拇指壓住下青靈穴,然後做握拳曲腕的動作。持續幾秒,然後緩慢鬆開,重複幾次。

“拿五經”對抗秋乏

出現秋乏的症狀可以採用拿五經的按摩手法。

具體方法:五指張開,分別置於前髮際督脈、膀胱經、膽經的循行線上(中指位於頭部正中的督脈線上,食指和無名指位於頭部正中與額角之間內1/3處的膀胱經線上,拇指與小指位於頭部正中與額角之間外1/3處的膽經線上)。五指指尖立起,用力點按5-10秒,使點按處出現明顯的酸脹感,然後指尖放鬆,五指垂直向上移動約半釐米的距離,再次用力點按,如此反覆點按,自前髮際一直點按至後頭部顱底,計為一次,共治療20-30次。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治療時如遇某個部位的疼痛感較為明顯,可用力按下後用指點做揉法一分鐘,然後再繼續如上操作。

一般情況下,可於每日清晨起床後對鏡操作,可疏通頭部經脈、清頭明目、安神醒腦,不僅可以起到預防中風的效果,更可以使頭腦清醒,從容應對一天的工作。而在其它時間亦可隨時拿拿五經,時間可長可短,可以迅速緩解疲勞,使頭腦清醒。

這些方法也很重要

✪ 早起有助肺氣舒暢。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們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應比夏季多睡 1 個小時。早睡可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則有助於肺氣的舒暢。午睡也是處暑時的養生之道,通過午睡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有利於緩解秋乏。

✪ 多伸懶腰能解乏。

工作學習時間長了,伸個懶腰,馬上就會覺得神清氣爽、舒服自在。即使在不累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輕鬆。這是因為,伸懶腰能適當增加對心、肺的擠壓,促進心臟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

✪ 飲食多養陰潤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蜂蜜:“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悅顏色的功效。另外還可以多吃一些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私人訂製個性化的節氣養生茶服務

百年程氏的養生經驗方——四季健脾方的再次升級

處暑|這兩穴位是推動血液的“泵”,多刺激能減輕心臟負擔

資深醫生遠程診斷

根據五運六氣和個人體質特別定製

使用藥食同源的本草

真正做到“因人、因時”而宜

購買前請先諮詢醫生:王永強,中醫學碩士,執業醫師,程氏針灸第五代傳承弟子

—— END——

文字 | 程氏針灸

圖片 | 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