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伊始 可口可樂是這樣進入中國的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在北京飯店簽訂協議。

協議規定,美國採用補償貿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國主要城市和遊覽區提供可口可樂制罐及裝罐、裝瓶設備,在中國開設專廠灌裝並銷售。在可口可樂裝瓶廠建立起來之前,從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糧總公司安排銷售。

巧合的是,與此同時,在北京飯店同一層樓另一間會議室裡,中美兩國正進行恢復邦交的談判。4天后即12月17日,中美雙方發表 《中美建交聯合公報》 ,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當時,美國媒體懷疑可口可樂提前知道了中美高層外交動向。《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對此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看不出卡特總統與此事有何聯繫”,但美國媒體還是把可口可樂重返中國這一商業事件,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政治意義。

這算不了什麼!更巧會的是,5天過後,12月18日,開啟了改革開放進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了!

根據中糧總公司的安排,在中糧派出機構香港五豐行的協助下,首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於1979年底由香港發往北京。

改革開放伊始 可口可樂是這樣進入中國的

(1979年9月第一批到達中國的可口可樂)

下一個議題是,在什麼地方建設可口可樂的裝瓶工廠?美國人提出了上海。早在1927年, 可口可樂就曾在上海設立工廠,叫正廣和汽水廠。那裡的工廠在20世紀40年代,成了可口可樂 在海外最大的工廠,生產線與美國本土是同一個技術指標。由於這一淵源, 可口可樂首先想到在上海設廠。但是,當中糧與上海有關部門聯繫時,卻受到上海強烈抵制。上海市有些單位和個人在報刊雜誌上公開發表文章,指責中糧引進 可口可樂是“賣國主義”、 “洋奴哲學”、“引進美國生活方式”、“打擊民族工業”。據中糧公司當事人回憶 :上海市財政局的一個幹部還給中央領導寫信,把事情捅到了中央。

可口可樂不得不改在北京建廠。幸好時任北京市委書記林乎加眼光比較遠,在他支持下,裝瓶廠最終落腳在北京五里店中糧公司下屬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的一個烤鴨廠裡。廠房只有一間房,是烤鴨廠騰出來的。​​​1981年4月正式投產。雙方當時的合作方式是: 可口可樂贈送一條瓶裝線,每分鐘裝300瓶,中方每年花30萬美元購買可口可樂的濃縮汁。 可口可樂方起初預計投資60萬美元,最後建廠花了將近100萬美元。

改革開放伊始 可口可樂是這樣進入中國的

工廠建成之後,又有了不同意見:“中國的汽水就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嗎?不能滿足外國人的需要嗎?非要喝可口可樂 ?簡直是賣國主義 ! ”要求中糧對此作出解釋。

社會上也有,喝可樂生不出孩子,也有說生出的孩子是黑的,還有的說,喝可樂放的屁帶煙兒等等五花八門的謠言傳說。

中糧公司專門寫了報告,闡述5點理由:一、 可口可樂是飲料,之所以有名氣是因為銷售成功。美國人到世界各地都喝這種東西,改革開放之後,外國人來得多了,成為一種必備飲料,我們應該滿足這種需要。二、 可口可樂配方用了有中國的成分在裡面。三、我們尚未掌握飲料罐裝瓶裝技術,引進這套設施,有助於技術進步。四、我們每年花30萬美元買濃縮汁,但是我們的利潤要比30萬美元多出2到3倍。五、我們僅限在北京設廠,不在其他地方設廠。另外,北京設廠也是有控制的,國家在政策上規定, 可口可樂 生產量不超過我國飲料總產量的5%,建廠前辦理審批手續等。

改革開放伊始 可口可樂是這樣進入中國的真正打破不敢聲張的局面,是在1986年。這年10月,英國女王首次訪華。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中央電視臺要買片子播放,找到可口可樂 ,希望贊助20萬美元,條件是在片子播放前後放可口可樂廣告。可口可樂 抓住了這個機會。“20萬美元在當時是個天價, 可口可樂公司 一年在中國賣汽水也賺不到20萬美元。”當事人說,但美國人很清楚,可樂的廣告一旦在中央電視臺上播出,就意味著 可口可樂 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中國做生意了。

改革開放伊始 可口可樂是這樣進入中國的改革開放伊始 可口可樂是這樣進入中國的

​(1988年底,開始海南可口可樂的建設)

經過一又一次艱辛努力, 可口可樂終於逐漸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改革開放伊始 可口可樂是這樣進入中國的​​
(1984年美國《時代週刊》的一期封面)

可口可樂1948年撤離大陸30年後,重返中國市場,成為港澳之外第一家進入中國大陸的外企。

[王金昌 ] 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