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让官员在见崇祯之前先见自己,被忠臣责问:有这个道理?

明朝是一个极富争议的王朝,尤其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他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励精图治、勤劳肯干的好皇帝。然而他作为亡国之君,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必然是有原因的。崇祯在位时听信太监和权臣,贬斥一些忠心的大臣,如袁继咸等人。显然,大多数人不太知道袁继咸,但一定听过南宋丞相文天祥。袁继咸的命运和文天祥极像,但本文并不对他的命运作整体描述,本文仅仅叙述他替言官鸣不平、指责太监干政的行为。

明朝太监让官员在见崇祯之前先见自己,被忠臣责问:有这个道理?

袁继咸

崇祯七年,明朝已经出现衰亡的前兆,朝廷官员的党争已经白热化。这一年的正月,给事中李世祺公开弹劾大学士温体仁、吴宗达,引起权臣的不满,权臣开始发动反击,指责言官妖言惑众,并怂恿崇祯皇帝拿言官开刀,重重责罚。这时,时任提学的袁继咸为言官鸣不平,便上疏崇祯皇帝:“养凤欲鸣,养鹰欲击,今鸣而箝其舌,击而绁其羽,朝廷之于言官。”饲养凤凰是想听其叫声,饲养雄鹰是想看其猎杀食物,如今凤凰一鸣叫就要割掉它的舌头,雄鹰刚想展示捕食能力却拔掉它的羽毛,现在朝廷正是如此对待言官们的。如果言官发言而被追究责任,那么权臣就没有人敢于批评。这样下去,权臣的势力越来越大,忠臣就会对整个王朝越来越失望。

明朝太监让官员在见崇祯之前先见自己,被忠臣责问:有这个道理?

温体仁剧照

袁继咸认为不能纵容权臣对言官的打压,并且批评崇祯皇帝对权臣的行为。他觉得崇祯太听信权臣对言官的污蔑,以为言官只会弹劾大臣,落于空谈,还常常越俎代庖,不干实事。

到二月份,总理太监张彝宪向崇祯皇帝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以后外地官员和京官入宫前必须先向太监递名册,并阐述理由,得到太监许可后才能觐见皇帝,并说这样才能显示皇帝的威严。袁继咸对此十分不满,便再次上奏道:“儒生们有廉耻之心,然后才影响百姓,才愿意建功立业。如今大臣还没有见到皇帝,便先要投递名册给太监。这样做,让士大夫还有廉耻之心吗?张彝宪这样的请求实在太荒唐。”

明朝太监让官员在见崇祯之前先见自己,被忠臣责问:有这个道理?

明朝太监剧照

随后总理太监张彝宪上奏崇祯皇帝为自己辩解,说让百官进宫前先递名册给太监是为了体现朝廷的威严,是传承王朝的礼仪。袁继咸再次引经据典,上疏反对道:“真的要体现朝堂尊严,最好是恢复原先的朝廷典礼。知府见藩台、臬台,行属臣之礼,这是典例。而地方官来到京城,先见内臣(太监),难道这也是典例?各地官员到京城后,将名册投递到吏部各官,这是典例,但是先谒见内臣(太监),难道这也是典例吗?如果本是典例,哪怕是坐受也安然处之,但是如果仅凭张彝宪的提议,那么哪怕是作个揖都觉得耻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立下祖训——太监不得干政,现在要让太监们干涉地方官和京官,这会打破祖训,贻害无穷。”

明朝太监让官员在见崇祯之前先见自己,被忠臣责问:有这个道理?

朱元璋

但是,崇祯皇帝却根本不听袁继咸的建议,最终此事以袁继咸被崇祯皇帝斥责而结束。袁继咸一心为王朝,却屡次被贬,这也反映了崇祯皇帝的行事方法。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