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太平天國聞風喪膽的人 湘軍鼻祖「勳勞節烈」江忠源

 江忠源這個人很不簡單,在太平軍進入湖南的湘桂邊境蓑衣渡戰役中,他率領湘軍前身楚勇數千人成功阻擊對方,並幹掉了太平天國陣營裡面最具政治謀略與政治格局的南王馮雲山;在太平軍攻擊長沙戰役中,他又率軍死守長沙不放,並擊斃太平天國的西王蕭朝貴。江忠源真可謂太平天國與太平軍最為可怕的敵人,但最終他也死於太平軍後來的凌厲攻勢之下……

讓太平天國聞風喪膽的人 湘軍鼻祖“勳勞節烈”江忠源

江忠源像

蓑衣渡位於廣西全州城10裡地的湘江渡口,兩岸是重巒疊嶂,古樹鬱郁莽莽。西岸地勢是相對較為平緩的山包,而東岸,則全是高陵陡峭的峻嶺。

蓑衣渡上游的湘江支流——灌江,正值汛期,水流奔湍,渾濁的江水拍岸急流。下游再北進幾十裡地便是湖南境內。當時太平軍從全州順江而下的數百艘船隻、竹排,綿延數里,蔽江而下,旌旗映日,鑼鼓喧天,船上滿載著太平軍的輜重、糧秣、軍需、婦孺。

因為蓑衣渡兩岸地勢險阻,無路可通。尚還缺乏戰爭經驗的太平軍將領,幾乎沒有安排斥候沿陸路偵察,全軍也都乘著從全州擄來的民船浮江而下。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他們突然發現狹窄的江面上橫有著長長的圍柵,擋住了他們前進的去路。

讓太平天國聞風喪膽的人 湘軍鼻祖“勳勞節烈”江忠源

蓑衣渡

“遇伏”! “遇伏”!兵士們慌亂的喊叫聲和渾濁的驚濤聲纏繞在一起。不受控制的船隻擁堵在圍柵前,不能繼續越過障礙而下,早有剽悍的兵士躍上船頭,拔出佩刀狂砍圍柵木樁並試圖打開缺口。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此時,猛烈的槍炮、蔽天的火箭從西岸的叢林中向著因受阻而麋集在江心的太平軍們傾瀉而來。繼而,樹林中傳出震盪山谷的怒吼聲音。隨著噴薄的聲音踴躍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楚勇。這支從永安突圍而出,攻打過廣西省城桂林,剛剛擄掠裹脅完全州,正準備挾軍威向湖南挺進的太平軍,有的資料說人數達四五萬,也有說兩三萬,最保守的說法是一萬左右。

頑強的楚勇和絕望的太平軍,在洶湧的湘江激流中以及西岸的狹窄地帶激戰了兩天兩夜。喊殺震天,江聲嗚咽,雙方都有很大傷亡。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也在激戰中中炮而死。雖然最後,太平軍以人數的優勢奪舟東渡,帶領著剩餘不多的老弱婦孺翻過陡峭的山嶺往東逃逸。但在蓑衣渡,他們留下了在這一年多來積攢的幾乎全部家當。還有滿江的浮屍。

讓太平天國聞風喪膽的人 湘軍鼻祖“勳勞節烈”江忠源

太平軍

江忠源帶著苦戰了兩晝夜的新募疲卒,望江長嘆,無力越江追擊。他曾數次建議統領向榮、和春派軍在東岸設伏阻截,支持配合他的工作。可自他的知音烏蘭泰死後,和春等對他的能力和計謀根本不放在眼裡。無視了他誠懇而正確的請求。就連江忠源提出的自己分兵於東岸夾擊也沒有被允許。於是,東岸沒有官軍的一兵一卒。於是,倉皇越上東岸峻嶺的太平軍終於得到保全。

這一戰,寬容大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對太平盛世充滿無限美好希望、在太平天國領袖中最為中正仁厚、協和各方的老黃牛一般任勞任怨的南王馮雲山,懷抱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率先死去。

這一戰,從金田團營帶來的老兄弟們所剩無幾。號稱幾萬大軍的太平軍此時只剩下了寥寥數千人,並且,其中大多數是不能衝鋒打仗的老弱婦孺。

這一戰,痛失了流暢的水路和渡船,想去永州被水所阻,通往江華的湖南邊界有提督鮑起豹的精兵佈防,驚懼的疲卒們,無膽也無力通過。

殘存的太平軍只能從兇險的山路上,向東翻越高入雲天的都龐嶺,轉向防守薄弱的道縣。蓑衣渡之戰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場重大而重要的戰鬥。

