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將領熊廷弼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勇敢堅強ygjq


熊廷弼是這樣一個人:



一、學霸

曾經是鄉試頭名,就是全省的高考狀元。這是很牛掰的。後來又中了進士,說明這個熊廷弼文化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學習也勤奮。

二、AB血型雙子座

性格複雜多變,溫柔時柔情脈脈,發怒時血濺當場,悲壯時慷慨激昂,得志時揚天長歌,眼裡不揉沙子,無懼無畏,對軍紀要求十分嚴厲,對待犯錯的部下和同事,張口就罵,毫不留情。



三、壯士

熊廷弼是有武藝的人,身高力大,頗有膽氣,敢於親身入險地,又擅長騎射功夫,左右手都能開弓射箭,很厲害的人物,文武雙全。

四、腹黑男

熊廷弼主持遼東政事主要的政略為:

開源節流,修城守土,經濟封鎖,不斷騷擾。

這就讓努爾哈赤感覺很噁心了。想打卻打不著,熊廷弼卻步步逼迫,不給發展和安定的機會,雙方在仇恨的對視中互相用小刀傷害。

本質上,就是想雙方都一點點地不斷流血,最終要憑藉自己龐大的體量生生地耗死努爾哈赤。

五、沒朋友

說到這個,就比較悲哀了。由於熊廷弼比較一根筋吧,他在朝中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的信任。萬曆信任他,給了他尚方寶劍(注意這個破玩意兒,明朝的尚方寶劍,誰敢拿,誰就不得好死),但換了皇帝,天啟就不那麼信任他了。

由於他的性格和做事的原則,他在事業上有知音,而政壇上卻沒朋友。



最後來總結一下吧,

明朝末期的政壇,這種踏踏實實辦事的人,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那就是個噴子的時代。

熊廷弼的戰略沒有什麼問題,野戰力量無法抵抗對方的情況下,採取這種步步為營,不斷騷擾的方式是最明智的。有些將領不是那種風光無限,戰果輝煌類型的,但能在不知不覺中把敵人榨乾。

熊廷弼應付遼西事變的措施也沒有問題,棄關撤民,是最明智的選擇。有人還抱收復之望,那是瞎琢磨,努爾哈赤嗅覺很靈敏,刀也鋒利。



就像有人攻擊袁崇煥不救覺華島一樣,腦子莫非在福爾馬林裡浸過?當然,如果是蔣總裁的粉,那就不奇怪了。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熊廷弼都是被冤枉了。那時候,明朝還仍然挺狂妄,至死都挺狂妄,覺得屈殺幾個人無所謂,直到上吊前,還那麼狂妄。

當然,現在還依然狂妄,還吹“守國門,死社稷”呢。


饞嘴肥貓1


第一,他有膽有識。熊廷弼曾以“鄉試”第一名的身份得中進士,是標準的學霸出身,但他為官的表現卻很少有書生氣,這在他擔任的第一個官職、監察御史時就已展露鋒芒。當時他奉萬曆皇帝之命巡按遼東,對當時總兵李成梁、巡撫趙楫相互勾結,主動放棄關外大片領土,將關外百姓轉移到內地安置的做法非常氣憤,採取了“零容忍”的態度,直接上書彈劾。並針對遼東土地多有閒置的情況提出抽兵興辦屯田的建議。萬曆皇帝對他前一個彈劾不置可否,但對他“抽兵屯田”的建議則大加讚賞,並詔令推行。熊廷弼在遼東巡按的幾年裡,極力推動整飭軍規軍紀,收到很好效果,史載“遼地風尚、綱紀為之大振”。



第二,他很有軍師才能。看明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些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擔當軍事重任的往往都是文人出身,而非土生土長的武將。客觀地說,“重文輕武”是明朝皇帝的通病,但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就是,一到關鍵時刻貌似可選的人很多,但實際上卻又無人可用,只能是臨時抓人救場。熊廷弼就是被“抓來”救急的——出任遼東經略。這個時候,原遼東經略楊鎬在與後金的“薩爾滸”戰役中慘敗,明朝失去了遼東優勢,在舉朝上下人心惶惶的時刻,熊廷弼臨危受命。他到任後,斬逃將、造兵器、修城堡,同時重新遴選精兵強將扼守戰略要衝……一系列的務實舉措提振了軍心,穩固了守備,使後金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沒有再前進一步,形勢開始有所好轉。但這只是暫時的。



第三,他是一個真正的悲情英雄。接前面的話,遼東的戰略態勢的好轉只是暫時,這個問題還是出在明朝廷身上。在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的同時,明王朝又同時提升王化貞為巡撫,也參與到遼東戰事的指揮中來,也就是說一次戰役出現了兩個軍事指揮官,而且兩個指揮官的對戰爭的看法又是完全相反的!熊廷弼主張“守”,王化貞主張“戰”。兩人相左的意見反映到朝廷,又經過廷堂上的激烈爭論,最後朝廷同意了王化貞的方案,在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加上後金的離間計,結果就是我們知道的,四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剩餘明軍狼狽退回關內。對於熊廷弼來講,戰場上的恥辱還沒有結束,他因戰事失利在明朝廷追責中被殺,時年55歲。



