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明朝滅亡歸罪於李自成,大家怎麼看?

唐東星說歷史


不邀自答。

我只想說明朝亡的好,沒有李自成,還會有張自成、王自成揭竿而起。

在傳統印象中,人們都認為是李自成滅亡了明朝,這種說法乍一看成立,畢竟李自成逼得崇禎哭哭啼啼的上吊,選擇了娘們一樣的死法。但是仔細推敲,我們就會發現,李自成並不是滅亡明朝的主力,真正把明朝推向毀滅的,是內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李自成如同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的一般,每次失敗都會迅速崛起,闖王這面大旗從來就沒倒下過,這確實符合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究其原因,無非是李自成身邊總能聚攏大批的破產流民以及受明朝重重壓迫之下盼望“後其來蘇”的貧苦百姓。
徯我後,後其來蘇


,徐悲鴻先生油畫《徯我後》

這時候我們就要說道說道了,為什麼會有破產流民?為什麼會有壓迫之下盼望“後其來蘇”貧苦百姓?為什麼李自成登高一呼天下百姓就雲集影從?這都是明朝猖獗的土地兼併和不合理的稅收造成的的結果。


《中國財政通史》
給的明朝宗室圈佔土地的數據,真是觸目驚心,尤其是明末,一個大點的藩王就可以佔3、4萬頃的土地,我都不想算總和。這次沒算勳貴圈佔的土地。

而且這些勳貴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就是他們圈佔再多的土地,也不需要納糧交稅,而大量的貧苦農民,要麼自甘墮落成為農奴向這些王爺、貴族繳納高額田賦,即便是自耕農,也逃不了皇糧國稅的重擔。這就使得稅收極為不合理,而且大大降低了政府財政收入。

同時,由於歷朝歷代為了控制人口流動、穩定稅源,都要加收人頭稅,使得老百姓再貧困,也要被圈在土地上。而破產農民為求活路,淪為流民,明朝對付流民的唯一手段要麼就是趕盡殺絕,要麼就是強行驅趕其回故地繼續當農奴。而明末為了應對同後金的戰爭,加派三餉,採用刮地皮的方式搜刮百姓。結果使得本就貧困的百姓越發赤貧,進而破產成為流民。流民越聚越多,自然就成了李自成起家的資本。




明代《流民圖》
《饑民圖說》

,出自日本NHK電視臺紀錄片《中國王朝 傳說中的英雄們》。
觀音土,出處同上。
李自成均田免糧的口號,為李自成爭取了極大的支持。而且,李自成起義,恰恰是內力作用下的反應。

這即是內力,再說說外力。外力就是與後金的戰爭。首先,努爾哈齊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禮的時候,李自成還沒有揭竿而起。但是,由於衛所制度以及喝兵血這一傳統,導致明軍過早的衰落。而且由於明朝兩百多長期沒有勁敵,導致明軍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將領也基本退化為敢死隊隊長,在同後金八旗兵交戰時候,基本上是被八旗壓著打。而且八旗技戰術嫻熟,曾有八旗放兩輪空槍吸引明軍衝鋒,等到距離二三十步的時候槍炮齊發,衝鋒的1000多明軍只有7人僥倖存活;而明軍看到八旗兵老遠就放槍,結果只打傷了不到10人。再加上八旗主力重步兵強悍的肉搏武藝,後金取得了薩爾滸戰役、瀋陽戰役、遼陽戰役、廣寧之戰的一系列勝利;大量的部隊被殲滅,大量的槍炮、鎧甲成為後金的戰利品;大量的城市和百姓成為努爾哈齊的臣民。比如康熙年間一個僧人撿拾廣寧戰役暴屍於野的明軍屍骨,整整埋了三個萬人坑,可見明軍損失之巨大。
衝鋒的八旗重騎兵

而明朝為了挽回頹勢,只能加派賦稅以籌集軍費,進而給李自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和炮灰,換句話說,李自成起義的時候,明軍的屍骨都在遼東涼透了。而且由於明朝喝兵血這一優良傳統,軍餉被剋扣,甚至拖欠數月數年的例子比比皆是,士兵無避體之盔甲,兵器朽爛,形同乞丐,這樣的部隊只能給後金送人頭。而且由於軍餉被拖欠,導致明朝西北邊軍反水加入了李自成麾下,使得李自成實力大幅增加,其野心也逐步膨脹。