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江忠源的蓑衣渡一戰,如果不是將太平軍重創以後逼入道州山路。那麼,兵鋒正盛的太平軍,就會藉助洶湧急湍的湘江夏汛,在三、五日內順流直下湖南省垣長沙。而此時的長沙,沒有兵卒,城垣破敗,毫無準備,必然將會被太平軍不費吹灰之力地輕易攻破。如果長沙被太平軍所佔據,天下局勢將會比所預想的更為加速糜爛。如果長沙被佔據,太平軍很可能會採用新寧書生焦亮的建議,以長沙為中心,將湖南建立成為驅除韃虜的根據地和大本營。這樣的話,將不再會有後來匡復中興大清的湘軍勢力崛起。

在蓑衣渡之戰以前,清朝的大小戰事都以分佈在各省各鎮的綠營制兵為主。只是在綠營兵力、能力不足的時候,才同意由有能力的地方團防襄辦、幫辦軍務。清廷的意思很高調,平叛平亂這樣的小事情,我大清王朝自己還是搞的定的,是不用依靠民間力量的。至於讓你們參與嘛,那是給你們一個為朝廷盡忠、為天下盡義的機會。出點錢,死幾個人沒什麼嘛,到時給個虛銜,送塊匾額掛在大門上,光宗耀祖,你們就偷著樂去吧。開始是,練勇的單獨出軍在官場的鬥爭中成為偶然的默許。接著來,苦心人,天不負,戰鬥中的堅韌頑強終於贏來勝利的榮光。成王敗寇是永恆的定律。最後到,朝廷承認了這些同太平軍獨立作戰的漢人民間團體。這些非編制的農夫們擁有了等同於正規軍隊一樣的獎懲規則。新寧的農夫們數年來在江忠源的召集領導下,終於在蓑衣渡一戰,為後來者們照亮了前途,樹立了榜樣。讓天下有理想的人們看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和希望。

從此以後,江華的王德榜兄弟將緊跟著毀家紓難,散財募軍。

從此以後,湘鄉的羅澤南將憑藉著他的淵博的學識和超凡的人望組建鄉兵。

從此以後,左宗棠也將在郭嵩燾的屢次勸說下,扭捏著,最終入幕省城,迎接即將到來的長沙之戰。

所以,蓑衣渡之戰的真正意義是:從此以後,練勇時代開始了。

江忠源,生於1812年的湖南新寧縣金石鎮楊溪村,字常孺,號岷樵,咸豐三年(1854)戰死於安徽廬州(今合肥)。新寧縣楊溪村人,父名江上景,以教書為業,生四子,依次為忠源、忠浚、忠濟、忠淑,成名以後被尊稱為“岷帥”。

在他25歲的時候,道光十七年(1837),江忠源到京城應試,經友人郭篙燾引薦拜訪曾國藩,“語移時出”,曾國藩對在座者說,“此君瞻視非常,他日當以勳勞節烈聞於天下”。是年中舉人。跟他的那位做了一輩子教書先生的秀才老爸相比,總算是一代更比一代強了。在焚香祭告了那立在“天地君親師位”下面的祖宗靈牌以後,像所有的讀書人一樣,小江開始準備進京趕考。

他到京本是為了參加會試。但他豪爽愛結交的天性,使他在京城時做了三件與考學求官毫不相干的事情併為他贏得了名聲。

第一是陝西籍考生鄒興愚的因病死亡。江忠源傷心感慨,買來棺木,收斂了鄒興愚,並給予川資,好義的曾國藩也參與了後事料理,為鄒興愚寫了墓誌,並買來石頭請人代為刻好。這件事以後,江忠源在京城的聲名與曾國藩並起,被公認為是京城中最俠義的兩個湖南人。當時有傳聞說在京城中,誰要是因貧疾而死,不用擔心後事,曾國藩必定會送輓聯,而江忠源必定買來棺材。

第二,湘鄉江忠源的老師鄧鶴齡,也因患肺病咯血,在京城奄奄一息。江忠源又親自護送鄧鶴齡南歸。後來,鄧鶴齡在歸途中去世,江忠源又為他具棺收斂,並親將靈柩送回湘鄉。此時,江忠源的急公好義,聲震京師。不僅在湖南人中傳為美談,連外省人士,在朝京官,都以結識他為榮幸。

