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驻英大使不仅反应迟钝,还和温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文|黄金生

1946年10月16日凌晨1时,被纽伦堡审判判处绞刑的战犯在经过两周痛苦的等待后,被推上绞刑架的第一人在两名卫兵的推搡下到达行刑平台,卫兵叫他报出姓名加以确认,开始这位犯人还不予理会,当卫兵再次要求他报名时,他大声喊道:“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然后他把脸转向证人,在被问及是否有话要说时,他说:“愿仁慈的上帝保佑德国,怜悯我的灵魂。我希望有一天,德国会重新统一,东西方会相互理解、重归于好,世界会永远和平。再见,我的朋友。”话刚说完,黑色的绞索就套在他的脖子上,绞刑执行者拉动控制杆,冯·里宾特洛甫就这样在绞刑架上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位第一个被推上绞刑架的战犯就是纳粹政权的外交部部长,他在临终虽不忘祈祷世界和平,但却是希特勒的忠实拥趸、纳粹侵略性和欺骗性外交的执行者。

希特勒的驻英大使不仅反应迟钝,还和温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1928年,里宾特洛甫第一次见到希特勒时,就被这位纳粹领导人的讲话所蛊惑,他那种歇斯底里的对权力的追求给他的印象极为深刻,从这一刻起,里宾特洛甫就成了希特勒的“铁杆粉丝”。1932年5月1日,里宾特洛甫加入纳粹党,并因为提供自家作为希特勒秘密会谈场所而受到希特勒重视,一年之内即成为国会议员、党卫队上校和希特勒的外交顾问。

里宾特洛甫被视为纳粹外交官的典型,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没有原则的暴发户”。他与希特勒可谓臭味相投,希特勒认为仁慈的人是不能参与征服世界行动的。当希特勒成为总理时,外交部部长康斯坦丁·冯·纽赖特在欧洲外交的传统框架中小心翼翼地工作着,这种态度被希特勒认为是可耻的。当希特勒渐渐了解里宾特洛甫之后,发现这才是他所要的外交人才。1934年,里宾特洛甫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外交政策办公室,该办公室是用“希特勒基金”建立起来的,地址在德国外交部大楼的对面,隐隐和外交部成分庭抗礼之势。在这里,里宾特洛甫经常越过外交部部长向希特勒直接报告有关情况,参与德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希特勒的目的就是运用这种“分而治之”的伎俩,逐渐架空外交部,以实施他的扩张政策。

希特勒的驻英大使不仅反应迟钝,还和温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里宾特洛甫学识一般,反应甚至有些愚钝,但他是忠诚的纳粹党徒,很能领会希特勒的外交企图,据说他曾将希特勒的言论编成档案加以记录,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希特勒在打着和平幌子,利用英法厌战心理一步步扩张之时,里氏便成为希特勒外交上的帮凶。

1935年6月,里宾特洛甫奉命以无任所大使的身份前往伦敦,与英国谈判并签订“英德海军协定”,为德国扩建海军创造了条件。希特勒也不顾国防、外交两部部长的反对,1936年11月,指使里宾特洛甫在驻英大使任上飞回柏林与日本代表谈判并签署“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他们掷出反共产国标的烟幕弹,迷惑英法,对此,希特勒说得十分明白:“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幽灵来遏止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如果英国认识到德意是在‘反布尔什维主义’旗帜下组成联盟的,那么英国就不会反对这种联盟,而且将寻求同它达成协议和谅解的手段。”

1938年2月4日,里宾特洛甫被希特勒正式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当他成为部长后,这里的工作人员就是被要求根据命令从事。据说在波兰危机的时候,里氏就警告他的工作人员:谁敢表达和他不同的观点,他“就会亲自枪毙他,并且在元首面前承担责任”。

希特勒的驻英大使不仅反应迟钝,还和温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里宾特洛甫与斯大林

里氏的外交知识很有限,墨索里尼曾调侃说,只要看他的头部就知道他只有一个很小的脑子。尽管里氏自吹喜欢英国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但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英国人的气质和性格。英国人认为,里宾特洛甫条顿式的大话带有傲慢的印记,这冒犯了他们的感情。德国使馆的夫人们被告知不要对王室行屈膝礼,里氏在接受英国国王召见时行纳粹礼,这绝对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在驻英国的两年任期中,里宾特洛甫因受到英国社交界的排挤而大为光火,他认为英国与德国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他向希特勒将英国描述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这无疑影响到了希特勒的对英政策。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曾坚持认为,德国在欧洲有两个天然的盟友——意大利和英国,甚至从人种的观点,他认为英国人比拉丁人更接近德国人。戈林就认为,里氏是担任驻英大使的最坏人选,他说:“当我批评里宾特洛甫处理英国问题的资格时,元首向我指出里宾特洛甫认识‘某某勋爵’和‘某某大臣’。我回答说:‘是的,但困难的是他们也了解里宾特洛甫。’”的确,里宾特洛甫虽然在英国不受人欢迎,但他在伦敦还是拥有朋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令爱德华八世(即温莎公爵)宁愿抛弃王位的辛普森夫人。据近年披露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文件显示,辛普森夫人在与爱德华八世幽会期间,还有多名“秘密情人”,其中就包括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在担任驻英国大使期间每天都要给辛普森夫人送17朵康乃馨,这17朵康乃馨可能代表了他们“共度良宵”的次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