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駐英大使不僅反應遲鈍,還和溫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文|黃金生

1946年10月16日凌晨1時,被紐倫堡審判判處絞刑的戰犯在經過兩週痛苦的等待後,被推上絞刑架的第一人在兩名衛兵的推搡下到達行刑平臺,衛兵叫他報出姓名加以確認,開始這位犯人還不予理會,當衛兵再次要求他報名時,他大聲喊道:“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然後他把臉轉向證人,在被問及是否有話要說時,他說:“願仁慈的上帝保佑德國,憐憫我的靈魂。我希望有一天,德國會重新統一,東西方會相互理解、重歸於好,世界會永遠和平。再見,我的朋友。”話剛說完,黑色的絞索就套在他的脖子上,絞刑執行者拉動控制桿,馮·裡賓特洛甫就這樣在絞刑架上結束了他的生命。

這位第一個被推上絞刑架的戰犯就是納粹政權的外交部部長,他在臨終雖不忘祈禱世界和平,但卻是希特勒的忠實擁躉、納粹侵略性和欺騙性外交的執行者。

希特勒的駐英大使不僅反應遲鈍,還和溫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1928年,裡賓特洛甫第一次見到希特勒時,就被這位納粹領導人的講話所蠱惑,他那種歇斯底里的對權力的追求給他的印象極為深刻,從這一刻起,裡賓特洛甫就成了希特勒的“鐵桿粉絲”。1932年5月1日,裡賓特洛甫加入納粹黨,並因為提供自家作為希特勒秘密會談場所而受到希特勒重視,一年之內即成為國會議員、黨衛隊上校和希特勒的外交顧問。

裡賓特洛甫被視為納粹外交官的典型,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沒有原則的暴發戶”。他與希特勒可謂臭味相投,希特勒認為仁慈的人是不能參與征服世界行動的。當希特勒成為總理時,外交部部長康斯坦丁·馮·紐賴特在歐洲外交的傳統框架中小心翼翼地工作著,這種態度被希特勒認為是可恥的。當希特勒漸漸瞭解裡賓特洛甫之後,發現這才是他所要的外交人才。1934年,裡賓特洛甫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外交政策辦公室,該辦公室是用“希特勒基金”建立起來的,地址在德國外交部大樓的對面,隱隱和外交部成分庭抗禮之勢。在這裡,裡賓特洛甫經常越過外交部部長向希特勒直接報告有關情況,參與德國的重大外交活動。希特勒的目的就是運用這種“分而治之”的伎倆,逐漸架空外交部,以實施他的擴張政策。

希特勒的駐英大使不僅反應遲鈍,還和溫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裡賓特洛甫學識一般,反應甚至有些愚鈍,但他是忠誠的納粹黨徒,很能領會希特勒的外交企圖,據說他曾將希特勒的言論編成檔案加以記錄,並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當希特勒在打著和平幌子,利用英法厭戰心理一步步擴張之時,里氏便成為希特勒外交上的幫兇。

1935年6月,裡賓特洛甫奉命以無任所大使的身份前往倫敦,與英國談判並簽訂“英德海軍協定”,為德國擴建海軍創造了條件。希特勒也不顧國防、外交兩部部長的反對,1936年11月,指使裡賓特洛甫在駐英大使任上飛回柏林與日本代表談判並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他們擲出反共產國標的煙幕彈,迷惑英法,對此,希特勒說得十分明白:“我必須利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幽靈來遏止凡爾賽諸國:要使他們相信,德國是反對赤禍的決定性堡壘,如果英國認識到德意是在‘反布爾什維主義’旗幟下組成聯盟的,那麼英國就不會反對這種聯盟,而且將尋求同它達成協議和諒解的手段。”

1938年2月4日,裡賓特洛甫被希特勒正式任命為外交部部長。當他成為部長後,這裡的工作人員就是被要求根據命令從事。據說在波蘭危機的時候,里氏就警告他的工作人員:誰敢表達和他不同的觀點,他“就會親自槍斃他,並且在元首面前承擔責任”。

希特勒的駐英大使不僅反應遲鈍,還和溫莎公爵夫人有一腿

裡賓特洛甫與斯大林

里氏的外交知識很有限,墨索里尼曾調侃說,只要看他的頭部就知道他只有一個很小的腦子。儘管里氏自吹喜歡英國上層階級的生活方式,但他並沒有真正理解英國人的氣質和性格。英國人認為,裡賓特洛甫條頓式的大話帶有傲慢的印記,這冒犯了他們的感情。德國使館的夫人們被告知不要對王室行屈膝禮,里氏在接受英國國王召見時行納粹禮,這絕對是不可容忍的行為。

在駐英國的兩年任期中,裡賓特洛甫因受到英國社交界的排擠而大為光火,他認為英國與德國的對立是不可調和的,他向希特勒將英國描述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這無疑影響到了希特勒的對英政策。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曾堅持認為,德國在歐洲有兩個天然的盟友——意大利和英國,甚至從人種的觀點,他認為英國人比拉丁人更接近德國人。戈林就認為,里氏是擔任駐英大使的最壞人選,他說:“當我批評裡賓特洛甫處理英國問題的資格時,元首向我指出裡賓特洛甫認識‘某某勳爵’和‘某某大臣’。我回答說:‘是的,但困難的是他們也瞭解裡賓特洛甫。’”的確,裡賓特洛甫雖然在英國不受人歡迎,但他在倫敦還是擁有朋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令愛德華八世(即溫莎公爵)寧願拋棄王位的辛普森夫人。據近年披露的美國聯邦調查局文件顯示,辛普森夫人在與愛德華八世幽會期間,還有多名“秘密情人”,其中就包括裡賓特洛甫。裡賓特洛甫在擔任駐英國大使期間每天都要給辛普森夫人送17朵康乃馨,這17朵康乃馨可能代表了他們“共度良宵”的次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