那場導致熊廷弼被冤殺戰役的直接責任人王化貞,雖然因為魏忠賢的庇護暫時安全,但公道自在人心,終在1632年被處死,這時一代名將熊廷弼已經為國捐軀7年了。我們無法揣測熊廷弼臨終時的心事,但我覺得另一位同樣被冤殺的名將袁崇煥肯定說出了他的心聲:“死去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風雨寒江


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明季北略

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一路勢如破竹,全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已是殘局。而熊廷弼隻身入遼,力挽狂瀾,上任不過一年,使局勢大為改觀,後金一年之中亦無法破局,被迫陷入消耗戰,熊廷弼成為努爾哈赤當時最頭疼的人物。如朝廷肯專任熊廷弼,一舉復遼或未易,固守遼東足有餘。

可惜熊廷弼為人暴躁易怒,不易相處,縱有才華,在朝廷之中卻難免遭饞言誹謗,故而熊廷弼只能草草下課,而繼任者袁應泰一改熊廷弼主守之策,反中後金之計,遼陽兵敗後,遼東失手,熊廷弼之心血付諸東流。

熊廷弼再次起復之際,遼事並非全無可為,後金東有朝鮮,西有蒙古,南有大明,完全陷入明軍及其盟友的包圍網中。依熊廷弼的策略,憑藉遼西與登萊的明軍為主力,朝鮮,蒙古為牽制,進行大規模反攻,從戰略上看是可行的。

可惜王化貞與熊廷弼經扶不和,熊廷弼的策略難以施展,而王化貞又輕信蒙古林丹汗和孫德功,草率進攻後金,雖然期間毛文龍在鎮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引起了努爾哈赤對其南部防線的警覺,總體還是得不償失。後經廣寧大敗,遼西崩壞,此王化貞之罪。以熊廷弼之能,遼西走廊或許可以一守,可熊廷弼惱怒王化貞,又不願擔戰敗之風險,故盡棄全遼。

大明朝是個充滿意外的朝代,原本首罪當誅的王化貞投靠了正得勢的閹黨活了下來,而本來應該有機會戴罪立功的熊廷弼卻因為和東林黨的交情被傳首九邊,一代將才就此星隕。

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時。抒誠效命。所奏諸疏。具見忠鯁。而其時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轉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風林火山


熊廷弼,字飛百,湖廣江夏人。自幼家境貧寒,聰穎好學,一邊勞作一邊讀書。萬曆二十五年,29歲的熊廷弼考中鄉試第一名,也就是省部組織的考試,考中瞭解元。第二年又考中進士,也是學霸級的人物。考中進士,被授予保定推官,從此走上仕途。他是個文人,古代的文人不只是讀書,他們是文武兼修的,他擅長左右開弓射箭。明代又很多文人,同時又是牛人,像熊廷弼,後來的袁崇煥,盧象升。


萬曆三十四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和巡撫趙祺放棄寬甸六堡八百里地域,拱手讓與努爾哈赤。我發現這個李成梁老是在幫努爾哈赤,李成梁卸任總兵前,打垮了蒙古部落,擊敗了葉赫女真,唯獨不攻打建州女真,並且還一個勁的像朝廷請封努爾哈赤,當總兵三十年,李成梁養寇為患,從1583年到1589年,默認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終於為大明培養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李成梁受到彈劾,熊廷弼做為巡按御史,負責查清李成梁案。經過詳細調查,上書朝廷罪行不“可勝誅”。那熊廷弼牛在哪裡,牛在與努爾哈赤的幾次對決上。

熊廷弼剛到遼東時,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認為“建州女真飲食性情與了同,志在我大明。”針對騎兵的特點,實行了“實內固外”,“以夷制夷”的方略。其中的實內固外又分為“屯田積儲”和“修邊並堡”兩部分。以步兵付騎兵,最好的方法就是派上騎兵對砍,其次是修建城池,打攻防戰。“以夷制夷”就是挑動女真其他部落與建州女真的關係,使努爾哈赤疲於應付應付,無暇對外這用兵。

在努爾哈赤剛興起之時,熊廷弼就指出他是遼東的主要威脅。若這一戰略真能實現,將使努爾哈赤“終身老死於穴中而不敢動”。可以說,熊廷弼的謀略要甩努爾哈赤好幾條街。萬曆四十八年,努爾哈赤兵分兩路進攻瀋陽和奉集反動進攻,失敗。八月,努爾哈赤再以五萬兵力攻打瀋陽,結果又失敗了。

