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人 湘军鼻祖“勋劳节烈”江忠源

 江忠源这个人很不简单,在太平军进入湖南的湘桂边境蓑衣渡战役中,他率领湘军前身楚勇数千人成功阻击对方,并干掉了太平天国阵营里面最具政治谋略与政治格局的南王冯云山;在太平军攻击长沙战役中,他又率军死守长沙不放,并击毙太平天国的西王萧朝贵。江忠源真可谓太平天国与太平军最为可怕的敌人,但最终他也死于太平军后来的凌厉攻势之下……

让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人 湘军鼻祖“勋劳节烈”江忠源

江忠源像

蓑衣渡位于广西全州城10里地的湘江渡口,两岸是重峦叠嶂,古树郁郁莽莽。西岸地势是相对较为平缓的山包,而东岸,则全是高陵陡峭的峻岭。

蓑衣渡上游的湘江支流——灌江,正值汛期,水流奔湍,浑浊的江水拍岸急流。下游再北进几十里地便是湖南境内。当时太平军从全州顺江而下的数百艘船只、竹排,绵延数里,蔽江而下,旌旗映日,锣鼓喧天,船上满载着太平军的辎重、粮秣、军需、妇孺。

因为蓑衣渡两岸地势险阻,无路可通。尚还缺乏战争经验的太平军将领,几乎没有安排斥候沿陆路侦察,全军也都乘着从全州掳来的民船浮江而下。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他们突然发现狭窄的江面上横有着长长的围栅,挡住了他们前进的去路。

让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人 湘军鼻祖“勋劳节烈”江忠源

蓑衣渡

“遇伏”! “遇伏”!兵士们慌乱的喊叫声和浑浊的惊涛声缠绕在一起。不受控制的船只拥堵在围栅前,不能继续越过障碍而下,早有剽悍的兵士跃上船头,拔出佩刀狂砍围栅木桩并试图打开缺口。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此时,猛烈的枪炮、蔽天的火箭从西岸的丛林中向着因受阻而麋集在江心的太平军们倾泻而来。继而,树林中传出震荡山谷的怒吼声音。随着喷薄的声音踊跃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楚勇。这支从永安突围而出,攻打过广西省城桂林,刚刚掳掠裹胁完全州,正准备挟军威向湖南挺进的太平军,有的资料说人数达四五万,也有说两三万,最保守的说法是一万左右。

顽强的楚勇和绝望的太平军,在汹涌的湘江激流中以及西岸的狭窄地带激战了两天两夜。喊杀震天,江声呜咽,双方都有很大伤亡。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也在激战中中炮而死。虽然最后,太平军以人数的优势夺舟东渡,带领着剩余不多的老弱妇孺翻过陡峭的山岭往东逃逸。但在蓑衣渡,他们留下了在这一年多来积攒的几乎全部家当。还有满江的浮尸。

让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人 湘军鼻祖“勋劳节烈”江忠源

太平军

江忠源带着苦战了两昼夜的新募疲卒,望江长叹,无力越江追击。他曾数次建议统领向荣、和春派军在东岸设伏阻截,支持配合他的工作。可自他的知音乌兰泰死后,和春等对他的能力和计谋根本不放在眼里。无视了他诚恳而正确的请求。就连江忠源提出的自己分兵于东岸夹击也没有被允许。于是,东岸没有官军的一兵一卒。于是,仓皇越上东岸峻岭的太平军终于得到保全。

这一战,宽容大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太平盛世充满无限美好希望、在太平天国领袖中最为中正仁厚、协和各方的老黄牛一般任劳任怨的南王冯云山,怀抱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率先死去。

