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清 明

又到一年清明時。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冬至後的第108天。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節期很長,正日子前10天后8天或後10天均屬清明節。

當然,我們不會放20天的清明假。

從古至今,東南西北中,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樣。這天,山河故里既灑滿祭掃墳墓、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迴盪著踏青遊玩、爭放紙鳶的歡笑聲。

老師們,今年清明節,你們要如何度過?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掃 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了,到唐朝開始盛行。

如今,清明節的祭掃已經成為一種有規律的看望,成為人們和已經逝去的親人在情感上的一種連接方式。在清風徐徐、細雨絲絲中,人們回到曾與自己最親密、最習慣的親人身邊,找回最習慣的狀態,將自己的過去和現在聯結在一起,消解孤單、找回自我。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踏 青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被喚作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於是,每個人穿得花枝招展,襯著草長鶯飛,穿過熙熙攘攘的鬧市,拂一池春水,在碧波中盪漾,感受雲淡鶯啼的濃濃春意,讓浪漫滿懷。

植 樹

栽樹不過清明節,栽松不讓春曉得。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如今,以在墓前獻上一束鮮花,敬上一杯薄酒,種上一棵綠樹等方式文明祭奠,寄託哀思也成為一種潮流。

插 柳

一年好處君知麼,寒食千門插柳枝。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枝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變成帽子戴在頭上,或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極致,家家戶戶門上插柳條,時稱“明眼”。所謂“明眼”並不是企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驅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護家門。

蹴 鞠

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千秋習俗同。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成了軍中練身習武之用,並列于軍書。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蕩 秋 千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盪鞦韆是一種運動,源於中國春秋時代,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於大江南北。歷代皇帝大都喜歡鞦韆,因為鞦韆含“千秋”之意,意味著江山可千秋永固。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至今仍深受人們尤其是小孩子歡迎。民俗相傳,盪鞦韆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

放 風 箏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不管白天晚上,都可以放風箏。若在夜裡放風箏,人們就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極了閃爍的明星,因此得名“神燈”。

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會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卸載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上空時剪斷牽線,任憑清風將它們送往天涯海角,以盼求除病消災,帶來好運。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你知道麼?清明還能這麼過

鬥雞、射柳

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至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與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射柳則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