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线为什么不走距离更近的苏北而走安徽?

挥洒永不褪色i


京沪线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铁路线,目前的京沪线有普铁和高铁两条线,走向基本一致。北起北京,经过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安、枣庄、徐州、蚌埠、滁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到达上海。


可以看到,京沪线在安徽蚌埠拐了个大弯。为什么不修的更直一些,直接从苏北修到上海呢,这样距离不是更近么?

世间本无京沪线,先有南京长江大桥而后有京沪线。

南京长江大桥是跨越长江的第二座大型桥梁,也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从1956年立项到1968年建成通车,历时12载。想象一下这个漫长的周期,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基建速度,真是感叹祖国和人民的伟大。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连接了清朝末年修建的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因为民国首都在南京,沪宁铁路在1928到1949年间被也称为京沪铁路),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到上海的京沪线。

分开来看,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上海这两段铁路都没有太多的弯路。需要说明的是徐州到南京这段,没有走江苏境内,而是到安徽绕了个弯儿。这是为什么呢?

如上图,黑线是既有线路,黄线是完全位于江苏省的线路。从山东枣庄开始和现在京沪线分叉,途经宿迁、淮安、高邮、扬州过长江到镇江。历史上真的规划过这条线路,那就是津镇线,这条线路规划还早于现在京沪线呢。

1898年,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它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要清廷给予补偿,提出修建津镇铁路的要求。德国得知此消息后,趁火打劫,也提出修建津镇铁路的要求。然后两国密商达成私下协议,北段德国修,南段英国修,铁路建成后,由英德双方联合经营。清政府于1899年批准了这个计划,和英德签订了《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由于义和团运动爆发,津镇铁路计划搁置了。义和团运动之后,1905年山东等地又兴起“收回权利运动”,要求清政府废除《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经过多方利益博弈,直到1908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向英德借款修建这条铁路,在签定正式借款合同时,因沪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为便于将来两路联运,将津镇铁路改经由徐州和安徽省宿县、蚌埠、滁县,到达南京江北的浦口。

在改线决策中除了连接沪宁铁路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的考量。

第一:安徽北部军事地位更加重要。安徽北部人口稠密,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这片区域起家的。到了近代得海洋者得天下,江苏沿海似乎应该更重要,但是江苏东部海岸多滩涂,连云港以下没有天然港口。所以这里军事地位依然不如安徽。

第二:清末安徽北部发现不少煤矿,运输需求大。

第三:津镇铁路南线(枣庄到扬州)和京杭大运河重合。运河和铁路有半毛钱关系么?当然有,铁路除了客运,货运也同样重要,在早期货运比客运更加重要。运河同样能承担货运,和铁路还很相似,就是运量比较大,但相比公路灵活性差一些。水运发达,加之地势平坦,公路建设也相对容易,江苏省对铁路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直到本世纪初,江苏省拿的上桌面的的铁路线一共就两条:徐州到连云港和南京到上海,而此时地处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几乎每个县都通铁路了。近几年,客运需求量增长,江苏铁路才逐渐多起来。

综合以上原因和历史,造成了我们今天看京沪线在安徽拐了弯。


坊间有个传闻,津浦铁路走安徽,是因为晚清重臣李鸿章老家是那里的。津镇铁路(途经苏北)规划时候李鸿章还活着,到了1908年改线津浦铁路(途经安徽),李鸿章已经去世六年多了。


知识与见闻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地理原因。其实现在的京沪线在民国时代是由三段构成的。这三条线路分别是北京到天津的平津线,当时北京被称为北平,天津到南京浦口也就是长江北岸的津浦线,南京到上海的京沪线。南京长江大桥修通以后,这条京沪线才完整贯通。在这以前,旅客需要下车坐轮渡。

