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廣東人,是不是古代舉族遷移到廣東的中原漢族精英的後代呢?有什麼歷史依據?

所謂的馬來人


如今討論這個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漢族本來就是一個文化民族,而非血緣民族,所謂的漢族無非是劉邦開始的兩漢延續四百年朝祚的延續,但能否就可以認為那個時候的漢人血統就可以單一嗎?很顯然不是單一的,甚至還相當複雜!且不說秦朝統一六國的時候就北走匈奴,南有百越,西有犬戎,這些民族因戰爭和遷徒等原因持續融合!僅西漢就有大量的匈奴部落內遷,唐朝更是將東突厥內遷!哪裡來的純正漢族呢?



人口向廣東遷徒是肯定的,但肯定不是全部都是熟悉漢文化精髓的所謂精英,當然當地以前還是有大量本地人口存在的,與這裡人口融合的同時也伴隨著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廣東人,而且在明初和清初的時候還出現過湖廣填四川等政府層面的人口遷移!


嘟嘟超


從基因來看,廣東大三族群父系都是中原漢族南遷為主,母系以當地土著為主。當然,這個在全國範圍內內都比較適用。

所以體質,容貌受母系遺傳影響,和相對南方的長江流域、更北一點的中原等地不太一樣。

從語言來看,粵語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古漢語發音系統,比如四聲中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丟失,只有粵語等南方方言中還保存著。

但我不認為粵語=古漢語,首先是粵語中混有大量百越的詞彙,日常用語中就有大量是非漢語詞彙。是讀漢字詞的時候發音更接近古漢語發音,所以讀唐詩宋詞等更接近原有韻味。但未必完全是當時中原人的讀音的,肯定包含本地的口音。就好像今天的閩南、臺灣人說普通話一樣再標準都有口音。

廣東三大族群中,說粵語的廣府人形成的最早。但不是什麼中原精英,更不是舉族遷徙,廣府人形成主要組成是中原南下的秦軍,漢朝滅南越國後主要也是軍人駐軍,大量和當地通婚形成的。

因為軍人不可能舉家而來,儘管如秦二世時有撥1.5萬女性來到嶺南,但主流是中原男和越女的搭配。

東晉時衣冠南渡和南宋時的南遷主要方向也不是廣東,但也有少量遷徙到了廣東,比如南宋經珠璣港的移民,不過南宋時粵語就已經和和中原發音有較大差異了,所以影響較小,融入了廣府人當中。所以廣府人可以說秦漢之後就已經基本定型了。

客家人、潮汕人也舉家遷徙的比例較當年廣府人高一些,但從DNA來看最終形成也主要是父系中原漢族母系本土的組合,他們當初移民的方向最初不是廣東(客家人稍微有在粵北存在),比如潮汕人實際上是先遷徙到福建閩南一帶,又從福建閩南一帶再遷徙到潮汕的,所以進入廣東的時期晚一些,但在南宋時的大遷徙,最終形成了如今廣東三大民系的分佈情況


