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涼——處暑要來了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即為“出暑”炎熱離開的意思。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天氣漸涼——處暑要來了

處暑吃什麼好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鴨肉

民間歷來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北京和南京迄今還保留著這一食俗,每到處暑這一天,北京人就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而老南京人如果有空則會在家煲蘿蔔老鴨或者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當地俗話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處暑為什麼要吃鴨呢?這是因為處暑時節天氣由熱轉涼,為預防秋燥傷人,這個時期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為主,而鴨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補虛、養胃生津、滋陰健脾的功效,是民間公認的“補虛勞聖藥”,所以鴨肉是非常適合處暑節氣食用的潤燥佳品。

天氣漸涼——處暑要來了

龍眼

福州有句俗語叫“處暑一過臉覷厝”,意指處暑過了,外出避暑的人也要打道回府了,也就是說到了處暑這個節氣,飲食起居都要有變化。在老福州的生活習俗裡,處暑節氣要吃龍眼配稀飯。這是因為處暑過後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這個時候講究補氣血,要避免寒涼食物,所以不能再喝涼茶。而龍眼性溫味甘,有補氣養血、寧心安神、益脾開胃的功效,尤其適合心脾兩虛及氣血兩虛者食用。

天氣漸涼——處暑要來了

酸梅湯

天氣漸涼——處暑要來了

南方地區因為處暑時節秋老虎仍然還在,餘熱未消,這時喝晚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這也就是為什麼諺語說“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製作酸梅湯也不復雜,先用水浸泡烏梅、桂花、甘草等材料,浸泡之後大火煮小火燉,再加冰糖,好放涼後裝入玻璃容器,放入冰箱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