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爲什麼德國會在無希望的情況下投降,而日本卻會戰鬥到最後一刻?

我也很絕望351


我都不知道這些人歷史是咋學滴,真實的情況是:

德國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反倒是日本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就選擇了投降。

1945年4月16日,蘇軍圍攻柏林,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2日德國投降。在西線,當時盟軍也已經打到距柏林只有幾百公里的位置。德國在東西兩線,喪失了絕大部分國土,首都淪陷,領袖自殺,當時還在柏林抵抗的,也就剩幾條街道了。德國絕對是做到了戰鬥到最後一刻。

日本呢,太平洋戰敗、捱了兩顆原子彈、蘇軍出兵中國東北,他就宣佈投降了。實際上他本土,周邊島嶼不算,並沒有盟軍直接登陸。他的國土還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確實,這時候已經被炸得面目全非了,但問題是德國也挨炸呀,對不對?被炸得一樣狼狽,但德國還是堅持打下去了。

按照日本的局面,換到德國身上,蘇軍攻佔烏克蘭、波蘭、捷克......之後陳兵到德國邊境,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佔領法國和意大利,這時候德國就應該投降了。

德國是喪失了80%的領土和首都陷落的情況下投降的,日本是在國土還沒有盟軍登陸的情況下就投降了的。

而且德國方面希特勒自殺,最起碼他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保持了元首應該有的體面。二號人物戈林也是在獄中自殺。日本方面的,那幾個主要頭領都是投降後被判死刑的,並沒有因為戰敗選擇自盡,反倒是在儘量爭取活命的機會。還有個不要臉滴靠裝精神病逃過一死。連日本天皇也跑到麥克阿瑟那裡乞求寬恕。在這一塊,日本人做的是極其醜陋的,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就是欺騙中下級軍民的,他們自己的高層信奉的根本就是:

好死不如賴活著。

日本國土也不算小,如果他們堅決抵抗,就算美國有原子彈,但他們像志願軍那樣,大面積挖坑道、戰壕,在本土再抵抗2年沒問題。淪陷之後再維持5年遊擊也沒問題。但日本沒這麼做,看情況不妙,直接投降了。所以說,日本人的所謂必死決心,抵抗精神絕對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強大。在堅韌這塊,他不如中國人。中國人是打不過你,我也跟你沒完沒了的折騰。

日本人為什麼會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投降?因為他們的內心並沒有那麼強大,他們只能打順風局,逆風就投降。

德國之所以能堅持到最後,民族的優越感是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堅信自己是高貴民族,打心眼裡看不起斯拉夫人,認為他們是野蠻人。面對比自己低等的民族進攻(他們自認的哈),德國人很容易有悲壯的英雄情懷,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而日本人在1853年被美國的黑船敲開國門,他們立即拜倒在了西方人的腳下。他們不遺餘力的追求西方化。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美國通過堅船利炮的威懾,與日本簽署了條約。這跟我們的鴉片戰爭完全一致。但現在日本對於黑船,有節日,有紀念碑,每年還得慶祝一下。這拿到中國就相當於我們立個鴉片戰爭紀念碑、每年當節日慶祝一下,還得熱情洋溢的感謝一下英法聯軍,這不是瘋了嗎?但人家日本人就這麼幹了。

這就是日本人在骨子裡對西方、對強者的崇拜。

在骨子裡,他就認為西方人比他們高貴,跟德國正好相反。日本人自認就比西方列強低一等。而在這時候,這些高他們一等的人打到了家門口,他們就很傾向於選擇投降。

如果是國軍,就算打到東京,日本人都不帶服的。當然了,如果真打下一次,下次再打他們也會服。


銳視覺何老師


這是戰鬥哲學的差異。德國軍隊要求士兵,只要在這次作戰中盡了自己的職責,勇敢戰鬥,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就允許士兵向敵方投降。與戰後回國的一車車骨灰相比,德國很明顯更喜歡戰後回國的戰俘。有經驗的士兵可以在戰後軍隊重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納粹德國還是後來的西德都是在老一輩將軍或者士兵的經驗下組建的。