而清軍卻越打越勇,孔有德、尚可喜的相繼歸順以及朝鮮被征服,前兩者為清軍帶去了水師戰船、紅衣大炮以及嫻熟的炮手和工匠,後者則為清朝提供了一支操作著火槍的僕從軍,成為清軍取天下的巨大助力。在松錦大戰的時候,清軍一次性拉出來60門紅衣大炮和明軍對轟並完全壓制了明軍,而清軍在松山、塔山、錦州、杏山一共繳獲了16門紅衣炮,這次包括了在炮戰中被炸燬的。由此可見,以明朝的國力,卻無法在組織力、生產力上勝過小國寡民的清朝,其安能不亡?
突破長城的清軍


而且,隨著大淩河之戰、松錦大戰、清軍五次破關行動明朝國力損耗極大,大批明軍被消滅,大量的人口、財物被俘虜。尤其是松錦大戰,明朝最後的精銳部隊被清軍消滅殆盡。而且清軍第五次破關,一直打到了濟南放馬過冬,押運俘虜和財物的隊伍排了三十里。明軍只敢遠遠的跟隨清軍卻不敢發動攻擊,眼睜睜的看著清軍越過長城北去,清軍為此留書“各官免送”以羞辱明軍。而且這次行動也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清軍連破明軍57陣,下88城,消滅了數萬明軍,斬殺了大量的明朝文武官員,可謂是空前絕後的勝利。
而清軍一直無法攻克的山海關,則成了民族主義蛋白質的遮羞布



最後賣個萌~


北洋海軍陸戰隊


我覺得這不能叫歸罪吧,正面的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確實就是推翻明朝的主力軍;反面來看,李自成也確實逼死了崇禎,攻破了北京城。

無論怎麼樣,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在北京城外氣勢洶洶,並且不久以後就攻進去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城破之時,崇禎皇帝朱由檢上了吊,一般認為這就是明亡的標誌。

可以說,明之亡,是最終亡在李自成手裡面的,這個沒有問題,但是你要把明亡的全部責任推到李自成一個人頭上,我只能告訴你,上一個這麼流氓的人叫多爾袞。

明亡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認為有天災(小冰期導致的持續災荒)、權宦(魏忠賢)、黨爭(閹黨和東林黨)、外侮(後金)和流寇(李自成和張獻忠)這麼幾大類。而李自成在其中所扮演的,只是一種可能而已。甚至可以說,是其中相對不那麼重要的角色。

實際上,直到北京城破前幾日,李自成還在期望和崇禎和談,表示自己仍然願意做大明的臣子和藩王,因為李自成自己也沒估計到自己能這麼勢如破竹的打下北京城來,估計城裡面的崇禎也是這麼想的,不然他不會斷然拒絕。

但是歷史的車輪就在三月十八這天發生劇烈的轉彎,偏偏崇禎堅持要打,偏偏李自成就打下來了。而後,乘機入主中原的多爾袞立刻抓住不放,反覆宣傳大明是亡在李自成手裡的,大清只是來替天行道而已。

這個邏輯,就跟一個偷了你家幾十年的慣偷,乘你家鬧分家的時候過來當了你的家,反過來說你們家子孫不孝,所以他來做主,是一個道理。



青言論史


做大明王朝的農民可憐啊,活著都是有罪!

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辛辛苦苦種地納糧,交稅,服傜役。一年到頭受盡盤剝和壓榨,火耗,淋尖踢斛,連頓飽飯都混不上。

遇到災年,拖家帶口,流落討飯,出去一家人,就不知道能回來幾個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想活下去,朱家皇室、地主豪強和官府衙門,允許你活下去嗎?

老老實實餓死就是順民,要來硬的,那叫“賊寇”。

現在還有朱家的孝子賢孫們把農民義軍叫“闖賊”,張嘴就是“闖賊誤我中華三百年”。

信口雌黃,喪盡天良!