这一战,从金田团营带来的老兄弟们所剩无几。号称几万大军的太平军此时只剩下了寥寥数千人,并且,其中大多数是不能冲锋打仗的老弱妇孺。

这一战,痛失了流畅的水路和渡船,想去永州被水所阻,通往江华的湖南边界有提督鲍起豹的精兵布防,惊惧的疲卒们,无胆也无力通过。

残存的太平军只能从凶险的山路上,向东翻越高入云天的都庞岭,转向防守薄弱的道县。蓑衣渡之战在当时被认为是一场重大而重要的战斗。

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江忠源的蓑衣渡一战,如果不是将太平军重创以后逼入道州山路。那么,兵锋正盛的太平军,就会借助汹涌急湍的湘江夏汛,在三、五日内顺流直下湖南省垣长沙。而此时的长沙,没有兵卒,城垣破败,毫无准备,必然将会被太平军不费吹灰之力地轻易攻破。如果长沙被太平军所占据,天下局势将会比所预想的更为加速糜烂。如果长沙被占据,太平军很可能会采用新宁书生焦亮的建议,以长沙为中心,将湖南建立成为驱除鞑虏的根据地和大本营。这样的话,将不再会有后来匡复中兴大清的湘军势力崛起。

在蓑衣渡之战以前,清朝的大小战事都以分布在各省各镇的绿营制兵为主。只是在绿营兵力、能力不足的时候,才同意由有能力的地方团防襄办、帮办军务。清廷的意思很高调,平叛平乱这样的小事情,我大清王朝自己还是搞的定的,是不用依靠民间力量的。至于让你们参与嘛,那是给你们一个为朝廷尽忠、为天下尽义的机会。出点钱,死几个人没什么嘛,到时给个虚衔,送块匾额挂在大门上,光宗耀祖,你们就偷着乐去吧。开始是,练勇的单独出军在官场的斗争中成为偶然的默许。接着来,苦心人,天不负,战斗中的坚韧顽强终于赢来胜利的荣光。成王败寇是永恒的定律。最后到,朝廷承认了这些同太平军独立作战的汉人民间团体。这些非编制的农夫们拥有了等同于正规军队一样的奖惩规则。新宁的农夫们数年来在江忠源的召集领导下,终于在蓑衣渡一战,为后来者们照亮了前途,树立了榜样。让天下有理想的人们看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和希望。

从此以后,江华的王德榜兄弟将紧跟着毁家纾难,散财募军。

从此以后,湘乡的罗泽南将凭借着他的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人望组建乡兵。

从此以后,左宗棠也将在郭嵩焘的屡次劝说下,扭捏着,最终入幕省城,迎接即将到来的长沙之战。

所以,蓑衣渡之战的真正意义是:从此以后,练勇时代开始了。

江忠源,生于1812年的湖南新宁县金石镇杨溪村,字常孺,号岷樵,咸丰三年(1854)战死于安徽庐州(今合肥)。新宁县杨溪村人,父名江上景,以教书为业,生四子,依次为忠源、忠浚、忠济、忠淑,成名以后被尊称为“岷帅”。

在他25岁的时候,道光十七年(1837),江忠源到京城应试,经友人郭篙焘引荐拜访曾国藩,“语移时出”,曾国藩对在座者说,“此君瞻视非常,他日当以勋劳节烈闻于天下”。是年中举人。跟他的那位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的秀才老爸相比,总算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了。在焚香祭告了那立在“天地君亲师位”下面的祖宗灵牌以后,像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小江开始准备进京赶考。

他到京本是为了参加会试。但他豪爽爱结交的天性,使他在京城时做了三件与考学求官毫不相干的事情并为他赢得了名声。

第一是陕西籍考生邹兴愚的因病死亡。江忠源伤心感慨,买来棺木,收敛了邹兴愚,并给予川资,好义的曾国藩也参与了后事料理,为邹兴愚写了墓志,并买来石头请人代为刻好。这件事以后,江忠源在京城的声名与曾国藩并起,被公认为是京城中最侠义的两个湖南人。当时有传闻说在京城中,谁要是因贫疾而死,不用担心后事,曾国藩必定会送挽联,而江忠源必定买来棺材。