天啟二年,努爾哈赤親率五萬兵馬攻打西平堡。由於巡撫王化貞手下有奸細,兵敗逃跑。致使熊廷弼被朝廷殺害。


關山明月779




“…… 大凡天下事,當局者迷,旁觀者審……清國海陸二軍,連戰連敗之因,苟能虛心平氣以察之,不難立睹其致敗之由。以閣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審矣。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諳通變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試,考試必由文藝,於是乎執政之大臣,當道之達憲,倘比由文藝以相升擢;文藝乃為顯榮之階梯耳,豈足以濟世之實效?當今之時,猶如古昔,雖亦非不美,然使清國果能獨立孤往,無能行於今日乎?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我國實以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以不去舊謀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苟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於敗亡之數乎?”

――這是甲午之戰,曰酋致丁汝昌勸降書。於百年之後燈下靜思,仍啟人深省。無法想象日人一介武夫,識斷已臻如此之毒辣深邃。

服不服?不服沒關係,打得你服。吃痛了,六味地黃丸才能發揮作用。

題外話說完,再看下題主所問。該人簡歷度娘大把,不必在此拽文。我認為大多數人一致觀感,這定是有能力、有個性、有戰績、有策略……且有硬傷標記的一位古人。

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釀就的一杯藥酒和蓖麻,陳醋與普洱交織而成型的儒家武者。

精通政治但也不能逃避政治中的普世現實。加上為人剛強而不帶妥協的性格,勿論你曾立下幾許功勳,最終都只能成就一段實足道地的悲劇。

今月或曾照古人,但古人不懂今時月。熊廷弼如是。嶽鵬舉如是。袁崇煥如是。彭戴懷如是。巴頓亦如是。


楊雨絲


明朝末年的歷史有兩條線,一條是和後金(清)的對抗史,一條是明朝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的鬥爭史。

大部分人瞭解明朝和後金對抗的歷史都集中在幾場戰役,比如,薩爾許之戰1619年,寧遠大戰1626年,寧錦大戰1627年,松錦大戰1640年。

熊廷弼就是出現在明朝薩爾許之戰後,明朝喪失遼東戰場主動權後一直到寧遠大戰這段期間的人物,可以說,瞭解了熊廷弼,就瞭解了這段歷史。

熊廷弼在明末屬於來自社會底層的力挽狂瀾的人物,在遼東局勢危機時刻,熊廷弼擔任兵部右侍郎成為接替楊鎬的遼東經略,對於遼東的局勢,熊廷弼認為朝廷應該給與足夠的支持,不要節制他的費用,不要延誤他的時限,不要用一般的規矩來使他沮喪,不要從旁阻撓來掣他的手肘。

在熊廷弼經略遼東期間,抵擋了後金的攻勢,史書上說熊廷弼身高七尺,有膽量,通曉軍事,在遼東問題上主張防守,但是因為脾氣太爆,性格又太耿直,因此得罪不少人,後來明神宗去世,朝廷上的動盪,也導致遼東局勢不斷惡化,熊廷弼也因為誣陷被免職,後來瀋陽遼陽相繼失陷,天啟皇帝又想起熊廷弼,後來也難逃流言蜚語,最後被斬首後,傳首九邊。

其實,不止是熊廷弼,後來的袁崇煥也希望通過獲得足夠的自主權來主導遼東局勢,其結果都是慘不忍睹。

沒人看,寫不下去了。。。


史論縱橫


腐朽制度下的黨爭犧牲品。

文官利益集團中左右不討好的士子。

被文人集團用作對付宦黨的馬前卒。

讓外敵仇寇為之無奈而又懼怕的戰將。

善於調度任人,對戰爭局勢有著一定的戰略觀的統帥。

脾性任性嚴厲而又浪漫自負。

時代大背景下終將會被犧牲的典型。



漢墨山河


明末將領熊廷弼和袁崇煥的命運一樣,都曾鎮守遼東,抗擊清廷,結果都死於窩裡鬥。

熊廷弼是湖北武漢人,他長的身高馬大,膽量過人,左右能開弓,而且通曉軍事。但這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脾氣火爆,稟性太剛,而且喜歡罵人,對下級不能禮賢下士,所以輿論不好。


但這個人很有本事,在他任遼東巡撫其間,督造軍械,修繕城堡,扼守要衝,安定民心,致使後金一年多都不敢輕進侵犯。可惜在後來的廣寧之戰中,因與巡撫王化貞不和,兵敗潰退,廣寧失守後淪為囚犯。又因同東林黨關係密切,遭閹黨魏忠賢的陷害,在天啟五年的八月,被明熹宗所殺。



後人嘆息道: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


春花秋實5872


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與巡撫王化貞意見不和,以致兵敗,被殺!傳首九邊!慘⋯

後在崇楨朝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