辛辛苦苦種地活不下去,想活著,就被蔑稱為“賊”,那些遊手好閒,拿著國家俸養,白吃白喝,幹盡壞事的朱家皇親國戚們叫“大明骨氣”。

誰定的規矩?老祖宗朱元璋。



我前些時候稱朱元璋為“那廝”,還被人罵我“滿遺”,還被人舉報。咱們看看“那廝”辦出來的事:

一起捨身忘死的戰友剩下幾個?手下的大小官員活著的有幾個?死後,沒有殉葬的宮女妃們又留下幾個?

你說那廝冷酷?那廝對自己的兒孫們溫柔得很!

一、看看朱家子孫們的優厚待遇

明朝初建,功臣還沒來得及封賞,所有的兒子就都被封王了,包括他剛滿一歲的幼崽。

他所有的子孫都不受國家法律的約束,也不受當地官府的管制。公侯大臣和百姓們見了他的子孫都必須下跪行禮。

有史以來,大明王朝的官員工資是最低的,但明朝皇室的待遇是最高的。

親王年俸萬石,還有土地,金銀各種賞賜。皇室子弟不需要工作,所有的支出都是國家負擔,從10歲開始就領工資,享受各種待遇,結婚時國家還負責置辦房產和一切婚禮費用,死了還有鉅額喪葬費。

“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



二、看看朱家子孫們的繁殖狀況

這麼牛掰的待遇,誰還發愁生養孩子?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收入。朱家子孫唯一的特長就是生崽崽。

生殖競賽就開始了。

“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利之所在,人爭趨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

弘治五年,山西的慶成王有子女94名。 他的長子的兒女也達到了70人。慶成王的孫子是163人,曾孫是510人。再加上妻妾女眷,整個慶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 他的一位後代,另一位慶成王生了一百多個兒子,家庭聚餐,兄弟見面彼此都不認識。

“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

正德初年,慶成王府的子孫數量就龐大到自己都搞不清了。

“本府宗支數多,各將軍 所生子女或冒報歲數,無憑查考,乞令各將軍府查報。”

明初,朱元璋初封親郡王、將軍四十九位。二百多年後,數字就太嚇人了:

洪武年間,山西只有一位晉王。嘉靖年間,子孫封爵1851人。 洪武年間,河南只有一位周王。萬曆年間,封爵5000多人。 明代皇族人口增長率是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的10倍。 皇室玉牒上正式收錄的人數,洪武年間是58人,永樂年間127人,嘉靖年間19611人,萬曆年間8萬多人。



三、再看看這些蛀蟲們佔有的土地

朱家每增加一批崽崽,就意味著老百姓多增加一層負擔。

王爺增加,王府就增加,圈地就擴大,明朝最好的土地就越來越集中到皇族手中。

明代中期,全國人均土地迅速下降,皇田迅速擴大。

景王、潞王的莊田4萬頃,福王莊田2萬頃,桂王、惠王、瑞王的莊田各3萬頃。

長沙吉王有地七八十萬畝。河南全省土地,有一半都是王府的。

山西晉王府,明初年俸1萬石。嘉靖年間,為87萬石。

河南周王府,69萬石。

湖廣楚王府,25萬石 ……



四、看看大明王朝面臨的財政危機

明代中期,各地的財政收入,已經供養不起本地區的皇族了。

山西地方財政收入為152萬石,而王爺們每年俸祿為312萬石。

河南年財政收入為84萬石,而王爺們俸祿是192萬石。

“王府將軍、中尉動以萬計,假令複數十年,雖損內府之積貯,竭天下之全稅,而奚足以贍乎?”

“將來聖子神孫相傳萬世,以有限之土地,增無算之祿糧,作何處以善其後?”



五、再看看王爺們的所作所為

待遇如此優厚,仍然貪心不足。

1.勾結鉅商,行業壟斷。

這些王族利用他們的關係,向朝廷和地方索要特殊政策,轉給商人,分得巨利。地方上所有能賺錢的行業,都被壟斷。 還利用特權,控制食鹽,抬高鹽價,貧苦老百姓連鹽都買不起。

