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变法功臣的穷途末路

开篇适合引用目前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自己吹下的牛逼,再苦也要( )

公元前337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曾经风光无限,今日落魄逃难的老汉。带着家眷来到下关(秦国边境),准备歇脚住店。谁知秦兵的追赶,让他出门忘带各种证件,店主告知无法开房间。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众人皆知的变法功臣商鞅,上面讲述的是他被捕前逃难的场景。此时,秦惠文王刚刚继位,在朝廷众臣和各诸侯的频繁施压下,要将商鞅正法。商鞅在逃亡途中,因夜色已晚,只能找地方住店休息。但店家并不知他是商鞅本人,并告知他:“目前我们遵守的商鞅之法极为严厉,没有证件者一律不能收留住店,否则会有牢狱之灾”。商鞅只能仰天长叹,想我商鞅推行变法让秦国强大,到头来却跳进自己挖的坑里。

秦国变法功臣的穷途末路

魏王眼拙,不识英才:

商鞅20岁时就来到魏国,成为魏国丞相公孙座的门客。那时候门客的职责就是给魏国丞相建言献策,出于这种工作上的关系,公孙座对商鞅的思想、观念非常认同,甚至认为得商鞅就能得天下。

突然一天,公孙座重病将要升天,魏惠王前去探望。公孙座临死前交待了两件事,一是要重用商鞅,让他辅佐魏国变法图强;二是如果商鞅不能得到重用,那就杀了他,不能让其为他国效力。随后,公孙座撒手而去。

魏惠王属于那种怂人看不上,能人又不服气的人,把公孙丞相的话当了耳旁风,既没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商鞅在魏国失去了靠山,只能为自己另谋出路,听说关中的秦国在广纳贤才,便想前去一试。


秦王识宝,漏捡贤才: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诸侯国了。秦国祖先因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名秦赢。

春秋时期,秦国出过一位厉害人物,就是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但之后国力日渐衰退,被晋国夺取了河西之地,而后河西之地又落入魏国手中,加之国内与西戎杂居,北有义渠侵犯,与中原各诸侯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对于后来秦国逆袭,成就统一大业的事,估计当时谁都想不到。

商鞅来到秦国时,正值秦孝公当政。秦孝公对变法图强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在都城栎阳四处张榜纳贤。商鞅到秦国后,通过好友景监的举荐,得以面见秦王孝公,向其申明自己的变法措施,秦王对商鞅的富民强兵之道非常赞同,便封他为左庶长(仅次丞相之位),由他全权负责变法之事。

秦国变法功臣的穷途末路

商鞅的“魔法”:

商鞅的变法内容主要有:一是变分封制为郡县制。认为周朝后期的诸侯争霸就是分封制的余毒,他将全国分为郡、县二级,长官由朝廷委派;二是建立基层的亭、保、乡制,类似于现在的组、村、镇制度;三是推行连坐、诛九族、窝藏同罪等峻法;四是移风易俗,对抽兵丁、男女婚嫁等事项进行约束;四是论功行赏,王侯将相也一样,没有军功不能当官;五是禁止民间私斗。

当然这只是大概内容,实施细则不赘述。


杀鸡儆猴,变法成功:

商鞅的变法推出后,遇到重重阻碍。它与当时的社会体制、王公贵族和各诸侯的既得利益是相悖的,为了让法治更好推行,商鞅从最高处着手,让变法得以推行。

在法令颁布后,商鞅为了突出自己令行如山,言出必行。在首都栎阳城前立一木桩,并张榜告知民众,谁能将木桩移到宫殿北边,赏十金,民众无人响应。随后加码至赏百金,便有胆大者将木桩移到宫殿北边,可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商鞅自然兑现了诺言,兑现百金的奖励,此举得到民众点赞无数,不敢怀疑商鞅变法的决心。

又一日,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的两个老师发生私斗,太子又在老师怂恿下跑到街上抢夺财物。当时的文武大臣都认为商鞅绝不敢对太子身边的人动法,等着看猴戏。

商鞅得知后大怒,立马将太子关押起来,太子的两位老师一个砍掉一只手,一个在脸上刺字,两位老师再不敢出门见人。自此,朝野内外无人敢触碰新法。

秦国变法功臣的穷途末路

变法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过于残酷的地方:

商鞅在推行变法后,在一次民间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民众在非议新法,对商鞅大加指责。商鞅派军队抓获了七百余人,全部押往渭河边行刑。据说行刑当天整个栎阳城万人空巷,围观的百姓将渭河两岸围得水泄不通,行刑现场将渭河染得通红。从此后,再无人敢私下议论商鞅的变法了。


国内大治,东出伐魏:

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实力得到迅速提升,商鞅就劝秦王东征魏国,夺取河西失地。于是,商鞅被封为大良造,这是除了秦王之外的全国最高官职,并将秦国都城迁到咸阳。当时迎战秦军的是魏国公子将带领的军队,商鞅派人送信至魏公子,说秦国愿意与魏国友好,结为盟友。魏国公子听信了商鞅的话,前往秦国商讨同盟之事,谁知被商鞅的军队关押,导致魏国军队乱了阵脚,秦军轻松将魏国八万军队俘获。魏惠王气得口吐鲜血,后悔当初没听公孙座之言,杀掉商鞅。

经过此次交战,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安阳)迁到了大梁(今开封)。秦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原强国,就连洛阳的周天子都派人前来恭贺,此后秦的强国地位持续到全国统一,一直未曾发生动摇。商鞅因变法有功,秦孝公把商于十五邑(今陕西商洛一带)封给他,称为商君,所以商鞅的名字由此得来,其之前使用的名字为公孙鞅或卫(魏)鞅。

秦国变法功臣的穷途末路

盛极而衰,结局悲惨:

秦国伐魏之后,秦孝公便去世,太子继位称秦惠文王。新王继位后,各诸侯和王公大臣便要求废止商鞅的法令,秦惠文王无奈,只能将矛头指向商鞅。商鞅本想投奔魏国,但魏国明显是不可能再收留他了,于是举封地之兵力与秦王对抗,但实力太过单薄,很快就以失败告终。于是就有了开篇的商鞅逃亡的事件。

因为店家不收留,商鞅一行只能继续摸黑逃路。很快,秦惠文王的军队抓住了商鞅,并对他行了车裂之刑。

商鞅虽当了冤死鬼,但他的变法并未废止,尤其是王侯将相均要有军功才能得到封赏的制度,对秦国后来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用宋朝范成大的经典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商鞅的个人结局极其可悲,对历史的进步,他足以流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