茗居楓海


我自己就是廣東人。說廣東人就是漢族精英後代,這話有偏頗。\n 我不是歷史學家,但我想從語言的角度來敘述廣東人的遷徙歷程。廣東人大體由三個群體組成,一是廣府人,二是客家人,三是閩南語系的潮汕人。廣府人應該是最早進入廣東的外族,秦始皇統一六囯後,揮兵南下,十多萬秦兵(陝西人),越梅嶺入粵將土著百越人趕走,百越人往廣西,雲貴,越南遷移,秦人後來建立了南越囯,這應該就是最早的入粵外族,以兵為主,是廣府人的基礎,據說遺傳的父系基因不明顯,可以斷定女性土著還是佔絕對優勢,第二次入粵人數較多的是五克亂華其間,較多的士族階層避戰亂大舉南下,這些人仍然以陝西地區為主,語言上同先前的秦兵區別不大,構成了廣府人的主體,這就是為什麼唐詩以及後來的宋詞同現在的粵語相通的原因,就是用粵方言讀唐詩比較押韻,跟現在的普通話用字不同的原因。第三次入粵人數較多的,應該是宋末元初,宋室末代一直南逃,至廣東江門新會雁門口投江,這次帶來的人口數量大和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以河南地區的人口為主,語言上儘管有區別,但可能區別不大,也可能先前來的廣府人成了主體,秦宋期間,廣府曾遷移到現封開,悟州,肇慶等地方設府。後期清朝全國只留廣州一個海關,更造就了廣東的繁榮,貿易的促進,使廣東佔盡優勢,廣州也產生了世界首富,當然人口的遷移就隨經濟增長而來。\n 至於潮汕人應該也是五胡亂華等較早入粵的人群,但遷徙的路徑應該是到了福建再入廣東的,所以語言有所不同,客家人就更後進入廣東了,就三四百年曆史,以河南中原人避戰亂而來,來到江西后部分人往福建入廣東,有的短暫停留到臺灣,有的人從返江西入廣東。客家人也是士族居多。\n 這就是粵人的大體構成。\n


行勝於言大道至簡


告訴您一個只有同姓人才知道的秘密。在廣州有一間“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是廣東七十二縣陳氏族人於上世紀初集資建成的。陳氏族人均稱他們的祖先來自潁川堂。潁川古時候叫潁川郡,在現今的河南省。最早來廣東的陳氏名人就是《滕王閣序》中所提及的陳蕃,他是東漢末年有名的大學者。還有就是江門市的有名大儒,明代的陳白沙先生。現在,在江門還有遺蹟“白沙釣臺”供人憑弔。還有,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明末的陳子壯、陳子升兩兄弟。均是現在荔灣區橫沙(古時屬南海)人。一個是抗清英雄。另一個就是《煙鎖池塘柳》五行詩的主人公。古漢人入粵,大致有三個方向。一是秦始皇時期通過湖南,經靈渠至廣西,然後經梧州由西江入粵。一條是從江西,梅關古道入粵。有很大一部份人先在江西南部及粵北南雄珠璣巷(中轉站)定居一段時間後,然後於明朝萬曆年間沿北江南下分佈於珠三角。第三部份是現在居住在粵東的潮州人和粵北的客家人主要是從陸路由福建及江西陸路遷入。在潮州民系及客家民系中,陳氏族人仍然不少。由於,筆者不善引經據典。所知知識僅侷限於個人所知者。專此。。


三榴齋主


不知道……

在古代世家大族都是地方上面的大勢力,而土地也是那些世家的基本盤,所謂的故土難離不過是過江龍不壓地頭蛇而已,因此所謂的‘舉族遷移’根本就不可能!

在唐代一起,嶺南(廣南地區)還是少數民族眾多的地方,由少量的漢人以及當地土著的俚族、獠人等等,嶺南一直都是中原人眼中的煙瘴之地,是流放罪人和貶官(搞死政敵)的地方。

就連在宋代(北宋),這裡也依然是一片蠻荒之中,犀牛大象什麼的都還有不少……而南宋時期也確實是有大量的漢人隨著南宋政權的建立而難移,但那些僅僅是一些官員貴族,以及部分中產階級(辛棄疾等),真正的世家大族的精英是不會摞動屁股的(最典型的孔孟世家)。

事實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明初……

所以通過什麼‘精英理論’,妄圖使某個地方的人高人一等的說法本身就是完全不靠譜的,這種滑稽的事情還不如說自己是某個皇朝的皇室後裔……或者找一找自己的祖先當中有沒有什麼偉人來得更爽快……


