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在新加坡還能存在多久?

荔枝大人V


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以外,華族比重最高的國家,新加坡目前共有三個重要民族,分別是:漢族,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4.1%,是新加坡的第一大民族,馬來族,佔新加坡人口的13.4%,印度族,佔新加坡人口的9.2%,其他少數族裔佔新加坡約1%的人口。



在東南亞地區,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新加坡一樣華人佔比如此之高,也正因為如此,漢語和漢字在新加坡才變成最重要的語言和文字,這其中,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也正是李光耀,把漢語推到了今天如此尷尬的地位,作為一個多遠文化共融的國家,新加坡講究融合共生的民族準則,所以,漢語,馬來語,印地語並沒有因為人口的多與少而逐漸強大或式微,李光耀作為家族出身於中國廣東的新移民,他的中國情結在早期執政期間是有表現的,在競選新加坡領導人的過程中,李光耀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用漢語和中國地方方言中的閩南語進行演講,李光耀的漢語水平還不錯,作為一個從小接受英式教育的國家領導人來說這很難得。



上一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始發起漢字簡化運動,推出了基於繁體漢字的簡化版,新加坡政府知道後積極響應,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新加坡正式引入簡體漢字並在全國推廣,新加坡至此成為除了中國大陸之外第二個使用簡體漢字的國家,簡體漢字,對新加坡影響可謂非常深遠,李光耀在這一點上是很具前瞻性的,因為簡體漢字的普及,新加坡年輕一代華人學習漢語更加的容易和入手,這有助於他們改變過去對漢字複雜的比劃的原始觀念,漢字的簡化是在基於漢字字意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改良,初衷還是為了提高識字率。



漢語最終沒能成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也和李光耀有極大的關係,李光耀從小在曾為英國殖民地下的新加坡長大,從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他的父母也都講英語,他中學就讀於新加坡的頂尖英語學校萊佛士學院,高中畢業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作為一個深受英國語言,文化影響的三代華人學霸,從小接受英國教育的薰陶成長了他之後在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的重要原因,李光耀本人也在他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裡詳細說明了新加坡要搞雙語教育的初衷,“雙語是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礎”“出於政治和經濟因素,必須把英語作為我們的工作語言”,英語的普及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因素,變成了關乎人們遠大前程的重要砝碼,因為這些優勢,英語在新加坡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李光耀也在他的書中為此感嘆到“很少有哪個國家奉行兩種語言如此迥然不同和毫不相關的雙語政策。”

但華人群體在新加坡是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的,新加坡要走向國際化,新加坡要變成世界金融中心,著名的港口,就必須要提升英語這個目前世界第一大普及語言在新加坡的地位,如果僅僅是強行的要把英語取代新加坡當前所有的通用民族語言,也許這個移民國家早就分崩離析了不復存在了,萬幸的是,儘管英語已成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但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同樣牢不可破,廣大新加坡新老中國移民一直都在堅持著漢語文化教育,漢語同時還是新加坡的第二官方語言。

漢語在新加坡永遠都不會消失!


大國布衣


說一說我的感覺。我曾多次作為受邀作家去新加坡做講座。

2010年12月,受邀參加新加坡海外華文書展現場,那一次中國大陸應邀參加的作家,除了我還有楊紅櫻,我記得講座現場來的都是上年紀的人,年輕人幾乎沒有,因為他們基本不看華文書。現場的主持人是印尼華人,上過臺灣電視節目,國語說得不錯,但看不懂中文。前排的新加坡阿姨,倒是非常熱愛華文,在我的講座中多次提問,激動地說到張藝謀早期電影迎合西方歪曲華人女性形象。


講座現場


說實話,我的內心既苦澀又擔憂。苦澀的是在華人佔總人口70%的國家,說華文看華文圖書的人卻屈指可數;擔憂的人,時過境遷,當老一輩人老去乃至離開,還有誰來繼承華文。來到現場的這些人,也許是這裡最後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後來我路過新加坡市中心一條大街,竟有家華文小書店,書架上絕大部分是中國大陸出版的圖書,從傳統文化到流行小說應有盡有,收銀臺上還堆著最小說,我聽見身邊的華人孩子說的都是英語,頓時感慨:在華文圖書極為慘淡的新加坡,能有這樣一家華文書店真是讓人感到親切,但願一直經營下去。不知現在是否還在。

新加坡中心大街上的一間華文書店


上個週末,作為海外特邀作家,參加新加坡“閱讀節2018”,這次的感覺和八年前有些不同。開幕式上,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是位印度裔,他向我瞭解中國數字閱讀的情況,我說中國的數字閱讀與實體書都很繁榮。我一共有三場講座活動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舉辦,人很多,有中年人,也有上了年紀的人,但少男少女還是比較少。

