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菜鸟微成长


其实《白鹿原》就写了黄土高原上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发生的事,却给人以苍凉雄浑史诗般的感觉,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



说到这儿,怎么也绕不过马尔克斯,绕不过《百年孤独》,绕不过那个叫马孔多的村庄,绕不过魔幻现实主义。

就像提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论说它多么的荒诞戏谑,多么的反假正经,通过描写X的自由,来写人性的自由。

其实归根结底,最重要,也是王小波最在乎的,是想要加上一个“黑色幽默”的标签。

我觉得《白鹿原》是可以加上“魔幻现实主义”标签的。

《白鹿原》开头第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百年孤独》中的开头是:多年以后,当奥雷良诺面对行刑队时,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参加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同样是一句话串联起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空,连阅读的节奏和感觉很相似吧!只是前者的句子稍微短一些。


当然,《白鹿原》的内容更加具象化,可以说以白,鹿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为缩影,描绘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奋斗史……

说到自己感觉“见识狭窄”的地方,是带有颠覆性的。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见得就是标准的螺旋式上升。那些看上去先进的,好的,不见得就是最合适的。而那些已经被盖棺定论为糟粕,落后的,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并不全是腐朽。

人不是非黑即白,白嘉轩也有他的局限,田小娥也不是纯粹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更不能代表女权主义的觉醒。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也证实了那句颠扑不破的话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全篇对话中的陕西方言并没有使人觉得土,或者产生违和感,反而感觉厚重,甚至带有戏剧的腔调。


关于这部书的主题内涵,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有标准化的答案。这正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实现了冷静的呈现,很明显,陈忠实先生是不想按传统的宏大叙事的路子写的。所以,每个人物也没有被标签化,故事没有被套路化。至于你读出了什么,和他无关,和我更没关系。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要比《平凡的世界》好不止一倍。


田获三狐


《白鹿原》是我读过最费精力的一部中国文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


这也是我读过最辣眼睛的一本书,但仍旧没有让我弃读。


如果你问,读完后有没有觉得自己见识狭窄?


那答案必定是:有的。



首先,我没想到,陈忠实笔下的陕西方言,看着这么辣眼睛,但竟会让我觉得很有味道。


比如,“哎呀你个挨刀子的这几天逛哪达去咧?你甭急你甭敲了我就下炕来门来咧!”小娥被门板猛烈地碰撞一下,怨声嗔气地骂:“挨刀子的你毬疯了?开门鼓恁大劲!”


如果用正儿八经的书面语来写这段,小娥就不是小娥了。


其次,我以为方言已经够辣了(我是一枚南方人),谁知道,陈忠实竟吝啬起“珍贵”的标点符号。


这一长串不停顿的文字比方言还辣几倍,我时常看得喘不过气,甚至忍不住拿起小笔头,给长句子划竖线“分段儿”。


比如,“看好了病那是因为他的医术超群此病不在话下因而不值得夸张称颂,看不好病或看死了人那本是你不幸得下了绝症而不是冷先生医术平庸,那副模样使患者和家属坚信即使再换一百个医生即使药王转世也是莫可奈何。”


但习惯了这种特色长句后,我竟然有一种别样的舒畅感,仿佛放声唱了一首喜欢的歌一样。


再有,当我认为这本书应该都是这种辣眼睛的调调时,陈忠实却给我来了一个大反转。


比如,在方言之后,他会突然来一段诗情画意的温柔句子:“太阳在河天相接的地方已经变得难以辨认,像一只破碎的蛋黄,金黄的稠汁流摊开来,和黑色的乌云搅合在一起。”


这种赤裸裸的反差,让我对自己刚才的偏见感到一阵羞愧,心中不禁暗叹:陈忠实强大无比的文字驾驭能力实在让我望尘莫及。


这是我在阅读《白鹿原》时,第一次感到“见识狭窄”。



第二次感到“见识狭窄”是在逐渐理解《白鹿原》的主旨内涵以后。


陈忠实,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汉子,特意花了两年时间走访白鹿原。他生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把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心里想到的,尽情尽兴地融入到笔墨中,让这部垫棺之作到处充满浓郁的“黄土高坡”味儿。