观察其中最长的一段,也就是津浦线的走向,就不难发现,从安徽过境进入徐州是相对比较经济的一种走向。如果直接北上,就要跨越洪泽湖,要么建设一所特大的长桥,要么就要继续绕行。这条铁路是从清代晚期开始修建,清政府当时修建铁路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尽可能的节省经费。这是因为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财政拮据,修建铁路所需费用巨大,需要向国外借款,利息又很重。因此能省则省。从费用层面上来看,确实也不适宜绕行苏北其他地区。

第2个原因和李鸿章有关。这条铁路的建设,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进行的。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像铁路建设这样的事物是洋务派当时建设的重点。李鸿章参与了中国晚清时期多条重要铁路的建设,比如京沪线,京汉线。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在修建铁路的时候,经过安徽实际上也有助于安徽后续的经济发展。李鸿章决定京沪线通过安徽,既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其实也有扶持家乡发展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应该说京沪线的走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


zyb38537240


很高兴可以和大家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咱先说说京沪线形成的历史缘由, 京沪线是两个重要线路组成,一条线路是津浦线从天津到南京浦口,还有一条线路叫沪宁线,是从南京到上海。后来修了一座大桥,叫南京长江大桥,把津浦线和沪宁线连在一起。

京沪线途径城市从南向北 上海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京 滁州 蚌埠 宿州 徐州 泰安 济南 德州 沧州 天津 廊坊 北京,经过从南向北四省17个城市。

下面咱再说说为啥京沪线不走距离更近的苏北和走安徽,

首先呢,咱要把时间推回到蛮清和民国时期,话说当时蛮清末年 夜郎自大,自欺欺人,被西方列强揍了个鼻青脸肿,一脸懵逼,割地赔款,为了挽救当时残局,开始改革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列强开始提出仿造铁路,而满清以把清江浦(今淮安)至京城线路成为首选,与淮安以南的运河水路相连,从而改变淮安以北的陆路通行,当时把这个铁路的活包给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本想干一番大事儿收到了,顽固派的阻挠计划流产。

转眼儿到了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背着中国,在伦敦举行会议,擅自决定承办津镇铁路(天津至镇江)。清政府惹不起大鼻子,于1899年,清政府和英德集团签订了<>,并规定自天津至山东峄县段由德国承筑,峄县至镇江对岸的瓜镇段由英国承筑。津镇线的南段进入江苏的线路为: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

但历史奇怪又复杂,津镇线的筹备正好碰到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之一,就是强烈反对西方列强对国家内地路矿资源的掠夺,国内掀起了反洋热潮,对洋人大开杀戒,洋人无奈,津镇线"流产了"。到了1905年前后,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收回路权运动,英德方面在津镇线问题上态度十分强硬,于是清政府左右为难之中,1908年1月,与英德银行代表签订<>,弃,"津镇线"改修"津浦线"。南段取到安徽,至南京浦口。这样一来扬州以及苏中,苏北的命运逐渐衰落。

扬州文史研究前辈汤杰先生说,当时扬州盐商巨富害怕津镇线的修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住宅,坟地,园田的利益,四处奔走,发挥影响力,阻止津镇线。第二是当地士绅也坚决反对建津镇线,因为津镇线建成,扬州必然非常繁荣,将取代镇江的作用。因为这也导致了扬州以北,京杭大运河的延线城市,通州,临清,济宁,淮阴 ,淮安等都走向了衰败。

北京至天津铁路,津浦线加沪宁线构成了现在的京沪线铁路,这条线自北向南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铁路的建成和发展拉动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拉近我们生活的距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曹操老乡


安徽蚌埠,是中国铁路系统最离不开的站,历经百年,战略地位及其重要,铁路系统内已经习惯了很多年,调度,协调,后勤补寄和保障,已经非常成熟,走安徽就是要在蚌埠建高铁,和原蚌埠站能相辅相成,互补管理。现在的合肥铁路是原蚌埠铁路局整体搬迁走的,合肥站就是蚌埠站的亲孙子。


畅宝乐贝


那肯定是为了拉安徽一把。不过这个省基本上是属于捧不上手的刘阿斗。首先省会城市合肥没弄好。应当在徽州地区弄省会城市,与南京成为姐妹城,有双城效应,能够有辐射或者带动别的落后地区的作用。现在自顾不暇,想帮本省内别的地区,不太可能。说你是为了你好,否则我也真可以当做没看见。


