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會血本無歸嗎?

昨日,有消息說銀行理財虧損了270億元。保險觀察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就是不相信。

要知道,銀行的自營理財產品其風險等級可以劃分為R1-R5級,即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

風險最高的R5級,預期收益最高,但本金虧損風險也最高,可完全投資於股票、外匯、黃金、期貨、商品等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並可採用衍生交易、分層等槓桿放大的方式進行投資運作,產品結構較為複雜,收益波動極大,較易收到市場波動和政策變化的影響,本金虧損風險高。

但即使是R5級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幾乎不可能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血本無歸是什麼概念?

就是你投了100萬,這100萬就歸0了。這種直接躺在地上的虧損是不可能出現的。

要知道自己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程度高低,可以看產品說明書中投資對象具體是什麼,然後對照下表:

銀行理財,會血本無歸嗎?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對象風險程度不一

除了自營的理財產品之外,銀行還有代銷理財產品。

代銷的理財產品與銀行沒有關係,銀行只是一個提供銷售的平臺,這個理財產品你可以在銀行買,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購買。

比如保險,就是典型的銀行代銷產品。此外,基金、信託、黃金等都可以銀行代銷。

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會在產品說明書裡寫明該產品的發行者是誰。如果投資出現本金虧損,銀行是不負責的,你只能找產品發行者麻煩。

但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雖然銀行不用為產品的盈虧負責,但是作為代銷平臺,銀行在篩選的過程中還是會把把關的,明顯不靠譜的理財產品基本不可能在銀行代銷。

很多商業銀行對代銷產品設立嚴格的准入機制,篩選符合標準的產品發行方合作,經過行內規範的審批流程,才能面向銀行客戶銷售。

因此,即使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也不可能出現本金全部虧損的事情。

基於這兩點原因,在這個消息剛出來的時候,保險觀察就認為消息不屬實,有譁眾取寵之嫌。

再後來,銀行出來闢謠了。朋友圈傳播的謠言所涉"理財基金"非銀行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而是三傢俬募基金管理人發行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銀行只是託管。

這麼一說,前後因果關係就通了。

所謂銀行託管產品,和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是兩碼事,指得是該產品的資金在銀行進行託管。

通常,在託管的過程中,銀行作為獨立第三方,依據法律法規和託管合同約定,對託管資產提供安全保管、資金清算、資產估值、會計核算、投資監督、信息披露等基本服務和增值服務,使資產得到有效監管與客觀分析。

在這一過程中,銀行不會對託管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行審核與評級,僅依據託管合同完成資金收付、劃撥等約定事項

通過這鮮活的例子,我們應再一次意識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投資最重要的事情是確保本金安全,這絕非空談。

當風險來臨的時候,我們往往才會意識到銀行存款、保險、貨幣基金之類收益不高,但是風險極低的金融產品的重要性。

此類金融產品不是你用來進攻的武器,確是保住你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句話我們都聽到過。放在我們理財投資策略上就叫做資產配置

合理的資產配置是降低投資風險的不二法門。

銀行理財,會血本無歸嗎?

理財金字塔

上圖是非常著名的"理財金字塔"理論,從金字塔的底部開始往上,風險逐漸增加,預期收益也逐漸增加。

為了確保金字塔的穩固,位於底層的地基一定要打牢。社保、商保、銀行儲蓄、貨幣基金等現金管理工具都可以歸在這一類,作為防禦型資產配置。

如果防禦型資產配置過少或者不配置,就會出現頭重腳輕的倒三角形態。這種配置是不穩固的,一旦系統性或非系統性風險來臨,中高風險投資失敗,就沒有資金來做緩衝墊,很可能會輸得很慘。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這句話不是隨便說說的,沒有經歷過高風險投資的人可能沒有辦法深刻地理解這句話。因為投資失敗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人可並不是少數。

保險產品除了投連險以外,其它無論是保障型保險、萬能型保險、分紅型保險還是年金險,都是可以絕對確保本金安全的,這也是保險最大的優勢之一,可以作為絕佳的投資避險工具。

做好資產配置,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我是保險觀察,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請關注我,讓我把專業帶給你!也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人公眾號哦!如果有任何保險問題,歡迎諮詢!

銀行理財,會血本無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