圖為二戰日軍

而日本的戰鬥哲學則要求士兵為天皇戰鬥到最後一刻。在這種思想下,日本士兵要麼勝利凱旋歸國,要麼變成一盒骨灰回到家中,其他幾乎別無選擇。由於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士兵對中國俘虜的普遍殘忍,所以日軍士兵普遍認為在被美軍俘獲後也會獲得一樣的待遇。這導致日本士兵在必要的情況下都會選擇自殺,而不是向敵方投降。

圖為二戰美軍俘虜

並且,歐洲戰場雖然十分慘烈,但是相對來說還算比較文明。許多德國士兵認為自己在俘獲後將會因為日內瓦公約而得到公平的待遇,並在戰爭結束之後回到祖國。也正因為如此,德國也和英國等對手一樣也遵守著日內瓦公約,並一直到二戰結束。

圖為日本屠殺俘虜

日本則恰好相反,由於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從來沒有遵守過日內瓦公約,所以美軍士兵即使有機會俘虜日本士兵,也會選擇直接殺死。因為日本一次次的自殺式襲擊讓美軍高層意識到,死了的日本士兵中要比活著的更加安全。這間接的導致了即使有日本士兵願意投降,美軍高層也選擇默許美軍槍殺日本俘虜的行為。


軍事新觀察


其實題中反而說反了,實際上德國一直戰鬥到了其國會大廈的陷落、柏林全部淪陷於蘇軍之手之後,而日本當時本土並沒有被盟軍登陸,盟軍實際佔領的只有沖繩等這些外圍島嶼。

德國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德國是一個陸權國家,而且周邊地理條件很差,敵人四周密佈,而且沒有任何地理屏障提供掩護,因此作戰時一旦作戰不利很容易被攻擊到本土。而二戰中,德國先是在東線失敗,陷入被動的防禦態勢,而後來盟軍從西線開始了進攻作戰。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腹背受敵,領土不斷丟失。

而日本則是一個島國,本身就有周邊海洋的保護。而二戰末期,日本雖然已經極為被動,但是失去的主要是外圍島嶼,比如沖繩島、硫磺島等這些島嶼,盟軍的力量雖然已經能夠空襲日本,但是地面作戰力量依然沒有登上日本本土。

同時,兩國的體制也有很大的差別。德國當時是希特勒領導的納粹獨裁,而其並不願意同同盟國妥協,即使是把德國毀滅,也不會向盟軍投降。而後來希特勒自殺後,海軍元帥鄧尼茨接任成為了德國元首,向盟軍投降。

而日本方面,則是由軍部控制了日本的各個方面,包括其政府在內,均由軍部把持。而在本土遭到戰略轟炸、遭到原子彈攻擊之後,日本軍部的高層也認識到了這場戰爭必敗無疑,這才向盟軍投降


戰爭之王


二戰戰敗後,德國投降和日本投降是戰爭觀念的不同。一,歐洲人認為失敗了投降是理所當然的。就算這樣,德國中高層軍官,納粹狂熱分子自殺的也不在少數。而日本人認為戰死是對天皇的孝忠,是一種榮耀,估計天皇宣告戰敗後天天都在打噴嚏,可就是不知道是誰在唸叨他。二,德國戰敗後希特勒知道末日將臨,所以和妻子艾娃選擇了自殺,德國已成群龍無首之師,再戰已經毫無意義,所以投降了。而日本是天皇宣告投降的,就是這樣也還是有很多愚昧者選擇了自殺。更可笑的是日本有些士兵被困在孤島上,和外界失去聯繫長達四十多年。直到八十年代才得知日本早已戰敗並投降了。三,德國戰線過長,除去應對蘇軍的近兩百萬軍隊。被困於巴爾幹地區的還有七十多萬精銳部隊,這支部隊本來是保衛德國本土,被臨時調往巴爾幹,沒想到被美英盟軍給包圍了。而日本,則是在失去制空權之後,又徹底失去了制海權,這樣就等於斷絕了各島嶼之間的後勤補給。他們是該自殺,這會少浪費多少糧食啊。