首先,“白嘉轩六娶六丧”这个充满魔幻特色的开头已经够让人心痒痒的。


六房妻子是怎么娶的,怎么丧的,甚至床笫之事是怎么欢的,怎么苦的,全都一字一句搭配着方言,细致入微地一一交待,迎面扑来满满的乡土气息。


接着,陈忠实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白嘉轩巧取风水宝地,鹿子霖恶施美人计,黑娃弃党为匪,鹿三狠杀媳妇……嵌入到那个让人颤抖的时代背景中,读者眼前呈现的是一出横跨半个多世纪,持续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大戏。


而《白鹿原》是一个缩影,它映射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表面上它是一部小说,甚至在情节设计上,还带有侦探作品的悬疑味儿,但实际上,它是一部历史性文学。我们在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也在重温那段令人心塞的历史。


最后,陈忠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残忍而心塞”的结局。



很多人对《白鹿原》的结局不满意,但只要你细心留意会发现,除了最后“坏人”白孝文当了人人敬仰的县长外,实际上其他所有“好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黑娃,难得的坏小子从良,却被一枪崩了脑袋;


白灵,被活埋在同伴们无理取闹的深坑中;


鹿兆鹏,去向不明,生死未卜;


鹿兆海,本以为为国杀日寇,却死在了红军手里;


朱先生,一身正气,一生正直,死后却被无情地挖坟;


白嘉轩,腰杆挺直的大族长,直到去世前,眼睁睁地看着白鹿原这片土地在阵痛中叹息,衰亡。


这是一部不能更悲的悲剧。谁能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中残存?谁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挖出绿芽?谁能在硝烟炮灰中闻到芬芳?


不可能有谁。


随着白鹿原的灭亡,人也跟着灭亡。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陈忠实内心的哀叹,那是一种泪水慢慢沁出后的心力交瘁。


你们说,面对这么一部故事庞大、情绪饱满、内涵深刻的作品,我能不感到“见识狭窄”吗?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讨论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


大翎爱写字


我们先来看陈忠实的《白鹿原》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白鹿原》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茫茫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白鹿村是很神奇的,有着古代神话中兄妹通婚,延续子孙后代般的传奇。

白鹿村绝大部分人都姓白或姓鹿,而这两个姓,又是同一个祖宗的后代。跟中国大地上很多家族一样,谱系清楚,传承有序。就是说,白族和鹿姓,有一种自豪: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在历史的坐标中是哪一个点。

可清楚身世的人,未必看得清眼前的境况。大概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恩怨纷争不断。

读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会感到自己见识浅薄?

2.世界之大,我们来不及去看清全部。小说描写的有些事,我们可能闻所未闻!

小说中,在白鹿两姓子孙争夺白鹿村统治权的斗争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村斗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其实,在现在的农村,这样的戏码也不时上演。我就耳闻目睹过为了争一寸界畔打得头破血流,邻里几十年不相往来。也曾见过为当村干部,某些人拉拢吓唬村里人,甚至耍起流氓,极尽能事。这样的乡村,选票代表着什么,简直不敢想象。

有人说,乡绅精神已经在乡村消失,优秀的传统道德,被这样的一些人,这样的一些事,简直要消耗始尽。

幸亏打黑除恶,幸亏派来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遏制了这一股歪风邪气。宣扬新民风,评选道德模范,树立身边的榜样。

希望白鹿村的这种‘’村斗剧‘’,永远只存在于小说之中,哪怕我们每次读时都感叹自己见识浅薄。

那种翻云覆雨,那种王旗变幻,那种冤冤相报代代不已,那种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希望在现实中,永远都不要看到。

通过白鹿原上的这些沉重的争斗,作者到底要说什么?

3:作品的主题内涵:“白不离鹿,鹿不离白”,白鹿原才能生生不息。

《白鹿原》描写了几十号经典人物,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白嘉轩耿直善良,是典型的中国乡绅;鹿子霖嫉妒心强,总是不安分;长工鹿三,可说是忠心到迂腐;而朱先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睿智到近乎神明。

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特别经典。让我们觉得,这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陈忠实功力深厚,刻画人物入木三分。那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仿佛都很熟悉,他们仿佛就是我们见过的张三李四!

作者聚焦白鹿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现这里所发生的人和事。善恶美丑,复杂人性的扭曲堕落,通过白鹿两家两代人的人生轨迹,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但是,作者究竟要探讨什么?