第三是和江忠源一起北漂的曾如礲也在京師去世,江忠源又將其遺體送回他的故里。

但由於兩次的南北奔波,他自己卻誤了三年一次的考試。直到1845年,他才在落第舉子中被挑選為二等教職。

江忠源在1845年回到新寧以後,便以他的魅力和魄力著手訓練鄉勇。歷史毫無懸念地眷顧著江忠,他告誡相鄰們說:國家已經承平兩百多年,而如今,教會眾多,魚龍混雜,新寧地處大山之間,又是湘桂兩省交界之地,峒漢之間的關係歷來不和諧,如果壞人挑唆,愚民必然蠢動,而官府又糾察懲治不力,說不定天下大亂就會應驗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與其束手待斃,不如竭盡能力來做好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他召集子弟,興辦團練,並與家族子弟約法,不得加入任何會黨。每個月初,召集本村及鄰村丁壯,一邊灌輸忠孝禮義,一邊教授兵法技勇。而且在團練中建立了嚴密的組織,加強各級管理,以便臨戰時能有效地貫徹執行各種命令。

1847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七年,新寧爆發了雷再浩起義。在圍攻雷再浩駐地黃背峒時,早就準備好的知縣李博、江忠源同鄧樹堃,帶著訓練有素的2000名官兵和鄉勇,在毛安狹窄的山路上,將雷再浩剿滅,這是江忠源初試兵鋒,也是他軍事生涯的初始和第一次激勵人心的成功。一戰成名,由布衣走上仕途,赴浙江秀水任知縣。太平軍起義後,清廷派賽尚阿前往廣西圍剿,江奉命調募鄉兵,時稱楚勇。此招募鄉勇團練之舉,後來為曾國藩、李鴻章效法。楚勇即湘軍前身,作戰勇猛彪悍異常。為副都統烏蘭泰所倚重,以知州升用。

當時人稱,江忠源與太平軍 戰,刀叢箭雨從不避讓,切齒痛恨“如報私仇”!

咸豐三年四月,江忠源率1300 人,助江西巡撫張芾守城。九月,太平軍向駐守田家鎮的清軍發起進攻,江忠源奉命赴援,不想卻救援未果,無奈之下自己兵敗突圍,上疏自劾,降四級留任。不久,升安徽巡撫。奔赴安徽防區。江忠源成了湘軍中第一個靠戰功成為封疆大吏的將領。此時,安徽戰場可謂刀光血 影,瞬息萬變!江忠源也因多年征戰,兵員嚴重不足。在沒有足夠兵力的情況下,他豪氣干雲地踏上了兇險的風雨征程,滿腔熱血,義無反顧。

江忠源率僅僅千餘人抵達靠近廬州的六安時,不想卻病倒了,廬州知府胡元向他這位巡撫求援,宣稱,廬州兵力充足,團丁就有萬人,且軍餉不缺!湖南人的誠實執著,使得江忠源信以為真。病後初愈的他,馬不停蹄,不顧兵源不足,前往廬州。誰知道,進得城來,江忠源才驚訝地發現,加上他所帶來的兵力,城內總共不過三千人馬,而廬州城防糧草、軍火奇缺!

就在江忠源風塵僕僕到達廬州的第三天,太平軍就在胡以晃指揮下,開始了攻城之戰。江忠源深知守軍勢單力薄,顯然難以長久支持,趕緊將告急文書傳至他的弟弟江忠浚所部。江忠浚得知戰報,大驚失色,即命劉長佑率300名楚勇舊部,與在新寧新募的2000兵勇馳援。沒想到,就在不遠的廬州城外,遭遇太平軍猛烈阻擊,無法前進一步。眼睜睜地看著太平軍挖地道攻水西門,以地雷爆破,城牆轟然塌陷,一窩蜂攻進了圍困一月有餘的廬州城,與江忠源所部兵勇激戰於北門,肉搏一個晚上。

“天將曙,大霧失明,左右血 刃擁忠源行,手劍自刎不殊,或強負之疾馳,忠源齧其臂,墜地,擁至水關橋古塘,奮自投水死”,印證了曾國藩“他日當以勳勞節烈聞於天下”之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