一般般的过客


一、徐州东南方向宿迁再南下就是洪泽湖,河网湖密布,施工难度大,投入成本多,宿迁直线南京这条线经济效益不大,人口不多。二、徐州南下平原宿州东(中国最大县级区),再南下蚌埠(京沪与京福唯一交汇点)安徽重要铁路枢纽。继续南下滁州南京都市经济圈范围内。三、安徽地处长三角腹地南下北上,东西贯通被誉为欧洲的“德国”十字路口。国家高铁路网八纵四横占三纵(京沪,京福,京九),四横占两横(沪汉蓉,徐兰)。


星星点灯1890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正确的答案,应该出自原点思考。所谓原点思考,就是原本的功能是干什么的?

运输线,就是运人运物质的,这是它的原点。京沪线走安徽,跟苏皖两省没有丝毫关系,跟京杭大运河有直接关系。清未的国人,一点不比当代国人笨。按当时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如果把京沪线设计在苏北,从徐州到扬州,几乎和大运河重复,就会造成苏北运力过剩。走安徽,虽绕点,但运力的效率更科学。

南京长江大桥大建成前,只有津浦线,没有京沪线之说。我小时候,去江南,坐火车都在南京浦口摆渡过江,火车开到船上,船再开到南岸。

京沪线走安徽,是沿用了旧中国的铁路运输线,是时代发展局限的结果。答案就这么简单,其它的胡思乱想,想得越多,跑题越远。


0老三两0


答:以前都已经成为历史,再讨论也改变不了现实。以后怎么修?大家可畅说欲言,各抒己见,为了更好的发展献计献策。因为现在技术、地形、资金等都不成问题,只是为了带动沿线居民生活改善和发展而修建,人民铁路人民建,建好铁路为人民。仅此而已,行在路上。





行在路上8


反对楼上许多人的回答,有的人说扬州土豪的自私,有的人说为了突出南京是徽京。这都属于个人的猜测,不符合事实情况。主要原因是:

第一、与大运河互补,不浪费运力。苏北段有大运河,一直有一定的运输能力,即便到今天仍然可以解决部分货运。而安徽一段的运输能力更难有保障,因此需要有运输交通命脉。

第二、苏北河网密布,施工难度大。徐州以南,淮安、扬州附近,河网密布,还有洪泽湖区,铁路修建难度大,即便到今天这一路段的铁路建设仍然比较落后,就是因为需要大量的修桥筑路,工程量大得多。

第三、在清代,安徽和江苏没有这么大的差别。现代说起来,安徽和江苏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在清代,同属于两江总督管辖,在明清广义的南直隶、江南省范畴,安徽和江苏是一个辖区。从安徽走也好,从江苏走也好,都是两江总督的辖区,而且还有利于地区平衡,更好的带动均衡发展。

第四、南京是京沪线的重要节点,不会绕开。既然是从北京到上海,又必定要走南京,那么就可以看徐州到南京,走安徽比走苏北还要近一些。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必然走南京,所以才要走安徽。不走南京,走扬州?你觉得可能吗?


书中有路


看了很对回复,大家说的各种理由,据我了解,现在的京沪线最早是津浦线,天津到南京江北,浦口,当时是由德国人勘察修建,当时确实走江苏的,大家都知道江苏有京杭大运河,很多江苏有钱人都是做船运生意的,在当时富甲一方,听说要从他们的地盘上修铁路,那谁能同意,铁路修好就抢走他们一大半财路,所以当时所有的船运老板联合起来抵制铁路的修建,明的暗的都有,据说德国勘察人去了都被打跑了,最后改线走的安徽,京沪线这么多年在安徽已经根深蒂固,人员配置,都很完善,如果改道软件设施投资巨大,而且还浪费很多资源,所以京沪高铁和老京沪线走的路线基本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