陈忠实所想探讨的,其实是这些历史表象背后的东西。

从来的利益之争,其实都是浮云。当面对共同的外敌时,团结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性格可以不同、立场可以不同,哪怕有纷争,但“白不离鹿,鹿不离白”,正因如此,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今天,贯彻‘’一国两制‘’,不也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嘛!











安林890


《白鹿原》作为陈忠实自言的"垫棺之作",拼尽了毕生之力写成,终不负其望。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书首作者用这句话,表达了他的野心。

的确《白鹿原》,有着恢宏大气的历史视野,着眼于旧式乡村制度的利弊,文字如刀加以解剖,呈现出时代变迁下,家国命运兴衰的波澜壮阔画卷。



由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可以看出个体在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挣扎。其实白鹿本是一家,理想和现实主义的交织,没有一般意义上高大全的英雄人物。

通过探讨白嘉轩朱先生们旧道德坚守者的困惑怀疑,而投机者白孝文的胜利,革命者白灵牺牲,黑娃的死,这样的结局太过悲凉,叩问历史的公正性,反思人性灵魂。


如果说看此书才觉知识狭窄,这种说法大概源自撕开光彩照人成功者的外衣,暴露出其真实的凡胎肉身——名与利仍是大多数俗人前行的根本动力,觉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所以白孝文的起落与投机成功,白灵的牺牲才令人感概万千。

元元觉得尤为突出的,是颠覆了对封建传统制度都是落后的、愚昧的印象,乡村族长制利弊的思考。

白嘉轩作为族长,他的所作所为固然有其落后保守封建家长的缺点,比如对田小蛾的偏见,以及对儿子白孝文的打压,但是他为白鹿原的生存尽心尽力,可以说大公无私的。

族权很大程度也拯救了白鹿原,几千年来中国乡村的发展和稳定,也离不开这种模式。

黑娃从嫉妒愤恨白族长的腰杆笔直,(这个无私则无畏的象征),从原始平等意识的觉醒,他不吃鹿兆鹏的糖,感觉到被施舍的痛苦。

后来到上山当土匪后,并非只为田小蛾执意打断白嘉轩的腰,到后来拜朱先生为师学文化,然后入祠堂认祖归宗。

黑娃的经历,深刻说明他从反抗打击到认同家族文化,也证明了传统乡绅文化的生命力。

陈忠实借朱先生之口,道出了自己对成败的看法,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尽在其中。


从某种程度上讲,《白鹿原》同莫言的《檀香刑》所表达的思想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平底锅还是小推车,家国兴亡,匹夫有责也。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当皇帝,因为我一直以为我的条件比朱元璋好。等到上学会写字读书了以后,我就想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干的?我的想法是照着他的做法干一遍,我肯定比他要做得更好,至少那时候的我还不用去要饭。

现在我仍然会经常回忆起那个时期做过的这个梦!虽然这个梦早就已经醒了,但是生命中仍然有很多让我感到疑惑的事,百思不解!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幼稚,而且还充满着好奇心的人。一个军事家,一个革命领袖,为什么要去研究二十四史,要读《史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还要别人读给他听。而且我还在想,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坏人?我们都知道他是个坏人?他怎么能够生活下来?我们为什么发现不了惩治不了我们身边的坏人?

看完《白鹿原》,我发现我这些幼稚的问题好像有点答案了。个人的意志是对抗不了时代力量的。好人和坏人大多数时候也是分不清的。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会时好和时坏的。人活着本身就是惊涛骇浪的。不管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地处乡野之外,人的一生都不会是平静的。我们身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别人也在同样经历着。一部小说中,历史,人性,文化制度,社会的变迁,包罗万象!读它你仿佛不是在读一本小说,而是回到了那个时代,有这样一群人生活在你的身边。





蜂闻言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第一次读了《白鹿原》,因为自己是陕西西安农村人,所以感觉很多语言、生活场景都很熟悉,倒没觉得自己见识狭窄。

这部小说扉页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确如此。小说背景非常宏大,大致有两条线:一条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传统农耕文化、宗族文化在中国农村大地的根深蒂固,其影响之深在今天的陕西农村依然可见;另一条线是以鹿兆海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新青年,他们爱国救亡,却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反映了革命的艰难曲折和不为人知的一面。

《白鹿原》可以说既是中国的一部文化史,也是革命史,但小说始终拷问的却是人性:从鹿三媳妇的死,、黑娃打断白嘉轩的腰、到冷先生女儿的婚姻、小娥与多个男人的复杂关系等等,无一不在让人们去在善恶是非中抉择和评判。

