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除了節令還是節日

清明 除了節令還是節日

作者像 江南(雲陽士子)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是於2008年正式將此傳統民俗,確立為法定節日。作為節日,清明與其它純粹的節氣,就有了不同。節氣是指物候變化、時令順序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民情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祭祖,大約始於周代,已有近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重要的喪葬、祭祖和掃墓習俗活動之一。因此每逢清明,在我國無論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會在這一天上山掃墓,其目的都是為了在祭奠墓地裡的亡靈時,證明自己真實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時至今日,在這個對祖先“思時之敬”的特殊節氣節日裡,上墳掃墓,剷除雜草,供奉祭品,墳前上香,燃紙錢燒錫箔,獻上鮮花,兩杯茶酒,寄託對先人的懷念,仍是清明期間祭祀逝去的親人、祖先和烈士禱祝陰庇的內容。因此這也一直與孝道綁定在一起。包括居住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若是不參加祭祖,都會被說成是一個忘記祖先,一個不孝順的子孫。

我國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清明祭掃活動的具體日期,各地都會有時間上的差異。但只要遵守並按照當地相關習俗和日期時間去做,就不會出現大問題。比如有的地方清明掃墓時間為“前三後四”,指清明活動期為七天;有的地方則為“前七後八”用時十五天,也有些地方活動長達一個月,但不管何時上墳掃墓,都必須選擇在農曆逢“單”的日子進行。總之只要在清明期間掃墓,無論清明節當日,還是清明前後時間段,均可以根據自己的方便進行祭祀活動,時間早晚都無所謂。另外,在我國多地坊間還有一種習俗,即丈夫去世落葬後的3年內,妻子都不能去掃墓。當然這是個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麼最好遵循或迴避,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昆明很久以前確實有過這一習俗,但現在早已經不流行了。

因為農曆曆法的原因,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而寒食在民間是禁火掃墓的日子,因此寒食節也成為清明節的別稱和習俗。過去清明之日不準動煙火,所以掃墓之前民間一般都提倡禁食,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正如古代人是不興選擇在清明這個時期結婚一樣,都講究對先人的尊重,對亡人敬畏。結婚畢竟是人生的一樁大喜之事,無論選擇婚期有多少戒律,都應該避開清明這個特殊時期。就算是少數民族的巫師智者,在擇吉選婚期時,也不會挑定這麼個日子舉行婚典的。不過陰婚宴請除外。

如果祭掃者決定了上山掃墓的時間,建議在上山當天早上洗漱時,最好要先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額頭天庭上有沒有烏黑氣色,如果有則表示時運較低,應儘量避開掃墓時間為宜。若遇特殊情況一定得去,就必須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符咒等法器以作化解。這裡還要提醒一些愛將頭髮遮蓋住額頭的祭掃者,過去古人把清明節也稱“鬼節”。如果要去參加祭祀拜山掃墓活動,包括在清明此期間走夜路時,不要忘了把自己的額頭亮出來,因為人的額頭是神燈所在地。假若被頭髮蓋住,那絕不是樁好事。而且體弱者不但要亮出額頭,必要時還需要隨身攜帶上護身吉祥物。這不是迷信,這是老祖宗一直以來,將自己不計其數的親身經歷,無私地留給後人的寶貴經驗。

上山祭掃墓地,特別在穿著上要著深色衣服,並衣著整齊,千萬不可以隨便。因為去掃墓是一樁很神聖的事情,不但要著裝莊重、就連我們的念頭和言行都應該是神情莊嚴肅穆。通常來說,家有亡者,最忌諱的就是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即使穿紅內衣也要相當的謹慎,應多穿素色服飾為宜。最好是連紅色的配飾也不要佩戴。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有孕的婦女,最好要避開清明拜山祭掃的活動。不僅如此,就是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的人,都不主張去墓地。因為此刻正是身心處於虛弱的當口,極易招致陰界生靈上身而造成回家之後的麻煩。另外,在清明期間,最好莫帶6歲以下的兒童去墓園墳場,也不宜參加此類掃墓活動。

至於說到掃墓出發的具體時間,也並不是非要越早越好,這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按傳統而言,路途遠的,應該在清晨的卯時,即早晨5-7點為最佳出發時。現在交通工具便捷,通常不必要那麼早。但無論如何都應該在下午三點前完成祭掃活動,因為下午三點以後陽氣開始消退,陰氣逐漸增長,很容易招惹陰靈纏身騷擾。所以只要是在清明期間,今天不興,沒有關係,改天拜山也無妨。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陪同朋友去掃墓。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為了某種利益陪同客戶去掃墓。從風水神學的角度來考慮,除風水地師外,外人最好不要參與陪同他人掃墓。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具有的氣運不同,作為外人身份去參與他人的掃墓是比較忌諱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可能會造成氣場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黴運。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一定得佩戴避邪吉祥物護身,否則會犯禁忌。

