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在了抗日時的「孤島」上海,爲的是替民族收羅文獻典籍

抗戰時期,鄭振鐸先生留在了“孤島”上海。這時的上海,籠罩在戰火的煙雲中,“日聽隆隆炮聲,地震山崩,心肺為裂……每一彈下擲,窗戶盡簌簌搖撼……”

他留在了抗日時的“孤島”上海,為的是替民族收羅文獻典籍

如此惡劣的環境裡,鄭振鐸為何有家不回,偏要寄居上海呢?原來他留在這裡,完全是為了收書,替民族保存文獻。他在《蟄居散記》中說:“有時候也到古書店裡去跑跑。偶然的也挾了一包書回來。借榻的小室裡,書又漸漸的多起來。”

鄭振鐸的收書舉動,曾引起日寇的注意。在命懸一線的環境下,鄭振鐸仍不忘蒐集文獻。他的《劫中得書記》,便簡要敘述了炮火下一個書痴的心路歷程。

當時,因戰火波及,上海殘書遍地,不擇價而售。鄭振鐸雖然“棲身之地日小”,但“私念大劫之後,文獻凌替,我輩苟不留意訪求,將必有越俎代謀者。史在他邦,文歸海外,奇恥大辱,百世莫滌”。

懷著這份強烈的使命感,鄭振鐸耗心力於羅致、訪求文獻,盡力於保全、整理已經得到的文獻。

有一個時期,鄭振鐸關門閉戶,一個朋友都不見,竟引起不少人的誤會與不滿。人們後來才知道,他在家裡接見的全是書賈。從早到晚,他和書商們周旋,期望儘可能便宜地買到書籍。

這些書商有的來自杭州,有的來自蘇州,有的來自徽州。即使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鄭振鐸也要選購幾部,不使他們失望,以後自會於無意中有驚奇的收穫。這個方法果然有效。什麼樣的書都有送來,常常在許多平常書裡夾雜著一二種好書、奇書。鄭振鐸摩挲著一部久佚的古書,一部欲見不得的名著,一部重要的未刻的稿本,心裡無比興奮、緊張、喜悅,以至於連飯都吃不下去。

他留在了抗日時的“孤島”上海,為的是替民族收羅文獻典籍

鄭振鐸在戰後寫作《蟄居散記》時,還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我是辦好了一件事了!我是得到並保存一部好書了!我從劫灰裡救全了它,從敵人手裡奪下了它!我們的民族文獻,歷經百劫而不滅失的,這一次也不會滅失。我要把這保全民族文獻的一部分擔子挑在自己的肩上,一息尚存,決不放下。”

鄭振鐸在非常時期訪得近兩百部珍貴文獻。有時一些精品的古書,會令他驚喜不已。他讀到丁芝孫發表的《也是園所藏元明雜劇跋》,發現這些劇本還尚在人間。他到處訪求,還曾託人不懈尋訪,終於在1938年5月的一個晚上得悉,蘇州書商賈某曾發現三十餘冊元劇,其中有刻本,有抄本。鄭振鐸欣喜若狂:“這恐怕是近百年來關於古劇的最大最重要的一個發現。”他竟高興得一夜未眠,“幾與克復一座名城無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