小说最后黑娃成了人生最大的赢家,与其对传统文化的吸纳紧密相关的。

《白鹿原》被拍成了电视剧,好像是张嘉译演的白嘉轩,因为先看了小说,加之自己身在农村,觉得电视拍的一般,张嘉译离小说里的白嘉轩还有很大距离。


宋育平仓央嘉措


白鹿飞歌

——读《白鹿原》有感

整部作品,是劝人向善的——这是读完全书和看完77集张嘉译版电视剧《白鹿原》的最深印象。

小说有些玄虚诡异,原上雪地奔跑的白鹿,田小娥死后飘在墓穴的白蛾,鹿三的萎靡,甚至饥馑瘟疫等灾荒,神秘里渗透这片大地上这个民族最直接的恐慌与猜度,愚昧也罢,荒唐也罢,迷信也罢,人们,总在绝望与希望的缝隙里挣扎,无奈地,顽强地,活了下来。

朱先生,是一个智慧与理智的符号,铲除罂粟(虽曾给原上人们带来巨大利润),只身劝说20万清军,赈灾监督,抗日宣言,编著县志,灰布青衫,自有儒者的风骨。劝白孝文“(君子)慎独”,感黑娃“学为好人”,勉鹿兆海(和其茹师长及其所帅部队)“砥住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后与其他编撰县志的八个耄耋老人不畏生死奔赴中条山,誓赶出踏入国土的倭寇,威武凛然,不容亵渎与侵犯。县志编撰结束,苦于无钱印制,坚决拒绝发表剿共宣言以换取“只需买一杆枪”的钱。他哭过,鹿兆海(以为是抗日的英雄怎奈后来得知是“剿共”牺牲品)公祭大会上看到鹿兆海前线割下的倭寇头发,嘘嘘哽咽,赈灾现场跪下与民“同食”的婆娑悲愤。他清醒,算的卦,看的人,“”甚至“天下注定是朱毛的”预言。白嘉轩多年以后感慨“圣人圣人,真正的圣人”。大雪纷飞,叫妻子为其寻找头上黑发,剃头,“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妈”,“说罢竟然紧紧盯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面对白鹿原,一只白鹿“掠上屋檐飘过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

小说里有不少性的描写。或者,田小娥依然是一个象征符号,肉欲的,原始的,本能的,引人堕落(或是回归)的,原上的人以白嘉轩为代表,拒绝黑娃带其进入祠堂,后来被要挟成为鹿子霖的玩物,成为白孝文堕落败家原形毕露的诱因,鹿三的梭镖钢刃刺进身体时,一声“大(父亲、爸爸)呀——”,怨恨也好,委屈也好,淫荡也好,悔恨也好,柔情也好,一切,都已经结束。但确实恨不起来,她,也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被伤害被侮辱被损伤的灵魂(甚至凶手都是模糊的),只是,谁,可以为其澄清与证明——都是追求幸福,为什么,她,就是错的呢!?

白鹿白鹿,“白不离鹿,鹿不离白”,原上两大世家,关系微妙,扑朔迷离。白嘉轩,族长,腰杆硬,也耍小聪明,自认为家教很好,且让村寨获得“仁义白鹿村”的称号,可是长子白孝文却一层层揭了他的脸皮。鹿子霖,勺勺客的后人,阳奉阴违,皮里春秋,一直信奉权利财势,与白嘉轩明争暗斗,白孝文败落(白孝文的堕落有其挑唆的功劳)时,借机买房买地,不错过任何损白家的机会,借田福贤而狐假虎威,只可惜,到他因鹿兆鹏而身陷囹圄困居大牢时,白嘉轩以德报怨,积极营救,出狱后,短暂的翻然悔悟,直至疯疯癫癫。

两个家族,两代人,故事似乎很简单。每个人沿着自己的轨迹,沿着自己对人世对世界的认识,走出原上,世界便大了。白灵、兆鹏姓“共”,鹿兆鹏原上闹农协,积极或仓皇奔走,组织、开展系列地下工作,白灵一心要洗刷现实世界的肮脏,积极努力,时时害怕被填井,侥幸在斗争中活了下来,却在根据地被当做叛徒填了坑,兆海姓“国”,抗战时以为是抗拒日寇殉国是为围剿红军被杀身亡,黑娃进山是匪出山是炮营营长,在鹿兆鹏没怎么劝说下协同焦振国(跑团二营营长)起义,县城得以解放,后因土匪残害百姓、剿杀三十六军、杀害共产党(那是一个叛变了欲投机的该死之人),白孝文在原上无立锥之地进城进了保安团,一营营长,终为滋水县县长。追求着他们的追求,甚至用生命祭奠捍卫。