2.霸佔自然資源,土地、山林、礦山。

各地王府所圈之地,“皆取之州縣中極膏腴田地”。

皇帝賜給福王兩萬頃河南的土地,圈盡了都不夠,又到湖廣、山東去佔。 “佔奪民業而為民厲者,莫如皇莊及諸王、勳戚、中官莊田為甚”。

3.索取收稅權。

周王擁有開封的稅課權。

潞王佔有河泊所26處。

清源王佔有潞城縣的商稅。

遼山王佔有屯留縣的商稅。

平遙王佔有黎城縣的商稅

河南福王,“珠玉貨賂山積”,金錢百萬。

陝西秦王,富甲天下,“擁貲數百萬”

大同代王,擁有房屋1060所 ……



六、看看王爺們如何胡作非為

縣官處罰代王府的僕人,代王府的輔國將軍當眾毆打知縣。

晉王府的河東王當眾辱罵和毆打地方官,“挾奏有司,擅入府縣,凌辱毆置,習以為常”

寧化王府的管家,索賄不成,動手毆打朝廷大員“求索祿糧不遂,圍布政司門,毆傷左布政使劉望之。”

慶成府的輔國將軍藏匿大盜被告發。

方山王府鎮國中尉朱新垣“與群盜通,劫掠商貨”。

襄垣王府的輔國中尉、昌化王府的輔國中尉都“私出禁城為盜”,當強盜殺人越貨……

河南禹州徽王朱載倫,“

有美女子過府,掠入與淫,女幼不敢接,即大怒,投以與虎”

山民王朱企禮“前後奪民妻女無算”

武邑王在父喪期間“居喪無禮,置酒作樂,召妓者歌舞,極諸淫縱,內使諫者,輒非法拷掠,或觸其怒,以石鼓壓胸,囊沙覆口,死者數人” ……



這樣的大明王朝,居然還有人懷念,還跪地歌頌。什麼玩意兒!

李自成有什麼錯?不就是帶著一幫窮苦哈哈們想吃一頓飯嗎?這都不行?

朱元璋認為不行。

那廝對所有的農民起義進行了詛咒。

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系造言倡亂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蓋天之道好還,凡為首倡亂者,致干戈橫作,物命損傷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首亂者,殃歸首亂,福在殿興。

那廝認為老百姓餓死也比造反強。

飢謹並臻,間有缺食而死者,終非兵刃之死。設使被兵所逼,倉惶投崖,趨火赴淵而歿,觀其窘於衣食而死者,豈不優遊自盡者乎?”

朱元璋忘了自己是幹什麼起家的。



按道理,那廝也捱過餓,也受過欺凌,咋就能忘了本,對貧苦老百姓這麼狠呢?

這種腐朽黑暗的王朝多存在一天,老百姓就多遭受一分苦難。

現在還有人居然把明朝的滅亡歸罪於李自成,真是天良喪盡。


饞嘴肥貓1


很久沒有見到如此無恥的論調了。

將明朝的滅亡歸結於李自成,就類似於:你家道敗落,周邊的流氓搶走了你那點可憐的餘財,你只能去要飯。然後你邊要飯邊嚷嚷,是那些小流氓導致了自己的破產!

很無恥,不是嗎?

明朝的滅亡首先是自己出了問題,然後才是李自成的出現,對於明朝而言,李自成是終結者,絕對不應該成為始作俑者。因為如果沒有明朝的一系列問題導致李自成走投無路,他是不會走上農民起義的道路的!

那麼,是什麼把李自成逼上了絕路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明朝不合理的經濟制度

明朝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王朝。

本來宋朝開始,中國已經開始走向重商主義的道路了,依靠商品市場的發展以及對外貿易,政府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因為財富的增加,皇帝不需要在農民身上刮油水,因此農業稅不再是稅收大項,農民負擔相對較輕。在這樣的條件下,土地兼併不再是威脅王朝根基的洪水猛獸,因為失去土地的農民還可以去進城務工,掙得還多。

元朝時,重商主義繼續發展,元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但是明朝建立後,重新開始“重農抑商”,這就意味著明朝政府只能從農民兄弟的身上收稅,導致明朝稅收大大減少。而因為明朝前期稅率很低,因此明朝皇室很窮。

而後期隨著國土縮水,可耕地減少,稅收更是感人。

沒錢就不能辦事,比如抵禦蒙古、後金、倭寇。所以在崇禎一朝,不得不另闢蹊徑,加徵“三餉”。對於明朝政府而言,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而對於老百姓而言,這就是要了命。因為此時土地兼併已經完成,大部分農民沒有地,所以農民紛紛成為流民,如同遊走的乾柴,一個小火星,就可以來個篝火遊行!

