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緣起」農曆七月對冤親債主超度

【七月善緣起】農曆七月並不畏懼恐怖,它傳達的是感恩包容、安撫感化的慈悲情懷

華夏民族通過七月這些豐富多元化的拜祖祭祀活動,讓民眾對亡靈的信仰有獲得很強烈的時間感與空間感,並實踐了生者與亡者之間的一次對話。

「善緣起」農曆七月對冤親債主超度

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是因為中元節,它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道家的中元節,又是民間的鬼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儒釋道共同的大節日。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是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善緣起」農曆七月對冤親債主超度

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等,是對亡靈進行年度性慎終追遠的節日,也是很多地區民眾生活中處理生者與死者關係不可忽略的途徑之一。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融合了儒家、道教及佛教的思想,是三方共同影響的結果。雖然七月的節日習俗在各地有所差別,但節日主題和核心內容基本一致,即追念先人與普度無主孤魂。民眾根據自己的傳統過節,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一次與亡靈世界的接觸。在這些儀式中,表達著生者對祖先亡靈的追念與敬畏,對孤魂野鬼的安撫與包容。

上元與中元: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中元夜看河燈,亦是民間一大盛會。夜幕降臨,市民扶老攜幼,群集於城河兩岸,萬頭攢動,爭觀河燈。頭一批河燈,大多為粉紅色的荷花燈,燭光熠熠,宛如一朵朵蓮花盛開水面。接著是星形燈和各式魚燈,還有各種動物燈、寶塔燈等。無數盞河燈在水上綿延一片,緩緩漂流而去,蔚為壯觀,使人流連忘返。

祖先崇拜與祭祀儀式

對祖先的崇拜,是中華民族信仰體系中的一個核心內容,中國人講究“認祖歸宗”。在每年的節日設置中,總有一些節日要涉及對祖先的祭祀。七月十五作為孟秋之月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同時也是秋收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人們會格外思念已經故去的親人,並希望將秋收的果實與祖先一同分享。

在多彩的節日中處理生者與亡靈的關係

農曆七月開啟的一系列祭祀活動是民眾將亡靈信仰付諸身體和情感雙重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該節日的祭祀儀式主要有兩種:宗教祭祀儀式和民俗的亡靈祭祀儀式。民眾在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將記憶中的祖先形象化到具體儀式過程中,把對待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孤魂野鬼的安撫和包容。

所以說,亡靈信仰在七月的具體表現,即為祭祀禮俗的形成和傳續。通過一套儀式性的民俗活動,民眾的亡靈信仰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範疇內得到很好的體現,他們自身在這種體驗中也獲得了時間感和空間感,同時實踐了生者與死亡之間的一次對話。

「善緣起」農曆七月對冤親債主超度

白龍王道場七月法事一覽:

還陰債(受生債),還前世債消除業障,化解宿世冤親債主,超度嬰靈,送童子,化小人等法事

增福增慧 消災延壽

共沾法喜 追思祖宗

超薦先靈 冥陽兩利

以此功德力,祈求道法加持已故者離苦得樂、往生淨土,讓法界群靈早登東方青華極樂世!,祈願現在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消災延壽、吉祥安康、福慧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