第二,湘乡江忠源的老师邓鹤龄,也因患肺病咯血,在京城奄奄一息。江忠源又亲自护送邓鹤龄南归。后来,邓鹤龄在归途中去世,江忠源又为他具棺收敛,并亲将灵柩送回湘乡。此时,江忠源的急公好义,声震京师。不仅在湖南人中传为美谈,连外省人士,在朝京官,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第三是和江忠源一起北漂的曾如礲也在京师去世,江忠源又将其遗体送回他的故里。

但由于两次的南北奔波,他自己却误了三年一次的考试。直到1845年,他才在落第举子中被挑选为二等教职。

江忠源在1845年回到新宁以后,便以他的魅力和魄力着手训练乡勇。历史毫无悬念地眷顾着江忠,他告诫相邻们说:国家已经承平两百多年,而如今,教会众多,鱼龙混杂,新宁地处大山之间,又是湘桂两省交界之地,峒汉之间的关系历来不和谐,如果坏人挑唆,愚民必然蠢动,而官府又纠察惩治不力,说不定天下大乱就会应验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与其束手待毙,不如竭尽能力来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他召集子弟,兴办团练,并与家族子弟约法,不得加入任何会党。每个月初,召集本村及邻村丁壮,一边灌输忠孝礼义,一边教授兵法技勇。而且在团练中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加强各级管理,以便临战时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各种命令。

1847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七年,新宁爆发了雷再浩起义。在围攻雷再浩驻地黄背峒时,早就准备好的知县李博、江忠源同邓树堃,带着训练有素的2000名官兵和乡勇,在毛安狭窄的山路上,将雷再浩剿灭,这是江忠源初试兵锋,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初始和第一次激励人心的成功。一战成名,由布衣走上仕途,赴浙江秀水任知县。太平军起义后,清廷派赛尚阿前往广西围剿,江奉命调募乡兵,时称楚勇。此招募乡勇团练之举,后来为曾国藩、李鸿章效法。楚勇即湘军前身,作战勇猛彪悍异常。为副都统乌兰泰所倚重,以知州升用。

当时人称,江忠源与太平军 战,刀丛箭雨从不避让,切齿痛恨“如报私仇”!

咸丰三年四月,江忠源率1300 人,助江西巡抚张芾守城。九月,太平军向驻守田家镇的清军发起进攻,江忠源奉命赴援,不想却救援未果,无奈之下自己兵败突围,上疏自劾,降四级留任。不久,升安徽巡抚。奔赴安徽防区。江忠源成了湘军中第一个靠战功成为封疆大吏的将领。此时,安徽战场可谓刀光血 影,瞬息万变!江忠源也因多年征战,兵员严重不足。在没有足够兵力的情况下,他豪气干云地踏上了凶险的风雨征程,满腔热血,义无反顾。

江忠源率仅仅千余人抵达靠近庐州的六安时,不想却病倒了,庐州知府胡元向他这位巡抚求援,宣称,庐州兵力充足,团丁就有万人,且军饷不缺!湖南人的诚实执着,使得江忠源信以为真。病后初愈的他,马不停蹄,不顾兵源不足,前往庐州。谁知道,进得城来,江忠源才惊讶地发现,加上他所带来的兵力,城内总共不过三千人马,而庐州城防粮草、军火奇缺!

就在江忠源风尘仆仆到达庐州的第三天,太平军就在胡以晃指挥下,开始了攻城之战。江忠源深知守军势单力薄,显然难以长久支持,赶紧将告急文书传至他的弟弟江忠浚所部。江忠浚得知战报,大惊失色,即命刘长佑率300名楚勇旧部,与在新宁新募的2000兵勇驰援。没想到,就在不远的庐州城外,遭遇太平军猛烈阻击,无法前进一步。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挖地道攻水西门,以地雷爆破,城墙轰然塌陷,一窝蜂攻进了围困一月有余的庐州城,与江忠源所部兵勇激战于北门,肉搏一个晚上。

“天将曙,大雾失明,左右血 刃拥忠源行,手剑自刎不殊,或强负之疾驰,忠源啮其臂,坠地,拥至水关桥古塘,奋自投水死”,印证了曾国藩“他日当以勋劳节烈闻于天下”之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