很多人將明朝滅亡歸結於小冰期,這個觀點有道理,但絕不是主要因素。因為正是由於明朝重農抑商,所以農業的興衰才決定了帝國的命運。一旦遇到小冰期這樣的災年,農業歉收,明朝崩潰是遲早的事!

崇禎二年開始,陝甘地區連續幾年乾旱,終於敲響了明朝的喪鐘!

2、明朝不合理的政治制度

明朝建立後,學習宋朝制度,推行“以文制武”,通過對文官勢力的扶持,明朝的士大夫階層迅速膨脹。

王朝前期,皇帝勵精圖治,士大夫們還算靠譜,兢兢業業,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盛世。

但是到了王朝中期,皇帝不管事,士大夫們開始以內閣操控國家權力。

按說這種共治模式很有優勢,可以集思廣益,使明朝更加民主。但實際情況是,明朝變得更加黑暗和專制。

因為從士大夫取得政權後,內部的傾軋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種傾軋導致了很多嚴重的後果,比如:

打壓武將,導致武將積極性下降,邊境廢弛;

文官勢力內部的爭鬥導致政令朝令夕改,嚴重影響了明朝的權威;

文官勢力當國導致統治階層整體的墮落和腐敗,百姓民怨沸騰。

這種趨勢在萬曆年間開始愈演愈烈,萬曆時期,在東北與女真作戰失敗,明朝元氣大傷,朝廷內部東林黨和三黨的鬥爭導致遼東的政策朝三暮四,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

最要命的是,東林黨形成一支可以威脅皇權的力量,並代表江南地主和皇帝分庭抗禮,在萬曆想要從江南地區徵收礦稅的時候,被士大夫們極力阻止,最終萬曆只能作罷。而茶稅更是一年收了12兩,讓人感受到了大地主的可怕!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和士大夫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底層的民眾,包括李自成。最終,李自成丟掉了驛卒的工作,揭竿而起!

所以,李自成絕對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恰恰相反,是明朝的種種問題讓李自成不得不奮起反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明朝的滅亡,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任何人 。

目前有一種言論認為,明朝本身還是很強大的,但是都是客觀因素的鍋,明朝同時面臨內憂外患,任何朝代都沒辦法應對。這簡直是一派胡言,就拿被詬病一千多年“軟弱無能 ”的宋朝而言,從建國開始,宋朝北方就面臨著空前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契丹的威脅,後來西北又屢次被西夏李元昊打穿;而宋朝本身不抑制土地兼併,導致了其建國不到三十年也就是宋太宗時期,就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後來又被女真大敗,偏安南方,這內憂外患從建立開始就存在。就這樣,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宋朝一共存在了319年。而明朝在擁有燕雲十六州,北方蒙古疲軟的情況下,存在了276年,且從嘉靖年間就有奔潰的趨勢。如此一比,這就不是外部因素的鍋,而是明朝自己內部出現了大問題。

至於問題主要出現在哪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明朝大肆分封。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被分封的為前25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太子朱標一系基本從宗室之中被開除出去,所以,加上朱棣本身朱元璋的二十四位兒子成為了明朝歷代藩王的基礎。

明朝的藩王制度如下:藩王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即老藩王死後,其嫡長子繼承藩王(親王)之位,其與兒子為郡王;郡王死後,也是嫡長子繼承郡王職位,其餘為鎮國將軍,這樣開枝散葉,一共有九個等級,最後一個等級為奉國中尉,而奉國中尉的所有子孫,都是奉國中尉。

這種等級延續276年之後,明朝的宗室閱歷越多。藩王在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就被剝奪了兵權,在其封底內居住,除了不能離開封地外,藩王一直到奉國中尉的一切開支都由國家承擔。如此一來,明朝的財政支出有相當一部分都給了這些藩王和他們的子孫。

而這些藩王在其封地內,欺壓百姓,強行圈地,有的居然能掌握地方的賦稅權力。比如崇禎皇帝的叔叔朱常洵,封地為洛陽,此人兼併土地兩萬畝,掌握當地賦稅,崇禎本人在為軍費發愁時,他這位叔叔正花天酒地,不愁錢花。藩王的危害,可想而知。