新加坡“閱讀節2018”


我從一千年的中國通俗文學說到一百年的新文化動的嚴肅文學,再說到郁達夫先生流亡南洋,以及《鎮墓獸》(我最近的一部歷史懸疑小說)開頭所引用的老舍先生的《斷魂槍》對於中華文明要被取代的憂患意識。我還說到華文閱讀與寫作在新加坡的斷層與後繼無人,這是我一直擔憂的。

回來的時候,我翻開了一位年逾七旬的新加坡本地華文作家送我的那本書,正好翻到最後一頁:

“這華文、華語如今在全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受重視,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加以維護它,在新加坡這裡,這個問題還顯得十分尖銳,因為還有一大群人尤其是年輕一代都認為華文華語並不比英文重要,這顯然是十分短視的看法。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有義務和責任去將它扶植起來,再讓它茁壯成長,讓這棵我們華族子弟引以為豪的參天大樹能在未來十年或一百年堂它更為枝繁葉茂,永遠屹立在有華族子民生活的地域,更要讓它生生不息,世代延續與永存。”



華人華語,拳拳之心,亭亭如蓋。無論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希望中國的語言文字永續。





蔡駿


新加坡推行的是簡體字和普通話,新加坡沒有意識形態的,很國際化的,他是國土很小的國家,一直是向強國靠攏的。所以過去他一直是向美國靠攏的,但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是沒有意識形態的、是個思想開放、腦袋靈活的領導人,他意識到了中國正在復興、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所以就現階段來講,他誰都不希望得罪,他不希望在中美兩邊選邊站,所以他希望中美不要把關係搞僵。新加坡由過去的親美已經趨向中立。他是連接東西方的紐帶,所以東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的交流中轉站經常選擇在新加坡,新加坡的華人佔據百分之七十左右,他們都是認為自己是華人但前提是首先得承認自己是新加坡人。和新加坡人接觸就知道他們一般是不會有意識形態的,他們的思想很開放、很靈活、很現實。雖然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我想這是短期的權宜之計,畢竟民間最基礎的語言是漢語,而民間才是歷史的締造者,官方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我想隨著中國的崛起(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復興)終有一天新加坡會將漢語定為官方語言的,而且這一天不會很久。

現在有些人認為漢語複雜而英語簡單,其實許多東西不是用簡單和複雜來評判的,例如德國的設備一般操作和維護都比較複雜但是他功能全面、精度高、耐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睞。漢語和英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漢語精緻、表意豐富完美、底蘊太深厚、它承載著長達幾千年的引領世界和影響世界的中華文化。而英語不是用時間積累出來的,它只是為了解決文字的問題而找了幾個音符用比較簡便的方法組合成的,以便於用較短的時間去完成文字設計的任務,他的特點就是比較易學。文字和語言都是用來表達事物的,他們是兩種不同的工具,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言是用發音的方式來表達事物、而文字是用記錄、表意的方式來表達事物。其實從嚴格角度來講英語就是用來代替語音而找的一個應急的、容易上手的方案,他只是語言的替代品而不能算真正的文字,它只能模擬語言,但離開了語言它就失去了意義。而漢字能完成文字描述事物的根本任務,就像日本和以前的韓國自己越南等國家雖然不講漢語甚至語法和音節都不一樣但他們能用漢字來暢快的完美的描述事物。韓國雖然廢除了漢字,但他用的是表音文字,無法完整表達含義,所以他們的身份證上的姓名都要加上中文姓名,不然本來不是一個姓的也可能是一個姓了,太混亂了,韓國的高層人士都會練習中文書法包括他們的歷屆總統,名勝古蹟也都用中文。英文單詞乍一看起來都差不多,都是幾個死記硬背的字母的組合,而漢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橫著寫也可以、豎著寫更酷而且排版更漂亮更清爽,也顯得更莊嚴。一般政府部門門口的掛牌都是豎著寫很莊嚴,另外墓碑上面的字也都是豎著寫的很氣派、跟莊嚴。包括豎著寫的指示牌很有法令感。有些老外問中國古代為什麼喜歡將文字豎著寫,有人回答因為過去都是用竹簡寫字的,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中國人還是很變通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想日本人永遠是一家人做皇帝),怎麼寫古人應該是經過考量的,古代一般眉頭上的標題都是橫著寫的,而正文都是豎著的。這樣很有層次感。而且豎著寫排版很漂亮,這是由人的視覺效果決定的。像日本人到現在還是豎著排版,我國寶島臺灣省國文教材也是豎著排版的。

