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失敗給我的啓示

豆瓣評分怎麼樣?受歡迎的基本評分高沒錯,但是評分高的卻未必都受歡迎。上豆瓣一看就知道,評分排在靠前的,好多都是冷門的。從某種角度講,這是不是也是個失敗?

越是評價冷門的,評價者越是有高傲心態:這麼好的東西,只有我看過,你們都不會欣賞,只有我懂得它的好。談及冷門的東西,也更是社交貨幣:這麼冷門的東西,只有我知道,我比較博學,你們還在看那些爛大街的,簡直太low了。聽者瞬間自殘形穢。

豆瓣的失敗給我的啟示

凡是調查,都存在參與者悖論。願意參與的人,都是積極的極限表達。要麼打分極高,要是打分極低。沒有中庸客觀的打分者, 這樣的打分必然存在準確性偏離。另外個悖論:參與調查者樣本特殊,真能代表廣大受眾?

即便豆瓣評分準確,評分高低詮釋的只是內容好壞而不是受歡迎程度。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管理產品概括起來就是兩件是:創造價值和傳播價值

豆瓣的失敗給我的啟示

以前我一直認為,創造價值比傳播價值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我寫文章,從來不做包裝,從來不博眼球,從來不追熱點,從來不趕時髦。這就導致在流量時代,瀏覽量並不大。好比豆瓣評分的意義,注重作品內容好壞而不是注重受歡迎程度。

但換位思考從受眾角度講:受歡迎程度×內容質量=作品價值。

豆瓣上那些評分高卻冷門的作品,好比受歡迎程度1×內容分100,總分100,如果受歡迎程度稍微好點到2×內容哪怕差點到80,總分也可以到160分。就像一些冷門的紀錄片,如果換一種講故事的方式或者角度,會不會更受歡迎,哪怕不能全面表達原來的內容價值,但創造了更高的作品價值。

豆瓣的失敗給我的啟示

反觀我自己寫東西,是不是也失敗在這裡。

仔細想來,創造價值和傳播價值向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創造的過程就必須有傳播的思維,在創造時,就必須思考你的產品受不受歡迎?怎麼傳播?

所以,蹭熱點其實未嘗不可。比如某個明星火,就從這個明星的角度切入,吸引大家關注,闡述自己更多豐富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