這些藩王就如同一個個蝗蟲,活生生把一個大明王朝給吃空。

其二,軍事制度的落後

明朝的軍隊,採取的是衛所制度和軍戶制度。衛所,即在各地設立專門的駐軍處,其中的管理者為中下級軍官而非高級軍官;軍戶制度,即強行劃分出一類戶籍,世世代代為軍戶,這些人就駐守在衛所之中,戰時為兵,平時務農(在衛所專門的土地上)。一旦有戰事,朝廷再從中央直接派遣高級將領來指揮特定衛所的士兵作戰。

這個制度設計之初,是為了使得軍隊自給自足,減少軍費開支。然而,由於軍戶的待遇不高,很多軍戶均出逃;而衛所的土地,漸漸被中下級軍官私人佔有,軍戶逐漸淪為這些軍事地主的家僕,這個制度的弊端,很快就暴露出來。

事實上,衛所制度,就是唐朝府兵制的變種。這與軍隊職業化的歷史發展進程相背離,但是明朝硬生生將這個制度延續了兩百多年,導致了明朝後期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差。

明朝中後期,但凡能夠叫上名字的軍隊,都是私人性質的,比如戚家軍,遼東鐵騎,天雄軍,秦軍,無一例外,都是將領自己招募的私人武裝。至於為什麼要招募私人武裝,原因很簡單,因為朝廷的軍隊實在是太爛;那朝廷為什麼不阻止將領招募私人武裝?因為朝廷自己也知道朝廷的軍隊時什麼貨色。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還有無數原因,其中相對重要的一個就是明朝的制度,重農抑商。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存在的,但是絕大多數都只是一個原則性的東西,而不是實際的規則。宋,元兩朝,中國的商業及其發達,民間的海外貿易非常頻繁,宋朝的海外貿易,一度做到了非洲東海岸;元朝的航海家汪大淵,自己出海航行,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這完全是民間行為。

而明朝卻實行海禁,所謂的下西洋也不過是政治目的性極強的官方行為,並沒有獲得經濟利益。明朝還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製品。這種重農抑商的政策 ,使得明朝的民間經濟失去活力。

以上,就是明朝滅亡的一部分重要原因。

至於李自成,他不過是明朝大環境製造出的一個撿漏者而已。此話何解?李自成本身為一個驛卒,因為被裁掉,導致失業,所以沒辦法,加入了高迎祥的隊伍。而李自成本人之所以能夠屢敗屢戰,實力每次都迅速恢復,也都依賴明朝。明朝自身應對災荒的機制低效率,導致災荒無法有效解決,大規模的農民加入起義軍。至於所謂的小冰河,這對於一個健康的王朝而言,根本算不上威脅,要知道,小冰河最嚴重的時期使清朝康熙前期,這個時間,康熙內部面臨明朝殘餘勢力的抵抗,外部面臨沙俄,準格爾的威脅,但是依舊應付了過去。而明朝的主力,基本山都在和後金的交戰中被殲滅,所以,李自成只是撿漏而已。但凡明朝的藩王數量能少一些,明朝對於百姓的控制能夠鬆一些,李自成又怎麼會每次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恢復?

所以,明朝之亡,就是亡在了自身,怨不得別人。


庭州行者


攻破北京城和逼死崇禎的是李自成,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這不過是外力,但這種外力的形成難道不是因為明廷自己造成的嗎?如果百姓活的下去、朝廷的統治依舊穩固,又豈會因為一個李自成就導致滅國?所以,李自成直接導致明朝滅亡不假,但將責任全部歸咎於李自成也不準確。

李自成攻破京城、逼死崇禎,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並隨即起兵向京城進發。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六日宣府失陷,大順軍直接威脅京師。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攻至北京城下,開始圍攻京城。十八日,戰況開始急轉直下,李自成從彰義門殺入京城,崇禎殺後宮嬪妃子女數人。十九日(4月25日),崇禎於煤山自縊身亡。