最近網上有一些簡體字和繁體字之爭,其實自古以來漢字都是不斷演化的而且是不斷趨於簡化,簡體字不是硬造出來的,他是古代就出現過的,說明人們一直有文字簡化的需求,只不過當時時機尚未成熟,簡體字都是老一輩革命家經過深思熟慮而選定的方案,不管怎麼簡他的原本的DNA是沒有改變的,我從小學的是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基本上都是能順出來的,只不過有些過於複雜的寫不好。例如:鬱和龜。

但曾經有些人有些極端的想法,想廢除漢字,他們把晚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導致中國被列強欺負歸咎於漢字,說漢字複雜耽誤國民學技術的時間。被打不是漢字的問題而是領導層的決策問題,說到底慈禧有很大責任。要是這樣講的話當時欺負我們的日本不也是用的漢字嗎,還是繁體。其實有些人搞錯了,漢字看似筆畫多、複雜,其實當你入門了一點不復雜,複雜不是有數量的多少來決定的,要看他有沒有規律,漢字的組合很有規律的,任何事情只要規律性強就會很簡單,再簡單的東西如果沒有規律那都是一團亂麻。獨體字一般筆畫都較少,組合字一般有三種,一種是部首加上近音字,另一種是獨體字的組合,還有一種是部首與獨體字的組合。別說簡體字了其實繁體字也一點不難唯獨筆畫多一點,而且繁體字的組合更有規律。所以簡化漢字只要簡化獨體字或者經常用於組合的那部分就可以了。因為你如果簡化了一個獨體字可能會帶來大把的組合字的簡化。

(內容擴展太多,也是寫著寫著有感而發)


用戶1595591061787


華語在新加坡還會存在,但重要性恐怕會進一步減弱。

華語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之一,另外三種是英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反映了新加坡四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歐亞裔)的人口構成。

雖然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70%,但憲法定明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這是歷史使然。不過,除馬來族外,大部分人不會說馬來語,形成了新加坡“大多數國人不懂國語”的獨特現象。英語才是新加坡的主要行政、教育和工商語言,也是各族之間共通的“普通話”。

新加坡教育奉行雙語政策,即學生必須學習兩種語文——英語和母語。母語即各族自己的“民族語”。一般而言,新加坡華人學生學習華語、馬來學生學習馬來語、印度學生學習淡米爾語,但也有特殊情況,例如混血兒可以從父親或母親的母語中選擇其一學習。

因此,按道理只要新加坡繼續保留四種官方語言,繼續奉行雙語政策,華語就會繼續存在。不過,雖然新加坡年輕人在雙語教育制度中成長,但華語水平只停留在很基本的水平,大部分人無法很好地閱讀、書寫或理解華文。

根據2015年官方所作的住戶調查,新加坡在家說英語的家庭比率,首次超越在家說華語的家庭。華語家庭減至34.9%,英語家庭增至36.9%,主要以方言溝通的家庭則減少至12.2%。

因為英語已成為新加坡人的主要用語,其他語文都只能扮演次要的角色。相信未來華語在新加坡的社會功能和實用價值,只會越來越微小。


新加坡眼


新加坡的華人佔其總人口的的75%以上。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很多華人到了南洋謀生,主要是廣東和福建人。後來新加坡獨立,不過新加坡的憲法規定馬來語為國語,但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為英語,政府機關、學校、企業等都是用英語的,只是在民間,由於以華人為主,所以流行華語。華人一開始主要用粵語和閩南語,後來由於中國大陸的發展,普通話得到推廣而地位越來越重要,新加坡為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語言而提倡說華語(普通話)。新加坡有個電視8臺就專用華語。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年輕人基本都會說中文,因為年輕人都系統的接受了正規教育。而從小學開始,除英語之外的外語就是必修課,直接影響到以後能不能讀到好學校。而如果是華族的後裔,毫無疑問的會選修中文。另外由於和中國的密切關係以及經濟往來,中文絕對是年輕人努力要學好的,就跟我們為啥要學英文一個道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年屆四十才開始學華語,並且70年代照搬中國簡體中文拼音表。雖然那時還沒建交(1990年才建交)因為他深知中國底蘊以及中國人的毅力肯定以後會崛起!到現在看到了中國崛起。自然而然也會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