歷山耕夫569




《凡爾賽條約》讓德國人民倍感恥辱,復仇心理的作用下,希特勒的宣講開始變得極富煽動性,1933年希特勒上臺,短時間內就開始了侵略,拿下法國後其實仇已經報得差不多了,當希特勒提出入侵蘇聯時所有軍隊高級將領都為之一驚,這就說明德軍高級將領還是頭腦清楚的,除了佔少數的納粹死硬分子外,隨著蘇德戰爭局勢不斷逆轉,許多德國將領和人民已經開始懷疑希特勒的政策,他們認為德意志民族可能會毀在希特勒手裡,於是暗殺希特勒的事情不斷髮生。總之,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到1945年希特勒自殺總共12年,德國人民中毒不深,還沒有被徹底洗腦。



日本就完全不同了,日本的天皇制度延續一千多年,在日本人民心目中天皇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從軍國主義誕生到1945年日本戰敗,軍國主義在日本流行了近一個世紀,日本上至首相,下至學齡前兒童都被徹徹底底洗了腦,中毒太深,除了原子彈這樣的“猛藥”外,日本人民根本無藥可救。因為中毒太深,所以日本人民也最悲哀,悲哀的為了天皇所謂的“八紘一宇”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價。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天皇才是亞洲人民災難的罪魁禍首,但是由於種種不為人知的原因,麥克阿瑟進駐日本後竟然沒有對天皇問罪,反而保留了天皇制,這也是直到今天,軍國主義在日本不但沒有被根除,反而死灰復燃的根本原因。


毒刺劍客


反觀日本在得到德國投降的消息和得知“波茨坦公告”後,並沒有立刻理會。而且還執迷不悟的在中國戰場繼續戰鬥。其實日本之所以不願意投降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當時的日本,為了能繼續保持在中國戰場的戰鬥下去。就已經從日本國內調集了將近300萬人的部隊投入中國戰場。(不過這些部隊的平均年齡只有16歲的小孩)而且還自以為是的認為,只要能穩住中國的戰場。就能和英美俄等國抗衡到底。


二當美國在太平洋諸島上節節勝利的時候。日本國內遭受到了美國轟炸機的破壞。為了能和美國抗爭到底日本曾放出豪言。準備舉全國之力和美國死磕到底。可想而知日本的高層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因此在德國投降後,作為夥伴的日本並沒有立刻投降,不僅僅是出於對自身的實力自信,而且國民會戰鬥到最後,在美國對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和蘇聯對關東軍發起進攻後,日本天皇才選擇了投降。


努力成就你我他


德國並不是一看形式不對就投降的,他可是被攻到了首都柏林,希特勒以自殺身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納粹統治,相反日本,雖然在美軍登陸前提出了“一億玉碎”的計劃,即全民作戰,他們甚至想要把沒有戰鬥力的幼童和老人殺死,避免他們拖後腿,但是卻並沒有實施,而盟軍也只是佔領了日本週圍海域的島嶼,還沒有攻進天皇的皇宮裡日本就投降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吧?



日本當時發動戰爭的還是軍部,日本內部很多人是反對侵略其他國家的,並不是他們善良,而是怕日本會吃大虧,天皇仍然只是一枚左右日本民眾效忠思想的傀儡,當然此時的天皇權利,比他之前那些吃飯都要自己打工的天皇有權利的多,沒有侵略者在戰爭中是沒有責任的,不在於他上沒上戰場,而在於他以不同的形式支持侵略。


