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是不是三文魚,能不能生吃?

虹鳟是不是三文鱼,能不能生吃?

龍羊峽水庫中的虹鱒養殖區

虹鳟是不是三文鱼,能不能生吃?

捕撈虹鱒

虹鳟是不是三文鱼,能不能生吃?

雖然已經時隔近3個月,但今年5月那場“三文魚之爭”的影響波及至今。

隨著近日由剛剛成立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發佈國內第一個《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報批稿)後,有關虹鱒是否可以被認為是三文魚中的一種,以及是否可以生食,再度引發輿論爆點。

作為國內最大的虹鱒養殖企業,同時也是浙商企業的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下稱“民澤漁業”)更是成為眾矢之的。8月11日,錢江晚報記者前往青海共和縣龍羊峽,現場探訪這家企業的養殖基地,並專訪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民澤漁業董事長應米燕。他們認為還是將精力放在進行第三方檢測和制定行業標準上,或許更為實際。

記者探訪——

龍羊峽水庫中的虹鱒

8月11日一早,記者在龍羊峽水庫一處碼頭換上了全身防護服,乘船前往民澤漁業設在龍羊峽水庫中的虹鱒養殖區。

龍羊峽水庫位於青海共和縣龍羊峽鎮,從縣城乘車需要一小時才能到達,有的路段甚至沒有手機信號。若不是當地正好舉辦一場高原越野賽,讓這裡稍顯熱鬧,平日裡,這個隱藏在山深處、只有一條幹道的小鎮,鮮有外人進出。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就有人在龍羊峽水庫養殖鎮上人們口中的“三文魚”,只不過那時,這魚是被充當龍羊峽發電站員工的福利,遠比不上如今這般在市場上受歡迎。

記者乘坐的船開了半小時才抵達水庫深處的養殖基地。這是一整套從挪威進口的設備,包括一個水上監控平臺以及多個圓形養殖網箱。這些網箱的底部還設有魚糞收集設備和死魚收集設備。

抵達時,幾名工人正在往水上平臺搬運飼料。這些進口飼料最終會被放入平臺上的投餵設備,繼而通過連接到網箱的專用管道,按時投放。

網箱裡的虹鱒在被投食時,清澈的水質可以看到成群的虹鱒不斷衝向水面,整個網箱都被拍打得浪花飛濺。

就在其中一個網箱邊,記者發現一艘捕撈船加工船正在作業。徵得允許後,記者登上那艘加工船後瞭解到,這是捕撈的第一步,也就是“降溫平臺”。虹鱒魚被吸魚泵從網箱裡吸到船上,即被傳送到事先準備好的保溫箱,工人隨即鋪上碎冰,以便在最短時間把魚的體溫降到4度以下,從而最大程度保證新鮮度。對這些魚的進一步處理,則是要運到岸上之後。

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個基地環評確定的產量是兩萬噸,而目前用於養殖虹鱒的面積約240畝,只佔到整個龍羊峽水庫面積的千分之零點五。

爭議焦點之——

虹鱒是不是三文魚

雖然這些虹鱒魚生活在如此與世相隔的環境中,但平靜的水庫湖面之外,卻湧動著一場源自今年5月的輿論風波。

2018年5月中旬,在一則水產養殖虹鱒魚的科技新聞報道播發後,各種聲音湧現,有科普知識的,有質疑的——“虹鱒魚到底是不是三文魚”、“市面上虹鱒魚假冒三文魚”以及“生吃淡水生長的虹鱒魚存在感染寄生蟲的風險”……一時間,“虹鱒”成爭議焦點。

國內很多三文魚養殖企業,養殖的種類都不是或不只是大西洋鮭魚,還包括虹鱒魚等品種。而市面銷售上,也確實有商家利用虹鱒魚與大西洋鮭肉質相近的實際情況誤導甚至欺瞞消費者,所以民澤漁業作為國內最大的虹鱒養殖企業,更是成為眾矢之的。

事件不斷髮酵,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5月24日發佈公告稱,在中國市場上,“三文魚”並非單指某一種魚;“三文魚”有沒有寄生蟲不決定於是在海水還是在淡水生長,而是看其生長過程是否安全可控,並強調相比較而言野生三文魚很容易存在寄生蟲。

同時,相關養殖企業也公佈了一些出入境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此前出具的檢測報告等,力圖證明企業在養殖和產品品質層面並無問題。

但協會的公告和企業的自證不僅沒能平息輿論,反而引來更多爭議,越來越多的網友乃至網絡“大V”介入其中,讓論戰不斷升級。事後,無論是協會還是企業,都再未出面直接回應相關質疑。

由此,一系列有關三文魚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個行業。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表示,對整個國產三文魚行業而言,影響頗為明顯,國內主要大城市的三文魚銷量明顯下滑。

爭論焦點之——

淡水虹鱒能不能生吃

另一個備受輿論關注的就是寄生蟲問題:國產淡水虹鱒,到底能不能生吃?

此前,有漁業方面專家提出,虹鱒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三文魚,並且不建議生吃。

挪威海產局專家博薇婭在接受錢報記者採訪時說,在挪威,大西洋鮭和虹鱒只要在指定海洋水域以及按照相應標準嚴格養殖出水的,一般都不再進行檢測,可以直接生食。但其它魚類則必須做相應檢測。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依民對錢江晚報記者表示,寄生蟲問題,其實跟養殖管理水平和環境有關。

對此,崔和與應米燕都表示,之前有些爭議存在一定認知上的問題。這幾個月來,國家疾病防控等相關機構對此很重視,並委託廣東省疾控中心檢測了市場上的多份樣本,還到龍羊峽養殖現場進行了抽檢,其中有國產的也有挪威進口的,抽查結果都符合國家標準。

崔和強調,國產三文魚的生食標準其實已經很高,因此大眾可以放心食用,“相較於一直爭議的寄生蟲對人體產生的危害,其實我們更關注三文魚運輸、保存等過程中產生的細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協會回應——

推動制定行業規範更為實際

民澤漁業董事長應米燕告訴記者,其實對於“三文魚”的爭論一直存在。之所以一直不對外回應,是因為覺得辯駁只會把企業捲入更復雜的輿論漩渦中,還不如專門做好魚的品質,再用科學數據和推動制定行業規範來得更為實際。

這個觀點,在國產三文魚企業的負責人中表現很一致。

崔和在接受錢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從挪威向中國出口大西洋鮭,並且做了力度很大的“挪威三文魚”推廣後,讓很多人就有一種潛意識——三文魚就只是指大西洋鮭。但實際上三文魚並非單指一種魚,而是泛指大西洋鮭、太平洋鮭、虹鱒魚等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