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讓官員在見崇禎之前先見自己,被忠臣責問:有這個道理?

明朝是一個極富爭議的王朝,尤其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他被後世認為是一個勵精圖治、勤勞肯幹的好皇帝。然而他作為亡國之君,是不爭的事實,而這必然是有原因的。崇禎在位時聽信太監和權臣,貶斥一些忠心的大臣,如袁繼鹹等人。顯然,大多數人不太知道袁繼鹹,但一定聽過南宋丞相文天祥。袁繼鹹的命運和文天祥極像,但本文並不對他的命運作整體描述,本文僅僅敘述他替言官鳴不平、指責太監干政的行為。

明朝太監讓官員在見崇禎之前先見自己,被忠臣責問:有這個道理?

袁繼鹹

崇禎七年,明朝已經出現衰亡的前兆,朝廷官員的黨爭已經白熱化。這一年的正月,給事中李世祺公開彈劾大學士溫體仁、吳宗達,引起權臣的不滿,權臣開始發動反擊,指責言官妖言惑眾,並慫恿崇禎皇帝拿言官開刀,重重責罰。這時,時任提學的袁繼鹹為言官鳴不平,便上疏崇禎皇帝:“養鳳欲鳴,養鷹欲擊,今鳴而箝其舌,擊而紲其羽,朝廷之於言官。”飼養鳳凰是想聽其叫聲,飼養雄鷹是想看其獵殺食物,如今鳳凰一鳴叫就要割掉它的舌頭,雄鷹剛想展示捕食能力卻拔掉它的羽毛,現在朝廷正是如此對待言官們的。如果言官發言而被追究責任,那麼權臣就沒有人敢於批評。這樣下去,權臣的勢力越來越大,忠臣就會對整個王朝越來越失望。

明朝太監讓官員在見崇禎之前先見自己,被忠臣責問:有這個道理?

溫體仁劇照

袁繼咸認為不能縱容權臣對言官的打壓,並且批評崇禎皇帝對權臣的行為。他覺得崇禎太聽信權臣對言官的汙衊,以為言官只會彈劾大臣,落於空談,還常常越俎代庖,不幹實事。

到二月份,總理太監張彝憲向崇禎皇帝提出一個請求,希望以後外地官員和京官入宮前必須先向太監遞名冊,並闡述理由,得到太監許可後才能覲見皇帝,並說這樣才能顯示皇帝的威嚴。袁繼鹹對此十分不滿,便再次上奏道:“儒生們有廉恥之心,然後才影響百姓,才願意建功立業。如今大臣還沒有見到皇帝,便先要投遞名冊給太監。這樣做,讓士大夫還有廉恥之心嗎?張彝憲這樣的請求實在太荒唐。”

明朝太監讓官員在見崇禎之前先見自己,被忠臣責問:有這個道理?

明朝太監劇照

隨後總理太監張彝憲上奏崇禎皇帝為自己辯解,說讓百官進宮前先遞名冊給太監是為了體現朝廷的威嚴,是傳承王朝的禮儀。袁繼鹹再次引經據典,上疏反對道:“真的要體現朝堂尊嚴,最好是恢復原先的朝廷典禮。知府見藩臺、臬臺,行屬臣之禮,這是典例。而地方官來到京城,先見內臣(太監),難道這也是典例?各地官員到京城後,將名冊投遞到吏部各官,這是典例,但是先謁見內臣(太監),難道這也是典例嗎?如果本是典例,哪怕是坐受也安然處之,但是如果僅憑張彝憲的提議,那麼哪怕是作個揖都覺得恥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立下祖訓——太監不得干政,現在要讓太監們干涉地方官和京官,這會打破祖訓,貽害無窮。”

明朝太監讓官員在見崇禎之前先見自己,被忠臣責問:有這個道理?

朱元璋

但是,崇禎皇帝卻根本不聽袁繼鹹的建議,最終此事以袁繼鹹被崇禎皇帝斥責而結束。袁繼鹹一心為王朝,卻屢次被貶,這也反映了崇禎皇帝的行事方法。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