到達了墓區之後,在路過他人的墳墓時,一定要給予亡者尊重,謹慎腳下,切勿隨便踩踏他人的墓地,或墓地裡的花草,或對他人的墳墓品頭論足,更不要拉拉扯扯,嘻笑怒罵,高聲喧譁、汙言穢語,亂跑亂碰,甚至跨過別人的墳墓和祭品,不顧及別的掃墓者的心情。這樣做不單對自己先人不尊敬,更是對附近的靈體無敬畏心構成滋擾,這對陰靈是極不禮貌的行為。要說禁忌,墳丘墓地的忌諱要比廟宇、道觀、教堂等宗教場所還要多。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掃墓回來後不久,竟會得找不到原因的怪病。其實這些不治之症,就是因為一個不小心遇到了不好的邪氣。主要問題還是因為眼下中華文化的淪落,使得一部分人不曉得敬畏陰靈的安居之所。

按照清明節習俗,掃墓時要認真清理墳墓上長出土來的植物,尤其不能讓植物長成樹木,否則將會對生者造成嚴重損害。在為墳墓培上新土,將墓園打掃乾淨後,還應該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頭上,再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如果發現墓碑破損,要立即修補修整。除了將帶來的香燭冥鏹、鮮花果品、紙錢、酒等物,以及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祭祀禮品擺放在墓前外,還要燃點香燭,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萬萬不可忽視得罪。

供拜山神後,開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通常上墳用白色菊花最適合,因為古代白菊花被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這裡要特別提示: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墳前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靈魂相感互動。按照風水說法,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因此人們將攜帶來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叩頭行禮,也有討好山神靈氣的意思。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

對於信奉佛教的掃墓者來說,最好是掃墓時,能將甘露丸泡化的甘露水,灑在親人的墳墓或墓碑上,同時持誦《心經》或《大悲咒》或《地藏經》,迴向功德給自己祭奠的亡屬,祈願它們離苦得樂,早日投生善道或西方極樂,跟隨阿彌陀佛修行,發菩提心,擇取佛果。拜祭完畢後,可奠酒茶,即將酒茶水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禮畢後的祭品,因是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以就地食取祭品聚餐,也可將祭品帶回家食用。要提醒大家的是請注意防火安全。待所燒冥錢、香燭燃盡後才可離開。

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因此在給親人掃墓時要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的集體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在照相時,將別的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如因不懂規矩,誤在先人墓地前合影照相,而且還將其他墳墓也拍進了鏡頭,造成了不吉的後果。化解的方法,除了立即刪除或銷燬掉照片外,最好回家後,還要在自家門口燒六柱清香,將不好之氣攆請出去。

在祭掃活動中,如果有“燒包袱”儀式,最好用自帶火柴引燃,不要去借火。所謂包袱,也稱“陰包裹”。是逝者的孝子賢孫,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陰包的“包袱皮”,其實是用白紙糊成的紙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紙袋封面上週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府君諱xx老大人”字樣,既為郵票封印又是牌位。這種用木刻版的紙袋,一般的花紙店都有賣。另一種則是素包袱皮紙袋,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條深藍色的紙封籤,寫上亡人名諱做主牌用既可。燒陰包寄包袱,最好是到墓地陵園指定的區域法壇去焚化,以免引起山火毀了自家和別人的金井陰宮,這是凶兆,會惹出殺身禍端。

掃墓結束下山時,記得用米、茶、鹽混雜在一起的“避鬼化彈”灑打拜山祭掃人的腳後跟和車軲轆。被灑打的人要有回應,汽車要鳴笛示意。掃墓回程,最好不走來時路,選擇另外道路行走。當然能一路持誦《心經》或《大悲咒》最好不過。風水神學和位理學認為,在進家門之前跨火盆最能祛除陰氣。因此可以在家門口點些柴火熏熏身上,進行過火盆儀式,很有必要。 如果不想立即回家,也可以到人多的地方走一圈。如超市商場等,這種湊熱鬧的方式,也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時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回家後,如感身心疲勞,應先洗個澡,將上山掃墓時穿的衣服換下,洗乾淨後在太陽光下晾曬為宜。之後一定要清掃鞋子,是因為“鞋”與“邪”諧音。擺放清乾淨的鞋子,要鞋尖朝屋裡。提醒:由於可以說得過去原因,有人沒能在清明節去祭祖、掃墓,所以清明節當天儘量少些娛樂活動,更不能吵架、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語,否則日後恐生麻煩。

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已經不僅只是紀念自己的祖先,這種習俗早已昇華。比如,凡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如今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很好的形式。

——江南(雲陽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