這是一位新加坡媽媽與兒子的對話。


總結下來一直會存在下去的原因

第一:寫入憲法雙語教育

第二:七成以上都是華人

第三:很多歌手明星例如:林俊杰,孫燕姿,立威廉等等全部以華語演唱流傳也起到一定推廣作用。

第三:中國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看法。如有欠缺,望指出。


三槐堂瑤瑤說天下


新馬兩國華人真是語言天才,土生土長華人基本懂馬來語,華語,英語,福建話,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等語言,這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華人圈都是不多見的,不到你不服!當年新國剛成立,國民中的華族主要以方言(福建話,潮汕話,廣府話,客家話)交流,執政者為了國民便於交流,倡導華族學習華語,並規定電臺、電視臺不凖使用方言,必須使用華語或英語,又或者馬來語播出。因此,華語在星洲是不會遺忘的。


小島怡情


目前,新加坡教育體系強制每個人學習自己的母語。(根據自己的族裔)所以新加坡華人大部分都能用普通話交流,年青一代更是如此。目前新加坡的華人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5%。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可能會使新加坡更願意保持華語水平,無論是從政府職員還是普通個人。李光耀已經40歲了,還在學習華文。現任總理李顯龍的華文更是好到不行。


所以有理由認為,新加坡華語極有能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華語有可能重回歸新加坡語言中心,三大趨勢可以證明:1、中國將重回世界中心的趨勢不可逆轉,人強不如勢強,華語將會迴歸新加坡中心。2、華語在歐洲、北美、非洲、亞洲、拉丁美洲風起雲湧,有75%華人的新加坡會不說話語了嗎?3、華語是人類社會最精美、最精練、最科學的語言,現在已經引起了世界上多個國家關注,無論是新加坡的政界,還是民眾都不可能放棄華語的。所以相信:華語十年內將重歸新加坡語言中心。


一葉知秋zb


個人覺得都是文化影響力使然。當今全球化的世界還是以歐美主導的文化影響為主。華語在新加坡短期不會消亡,但也不會得到推廣。新加坡作為一個完全西方化的國家,平時與歐美交流來往比較多,英語應該是他們學習的不二選擇。另外,拿韓國作為一個例子。漢字在韓國使用了上千年,大韓民國建國後出於維護其所謂民族自尊,被朴正熙(朴槿惠她爹)全面禁止,導致80年代後的韓國年輕人都不會漢語,他們去圖書館查看本國的歷史文獻時,全都看不懂,因為都是漢字書寫。而在朴正熙至之前的韓國,也就是20世紀60年代前,漢字到處都是,待在哪裡有種在中國的感覺。最近這些年,由於中韓交流增多,以及一些有見地的韓國學者呼籲,在韓國要求恢復漢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新加坡的漢文化積澱太淺,僅僅靠一些老華僑的家族教育維持,沒有經過政府的長時間推廣。華人長時間在東南亞政壇是沒有話語權的,歐美在東南亞(應該是全球才對)影響力太深。一個長時間與西方打交道的國家,英語被年輕人推崇是必然的(看看我們國家不是也一直全民英語嗎)。一直以西方國度作為自己夢想中的烏托邦,拼了命想去西方生活,學習,居住。沒有學習漢語的需求,也沒有太多漢語文化積澱,我覺得這就是新加坡目前如此的原因吧。可能將來中國強大(不止是經濟軍事科技,還有文化強大)到能夠與歐美(主要是美國)平起平坐的時候,學習漢語的華人華裔以及外國人會越來越多吧。


我怒了6


中國在復興,中國正在走入世界,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交點!漢語在國際上越來越有份量!華語而言,你學與不學,你語言變與不變,沒人關心!


潭成名就


我不認為華語會在新加坡式微,也不認為要看李家執權多久,我認為主要看中國今後的影響力,這才是決定因素,至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2050年將是美2倍,穩穩的唯一超級大國,新加坡不可能預見不到,新加坡這個彈丸城市只能適應國際時勢,無力政變世界,過去現在親美歐的根本原因是美歐能給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如果沒有美國的保護,周邊國家會輕易侵害它的利益,而中國根本無力保護它,也沒有意念保護它,至於說擔心中國鹹脅鄰國安全,那是胡說八道給美國人和周邊國家聽的,一是配合美遏制中國,一是挑拔周邊國與中國的不和,新加坡好坐收漁利。其實所有國家都明白,中國不會侵略別人,中國沒有侵略性,是一個崇尚和為貴的民族,但都希望強大的鄰國被有所約束,僅此而已,並不希望搞亂周邊安全局勢,因此,也普遍反對美國在南海過度製造緊張氣氛,而不利地區經濟交往,因而美在南海製造事端是有限的,掀不起什麼大浪,新加坡已經開始轉舵了,李顯龍和其內閣及其輿論都頻頻示好中國,就是看到了中國崛起已經不可遏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