原上的风,依然肆虐,原上的故事,在干涸龟裂的土地里蔓延,崇高,或是卑劣,怀念,或是祭奠,灭亡,或是期盼,都已不太重要。

又岂止是原上呢?这或许也正是小说风靡不衰的一个原因。

秦地,陕西,原上白鹿镇,是一个缩影,浓缩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悲喜聚散,浓缩的是那段时间的人世悲凉,概括的,不仅仅是白鹿的故事。

鹿兆鹏与白灵的孩子,就叫“天明”。

白鹿,曾经,或者永远,奔跑在这片古老沧桑深沉让人憎恶也让人留恋的土地上。


大漠苍狼1234


房东夫人告诉她,她丈夫说等辛亥革命成功了,穷人就不再受苦不再受欺负了,这世上就不会再有不平等的事了。那时候我还真信,可结果把自己的命给革没了,穷人还是受苦,富人还是寻欢作乐,没变呀。

陈忠实先生写的。



Wuyidao


如果说《红楼梦》描写的是人生幻灭的话,那么,个人妄自揣测《白鹿原》的大主题内涵应该是:以众多角色人物汇集起来的民族成长变迁史。



(一)其实,作为读者来说,在每一部品质经典面前,都会感到见识狭窄的。


(二)而《白鹿原》围绕民族成长和变迁主题,它所折射的内涵又是极其丰富的,甚至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三)因此,每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亦很难用一句精准的话去概括的,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宝藏,每个人不但都会有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之上的不同解读,同时每个读者也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让作品常读常新,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并经久不衰。





(四)这本书尤其对时代跌宕中的群体人格、精神面貌、善与恶、两性话语权、婚姻与爱情、权力与金钱、女性生存境遇、自由与梦想、子女教育、破坏与重建,还有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扬弃,以及个人遭际等等,《白鹿原》几乎是全方位扫描,统统将其收进了作品中。





(五)与当下联系比较紧密的,诸如强势父亲白嘉轩对儿子白孝文的失败教育与不着调鹿子霖对鹿兆鹏和鹿兆海的成功放养,两相对比,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放在今天来讨论仍不过时。




(六)还有,小说中两个最醒目的女性田小娥和冷秋月,可以从两个人殊途同归的悲惨遭际中,不难看出,女性生存权的选择,取决于经济独立和两性平等,而其所折射出的两性情感和婚姻问题,在当下的呼声同样不绝于耳。




(七)而时代更迭中的新生代们如机会主义者白孝文,对自我及外物缺乏判断、横冲直撞的黑娃,冷血的鹿兆鹏,好青年鹿兆海,疯狂的白灵,共同构成了青春群像,他们的忧虑、迷茫、认知、探索、进取与自我突围,跟今天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面临的课题不一样罢了。





(八)另外,《白鹿原》对人性复杂的描摹与凝视,更是力透纸背,让人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标签,去评价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


(九)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白鹿原上几乎人人都有罪,人人都是刽子手,人人都是他人的地狱,但他们又都是极其普通和平凡的那一个。正像那句话说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亦没有绝对的坏人。





因此,《白鹿原》的主题文化内涵太丰富了,读者面对这样一部融入了作者毕生知识积累、生命体悟,以及洞察思考的史诗性民族成长变迁故事,难免觉得自己的人生视野和生活见地捉襟见肘。

影视成长笔记小刨手


我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渭水边,而白鹿原的故事就是以渭河边的蓝田县为故事背景。《白鹿原》曾获得矛盾文学奖,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故事跨度长达五六十年,融入了关中风情,展现了三秦人民的坚韧倔强。白鹿两家祖上就是兄弟,而受到的环境决定了两家人在思想观念,和道德礼教上不同的认知。篇幅很大,气势恢宏,我认为白鹿两家所有的故事只是时代的缩影,有历史变迁,有道德文化,有新兴思潮,有封建礼教,有碰撞有融合,要说具体内涵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