木秀於林158446343


這個提法很有問題,古代歷史很長,從炎黃到滿清都是古代。部分廣東人認為,廣東人是秦50萬秦軍的後人,50萬秦軍不少,可是都是男性,且沒有漢族的概念。第二波人,認為廣東人是南北朝遷過去的,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從字面上講,渡應該是過水,南渡應該是過長江,到湖南江西一帶。中國2000年的農業社會,人口遷移首先要有土地,然後是文化遷移,所以稱之為衣冠南渡。最有可能的遷移是南宋,皇帝一路南逃才會帶精英階層,最後亡於廣東崖山,十萬軍民殉國,但廣東人不會喜歡這樣的先祖。南宋皇帝一路南逃,帶動了一條南北通道。廣東地區人才多了起來。使廣東發展起來的是明清的海外貿易。明,清,民國,共和國,四代重要的對外口岸,廣東人足夠你們驕傲了。有家譜的,不信拿出來查查吧,最早也就是能查到南宋遷過去的,更多的的估計清中期和民國遷過去的。比如香港(原來也算廣東里)成龍,祖籍山東,霍元甲,天津!好多廣東人往上一兩代都是中原人!


東北神哥


廣東人就是從中原遷移的漢族精英,廣府人從中原遷入時經過南雄到廣東的,客家人經過幾次遷移到廣東,潮汕人也中原遷到閩南再遷入廣東,廣東原土著是瑤,壯兩族,和百越族,



中華孝子哥


歷史記載秦朝派趙陀等將領五十萬伐南蠻,一直駐兵廣州;群雄逐鹿時自立為南越王,建都番禺。劉邦稱帝建立大漢派賈儀為使節來到招降……按理分析五十萬年輕秦(七國之士)遠征戰士因該沒帶家眷,中原戰亂只能留在廣東等南方地區,大多數必定與當地居民通婚生活;三國吳建象郡(包括現在越南一部分)治所番禺名“廣州”乃廣大地區之意;達摩大師“西來初地”是廣州上下九登陸;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會有北方人士躲避戰亂遷移到嶺南地區……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在廣州出發,以現在的文物古蹟也很多是中原文化;其實如果讀“唐詩宋詞”用廣州話念唱還挺好聽、順口。其實現在的“普通話”是滿族的方言+北京地區土語發展而來,需知清朝通過文字獄、四庫全書等有計劃有系統的改寫歷史與文化;歐美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有很多與清朝所寫“歷史”不一樣的中華文化遺產。有機會各位朋友可以去看看“歐美版”的中華文化!


DrBen147901582


現代廣東漢族人大部分是清朝中業遷過去的,他們不是什麼精英,而是在北方江南沒有田地窮困潦倒的一群人,類似當年我們山東去闖關東的那些人。

清初清政府封尚可喜為平南王在廣東駐紮,主要目的是鎮壓和消滅當地的南蠻人。


雖然廣東名義上一直是中國領土,但其實清朝之前的王朝只是佔領了廣州的交通樞紐和交通樞紐附近的農田,廣東絕大多數地區的行政權軍事權都掌握在南蠻土司手裡。這種情況不只是廣東,雲貴川福建江西這些地方也都是差不多的情況,所以清初要設三藩繼續在前朝沒有進展的改土歸流。


韓國國父瓢一生


廣東人是中原漢人和南方土人的後代。基本都是漢族父系加土著母系的後人。雖然是漢族姓氏,但只能說明父系一方是漢人。而血統則是中南的大混血。看廣東人長相很難看到像兵馬俑的就知道。而現在中原地區,華東,華北地區和兵馬俑一個長相的比比皆是。再說語言,的確粵語繼承了古漢語韻律,但全國各地那個地方的方言又何嘗不是繼承了古漢語韻律,因為用那家方言讀古詩都押韻。再者,中原外來者到達南方,依然扭轉不了當地方言的讀音。也就是說,粵語是以當地土語為主,漢古音為輔的讀音。粵語讀古詩押韻,也只不過是古代粵語本身就屬於華夏語系,也就是說古粵語本身就押韻,並不是正宗古漢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