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清 明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的第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正日子前10天后8天或后10天均属清明节。

当然,我们不会放20天的清明假。

从古至今,东南西北中,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这天,山河故里既洒满祭扫坟墓、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回荡着踏青游玩、争放纸鸢的欢笑声。

老师们,今年清明节,你们要如何度过?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扫 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了,到唐朝开始盛行。

如今,清明节的祭扫已经成为一种有规律的看望,成为人们和已经逝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一种连接方式。在清风徐徐、细雨丝丝中,人们回到曾与自己最亲密、最习惯的亲人身边,找回最习惯的状态,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消解孤单、找回自我。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踏 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被唤作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于是,每个人穿得花枝招展,衬着草长莺飞,穿过熙熙攘攘的闹市,拂一池春水,在碧波中荡漾,感受云淡莺啼的浓浓春意,让浪漫满怀。

植 树

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以在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敬上一杯薄酒,种上一棵绿树等方式文明祭奠,寄托哀思也成为一种潮流。

插 柳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枝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变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极致,家家户户门上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企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

蹴 鞠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千秋习俗同。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成了军中练身习武之用,并列于军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荡 秋 千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荡秋千是一种运动,源于中国春秋时代,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历代皇帝大都喜欢秋千,因为秋千含“千秋”之意,意味着江山可千秋永固。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至今仍深受人们尤其是小孩子欢迎。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放 风 筝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不管白天晚上,都可以放风筝。若在夜里放风筝,人们就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极了闪烁的明星,因此得名“神灯”。

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会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卸载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上空时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将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以盼求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你知道么?清明还能这么过

斗鸡、射柳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至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与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则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