至此,明朝作為一個正統朝代正式宣告滅亡,由此可見,說明朝滅亡於李自成之手一點也不冤枉。不過我認為,李自成滅亡明朝只不過是結果罷了,如果不是明廷自己作死,又豈會有那麼多百姓跟著造反,李自成的起義又豈會攪的天下大亂,又豈會讓大順政權如此輕易攻破京城。

所以,我認為明朝的滅亡還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應該將全部責任推到李自成身上,畢竟李自成自己也是因為生存不下去才選擇的造反。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自身

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自身原因才是根源,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朝政混亂

。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明廷的朝政就開始陷入混亂,閹黨、浙黨、東林黨等黨派之間相互政權,斗的你死我活,朝廷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黨爭上,為了自身及代表的利益集團爭奪利益,造成了極大內耗,根本無力、無法治理天下。黨爭禍國,這是根源。

2、軍隊崩潰。我們知道,明朝實行的是衛所制,但由於軍隊系統的內部貪汙,從明中期開始,衛所制便逐漸陷入崩潰,軍隊逃亡、空額問題極為嚴重。因此從正統年間開始,朝廷又開始逐步實行募兵制,但只集中於沿海、邊軍之中,數量較少。因此,明朝末年,朝廷軍隊戰鬥力極低,這則是造成各處戰局不利的根本原因。

3、經濟崩潰。我們知道,明朝末年朝廷府庫空虛,而用錢處卻不減反增,導致朝廷極為拮据。而造成明末經濟崩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於白銀進口減少、朝廷腐敗嚴重等原因造成的。為了增加收入,朝廷對民間剝削開始加重,且大量裁撤基層吏卒,這是造成民間反抗情緒驟增,明末起義不斷的根源所在,李自成原本也是基層公務員,正是由於被裁撤後失去生活來源才導致的起義。

除了以上三點原因外,諸如專制力度的不足、軍閥割據現象嚴重(左良玉、劉良佐等聽宣不聽調、小冰河造成的天災、瘟疫等原因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客觀原因。


綜上所述,我認為明朝滅亡的根源在於自身,其次在於客觀原因,而李自成造反並直接滅亡明朝,不過是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結果罷了。


香茗史館


明朝滅亡不是歸罪於李自成,而是明朝就是李自成滅的,這一點雖然有所爭議,但是基本事實肯定是存在的,只是衡量的尺度有所不同,可能會有差異,但李自成至少是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

李自成符合中國人關於改朝換代的所有的看法,官逼民反民不聊生,打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種傳統的朝代更迭的模式中國幾千年一直在上演。

最後李自成率領大軍打進了首都,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至此明朝滅亡,李自成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有了自己的國號,大順。中國的歷史書上,從此沒有了明朝。

唯一有爭議的是,李自成的政權時間太短,但不管長短,肯定是李自成滅亡了明朝,這一點是肯定的,朱溫滅唐,立國時間也很短,難道能說不是朱溫滅了唐麼。

最後清兵入關,打敗了李自成,按順序就是這樣,明朝滅在李自成手裡,李自成滅在清朝的手裡,這是基本事實。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明朝自身的原因,說這些肯定說的都是外部原因,滅亡最根本肯定還是自身的因素。


昭烈名臣


把大明滅亡的罪歸結到李自成身上,說這話的人不是蠢就是壞!大明的滅亡純屬咎由自取,推翻黑暗反動的大明統治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罪,更何況李自成推翻黑暗的大明真正是替天行道!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來看看李自成家鄉的官僚是怎樣描述大明陝西的慘狀。

馬懋才明末陝西延安府人,根據一路上京的親眼目睹給崇禎皇帝寫了這份《備陳大飢疏》,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間有獲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翼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影。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矣。

寫了這些災民的慘況後馬懋才繼續寫到:

……有司悚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如一戶只有一二人,勢必令此一二人賠一戶之錢糧;一甲只有一二戶,勢必令此一二戶而賠一甲之錢糧。等而上之,一里一縣無不皆然。則現在之民只有抱恨而逃,漂流異地。此處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矣。

即使災民是這樣的慘烈,有司也就是當地官方照樣不顧人民的死活催逼災民交糧納稅,喪盡天良。崇禎聽到報告後又如何呢?史籍裡寫到崇禎深憫之,然後呢?沒有然後!不僅一毛錢的撫卹沒有,加徵的遼餉繼續要催逼!

