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羈旅之愁 ——《清明》杜牧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之羈旅之愁  ——《清明》杜牧


雨紛紛的清明節,是祭祖的節日,也是個踏青的日子,路上的行人魂魄欲斷。何處有酒家呢?牧童指指遠處的杏花村。

這首小詩,寫雨、行人、牧童、杏花村,語言通俗,景物常見,深受人們喜愛,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事件。問題是為什麼要找酒家呢?

《清明》之羈旅之愁  ——《清明》杜牧

先看環境。春雨紛紛的清明節,路上行人慾斷魂。“路上行人”是誰?又為什麼“欲斷魂”?回答這個問題,要明白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那麼,“路上行人”是祭祖呢還是行色匆匆的路人?“路上行人”可能是祭祖的人,也可能是踏青的人。從“欲斷魂”可看做是祭祖的人,那些祭祖的人,一家老小帶著祭品祭掃先人,他們心情悲傷。此情此景,誰也會欲斷魂,自然也包括羈旅在外的人。不能祭掃先人,緬懷先人,自然欲斷魂。如果是一家老小踏青嬉戲,那這些人不會欲斷魂。由此,可以認為,“路上行人”是羈旅在外的人。他看到在這個傳統節日裡,和家人在一起是多麼幸福,因此想到了家,想到了家人,思念家鄉,思念家人,漂泊在外的孤獨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清明》之羈旅之愁  ——《清明》杜牧

羈旅在外的人滿腹愁緒無處可訴,只有借酒解,哪有呢?只好問行人。高興地踏青的幸福人不便問,祭祖欲斷魂的人不便問,只有問路邊放牧的孩童。也許牧童也不是實指,就是一個單一的行人。當然牧童更合適,無憂無慮,心無雜念的小孩子更便於搭話。牧童順手一指,杏花村就有。杏花村,應該不是村名,是虛指,就是一個有杏花的小村子。有村必有樹,有樹就有可能有杏花,杏花村聽起來更有意境罷了。有村就有酒,有酒解千愁。

《清明》之羈旅之愁  ——《清明》杜牧

這裡的行人為什麼會流落在外,詩中沒說。古代的交通不便捷,隨著可能流落在外。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不管什麼原因,流浪在外的人總是愁緒滿滿。

這裡的行人該是羈旅在外的人,寫的就是借酒解心中的千千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