軍事一點通


感覺還是德國人要比日本人高一大截。德國人在戰爭後期除了少部分黨衛軍及納粹死硬分子外,都還保有相應的理智。會用大腦思考問題。而反觀日本,到了最後從上到下都已陷入瘋狂狀態。它們拒絕失敗的表象實際上就是它們膽怯的象徵。害怕去面對失敗後的景象。與其說它們是原子彈的受害者,不如說是原子彈救了它們這個民族。試想如果當初它們不投降,那這些戰勝國會因為害怕傷亡而不登島嗎?真要是登島後,因抵抗而傷亡慘重的國家還會手下留情嗎?不說美國,就是蘇聯,中國這些吃過日本人虧的士兵。絕對得讓它們亡國滅種。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日本是原子彈絕對是受益者。


將軍佩劍


其實,德國才是戰鬥到最後一刻的,眾所周知,德國是由於蘇聯與英美盟軍共同擊敗的~東線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西線的諾曼底登陸戰~至此德國的東西兩條防禦體系被擊垮。而且德國是因為自己的首都被攻佔(柏林戰役)、元首被迫自殺、雙線夾擊中戰敗。要知道德國作為一個半內陸國家(西邊是英吉利海峽)同時抵禦蘇、美、英的聯合進攻,況且,還投入了當時的新式武器~me-262噴氣式戰鬥機、V-1 V-2導彈等。而且在最後的決戰中投入重兵保護柏林,直至最後一兵一卒。況且,在戰後,德國被各主要參戰國瓜分(美戰、英佔、蘇佔、法佔),最後由於陣營的不同,形成了東西德分治的局面,而且一直持續到1991年,難道這還不算戰到最後嗎。

反觀日本,由於島國的原因,它的主要防禦方向就是海上~也就是盟軍登陸戰。所謂的“一億玉碎”的口號,也無非是抵禦盟軍登陸,遲滯盟軍對日本本土的進攻速度而已,而在太平洋戰場,盟軍主要力量是美國~因為也只有它有能力對日本實施登陸作戰了。相對於德國,日本只要防禦住美國的登陸也就可以了。而且日本是基於美國對日使用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鋼鐵洪流碾壓關東軍、首都沒有被攻佔的情況下才投降的。

如此對比,我倒是覺得德國才是戰鬥到最後一刻。


縱橫捭闔2011


德國在最後的絕望下投降,鬼子卻堅持了一段時間,為什麼。

歷史問題導致的結果從來都是有多種原因造成的。德國一開始鋪的比較大,把周圍國家挨個打了一遍,而鬼子1931-1937年,一直在侵略中國。當時的朝鮮不用提。

首先,德國是大陸國家,日本是島國。這就導致,德國軍隊一旦開始潰退或者被包圍,其他國家的大軍能夠短時間內投入到德國本地戰場,而島國,必須有軍艦去登陸。相比陸軍大規模進攻,軍艦短時間內能輸送的兵力太有限了。

其次,德國五百萬大軍進攻蘇聯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德國幾乎傾盡全力了,而他打的國家是軍工業比較強大的蘇聯,同時,德國除了沒跟美國開戰,幾乎與所有歐洲國家為敵了。這導致它前期進攻成果喜人,而後期敗退也十分迅速。而鬼子同時期一直在中國戰場,對手只有中國,北邊有蘇日協定,南邊還沒開東南亞戰場,所以其他國家對它的仇恨值比較低。

第三,1944年後,德國大勢已去,而美蘇幾乎將近三百萬兵力分兩面夾擊德國,陸地的進攻速度,遠遠快過在太平洋戰場美日島嶼爭奪戰,並且美國打下一個島嶼,只是切斷鬼子的海上運輸線。而蘇聯的攻擊和諾曼底登陸,那是真刀砍真肉。同時期的鬼子還在打豫湘貴,還在東南亞大殺四方。

日本在太平洋島嶼幾乎都丟了的情況下,依舊有大約五十萬大軍在我國大陸進行直通東南亞的大戰,而且差點把重慶端了。

投了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鬼子還不投降。而當時希特勒已經死了。投了第二顆原子彈的時候,他們的天皇說再不投降,去求了,國家沒了。但是那個時候,國民黨的部隊還是打不過小鬼子。如果不投原子彈,可能小鬼子能在中國折騰到1945年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