既然大明的朱老爺趙老爺們不把人民的死活當回事,那麼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就是天經地義替天行道!

歷史可以從多種角度解讀,但是歷史觀必須用正確的角度出發。人民史觀才能做到吸取歷史教訓獲取歷史進步的意義!讓人民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哪個歷史階段滿足了這個要求,哪個歷史階段才能獲得進步的評價。反之,哪個歷史階段扼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哪個歷史階段必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


遠處吹來陣風


第一個將明亡的責任全部算在李自成頭上,睜眼說瞎話的流氓叫多爾袞!

在李闖大順軍的凌厲攻勢下,崇禎皇帝被逼得用白綾在萬歲山自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無可厚非。因為崇禎的死,標誌著大明王朝開始成為歷史,進入了史書塵埃之中。

但我們不能學多爾袞這個大流氓亂扣帽子,李自成還戴不起。


明朝的滅亡其實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土地兼併嚴重,導致利益失衡,才會出現農民軍的橫刀立馬!

當然,李自成的本意並沒有想過坐上紫禁城裡那座龍騎。

在他打下開封殺了朱常洵開始,一直到北京城破的前幾日,一直堅持和崇禎談判,決定退回陝西,只要求做大明的臣子和藩王。

只是李自成玩得太大太過了,而死要面子的崇禎又對北京城的防禦體系過於自信,所以強硬的拒絕了李自成的要求。

在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李闖才會在一怒之下攻破北京城,導致了後續一系列事情的發生。


北京城破後,以多爾袞為首的、立志奪取中原的滿洲八旗貴族,打著為明皇報仇的旗幟,在大漢奸吳三桂的引領下,才會經山海關進入北京城,成為最大的勝利者。

多爾袞為了立足,反覆強調自己是為明朝報仇的政治主張,這樣一來自然需要李自成出來背鍋,給李自成潑髒水了。

這種偷換邏輯的概念,在滿清長達近300年的統治後,逐漸成了人們固認的事實!

所以我們要剝開歷史的塵埃,還原一個真相,不做虛無歷史主義者。


江東汪郎


這個結論不算錯,李自成確確實實直接滅亡了明朝,但是明朝滅亡的原因卻不止李自成一個。

很早之前我就說過,明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是土地問題,與蒙元的滅亡主要原因幾乎如出一轍。明朝的滅亡主要是土地兼併集中過度,導致社會矛盾四起,成不可遏制之態勢。明朝建國,朱元璋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想盡一切辦法制止土地兼併,最大可能地遏制大地主階級的出現。其中最主要的辦法就是制訂了“衛所制”,衛所制與其說是一項軍事制度倒不如說是一項軍事土地制度,他將全國土地的一半歸於衛所管理,土地產出用於軍事開支。這等於是一半土地歸國家,在朱元璋想來,即便後世子孫遏制不住土地兼併的態勢,但至少不會出現富可敵國的大地主了。但是,後世子孫很不爭氣,沒等過了明朝中期,土地兼併現象已經相當滴嚴重了,而衛所土地更是因為管理不善而漸漸輾轉到官僚階級手中,張居正萬曆新政後,土地兼併集中更為猖狂,衛所土地流失更為嚴重。

可以說,明朝滅亡的種子是張居正親手種下的。他清丈田畝,從國家層面承認了土地兼併事實,大地主兼併得來的土地得以合法化持有,同時也將朱元璋深惡痛絕的土地兼併行為合法化常態化;同時,官僚階級非法得到的衛所土地,也在清丈田畝的時候變更為合法持有,這就是萬曆將其鞭屍的根本原因,衛所土地私有化,不是打了皇帝家秋風嗎?

萬曆之後,朝廷財政收入急劇下滑,衛所土地收入更是不能繼續負擔各項軍事支出,並非軍事開支增大了,想當年朱棣時代連續五次北征,衛所土地產出皆能負擔得起,而此時,衛所土地嚴重流失,產出已是今非昔比。

衛所土地產出不足以供養軍事支出,那隻能伸手向戶部要錢。戶部也沒錢啊,只能加稅,最終,所加稅負轉移到窮苦的勞動人民頭上,賦稅越來越重,人民沒有活路,只能揭竿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