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的三首詩,來探討他的意志和雄心壯志

從曹操的三首詩,來探討他的意志和雄心壯志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生於公元155年(漢桓帝永壽元年),卒於公元220年(漢獻帝建安二五),享年65歲。他20歲舉孝廉,被徵拜議郎,參加鎮壓黃巾起義,遷為濟南相。後來起兵討伐董卓,迎立漢獻帝劉協,遷都許昌。先後擊滅袁術、袁紹、馬騰、韓遂、呂布等各地軍閥,成為統一黃河流域的實際統治者。他在主政期間,先後採取抑制豪強、推行屯田制、督促開墾荒田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北方的經濟發展。他大力延攬人才,採取了開明的政治措施,最後統一了北方,位至丞相大將軍,晉封為魏王。他的長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他的詩,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很深,很富有創造性。反映了當時社會動亂狀態,詠懷了個人政治抱負,抒發了個人的政治理想。在風格上,氣魄雄渾,情感深沉,情調蒼勁悲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是著名的《短歌行》詩 。從“對酒當歌”到“唯有杜康”這四聯,都是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而這種苦悶他希望能借酒澆愁來排遣。人生是短暫的,好比草上的滴露,太陽出來,露珠就會立刻消逝。而自己卻已經過去了好多的年華。在那些已逝的時光中,自己又有著多少的闕恨和愧憾。這在捧樽欲飲之際,更是往事如泉,噴薄泛起,難於忘懷。從“青青子衿”句起,開始轉向了對賢達之士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本來自《詩經·鄭風》之《子衿》裡的句子,在這裡,曹操的意思是說“那些穿著黑衣領的學子們啊,你們是我心中嚮往的人才呀。我渴望著得到你們”,“我渴望得到人才”!就是因為這件事,我到現在也我的心情一直很不安寧。“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就是,為了這件事,我現依舊耿耿於懷,在思索、很不開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也是《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句子。意思是說: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蒿草。如果我有許多好的人才來投奔我,我會象食野之苹的鹿一樣,發出呦呦的叫聲,也會鼓瑟吹笙地歡迎他們的。下邊的”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是說人才都是如同“明月一樣”難得,我一定努力招攬人才,什麼時候都不會停止的。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是說,能從遙遠的地方、不辭山高路遠,能屈駕前來,我要好好問候他。“阡”和“陌”都是田間小路,南北叫“阡”東西叫“陌”意思就是從遠處歷盡辛苦而來。“契闊”是指久別重逢,“舊恩”是指昔日的情誼。這兩句表達了:希望昔日的舊友遠道來歸。“月明星疏,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這四句,是啟發、誘導名士們,要他們不要猶豫,不要觀望,不要像烏鵲似的繞著樹飛來飛去,最後也沒有選擇棲住的樹枝。最後四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他以周公自比,意思是說:我不怕你才能高,也不怕有才能的人多,更不怕接待頻忙。我會像“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那樣,寧願”一飯三吐哺(吃一頓飯三次把吃到嘴裡的東西再吐出來),“一沐三握髮”(洗一次頭沒洗完,三次握著溼頭髮接待客人)地殷勤對待天下的賢達之士。

通篇表達的是:自己感到時光易逝,然而功業未就,渴望著招納賢才、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全詩感情充沛,含有蒼涼的情調,帶著深深的誠懇感情。這是曹操的代表性作品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聳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詩的第一章。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在今遼東、朝鮮北部一帶)、率軍經過河北昌黎縣碣石山時所作。這是一首登山望海詩,其氣勢之恢宏,氣魄之浩大,很能表現出他的胸懷之廣闊。後人為了簡潔方便,也稱之為《觀滄海》。

在這首詩裡,曹操開宗明義,直抒胸臆,明言“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把地點、目的明確交代。然後,就著眼水與山島。水是什麼水呢,當然是浩渺無際的大海之水。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水是什麼樣子哪?海水的深邃、黝藍的顏色,搖盪著,如《西洲曲》中所說的“海水搖空綠”意義相似。這裡的“澹澹”,不僅僅是顏色、形象的指喻,兼有著搖盪、氣勢壯觀和浩淼的蘊意。海的周遭,有突兀的山峰,還有海島凸顯。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寥闊的海上,不僅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雄奇、空闊,還使海突兀出神妙和魅力。在山島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高低、大小、良莠不齊的樹木,一叢叢葳蕤豐茂的雜草,既有荒曠、寥落的感受,又有蕭瑟、悽清的風格。因為是秋季,蕭瑟的秋風,湧起的洪波,加上叢生的樹木和豐茂的雜草,所構成的景觀,當然會激起出徵將士的征戰意識和戰伐的氣勢。曹操這次征伐烏桓,斬公孫淵於襄平,其境歸附於漢境,可見曹孟德已蓄勢於胸。接著,曹操又以想象的誇張,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來突出海的浩大。日月星漢都在海中行走,可見海的氣勢、含宏是何等的恢宏。結尾兩句應該說:既有在音樂合成時節律構造需要,又有表達胸懷與志望嘆喟。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為了方便,也常常稱之謂《龜雖壽》。

曹操剛擊敗袁紹父子,又平定北方烏桓,可謂躊躇滿志。這種樂觀自信,充滿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使他在《龜雖壽》詩中,表達了明顯的自信。這首詩更可貴的價值在於它開闢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關於神龜,《 莊子· 秋水》:“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龜在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神奇而長壽的傳說。說牠可以有壽萬年,所以有“萬年龜”的俗語。本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時曹操五十三歲。詩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於一爐,表現了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積極人生態度。

本詩主要分三個部分,即神龜也會有死亡的時刻;有雄心壯志的正直的人,到老年雄心壯志也不會消失;保護身體,頤養天年,可以延年益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就是說神龜雖能長壽,但終有死亡的時刻。在牠神勇的時侯,可以像蛇一樣凌空飛起,乘著水霧神奇地飛躍,最後還是會死亡、繼而化作塵土或灰燼的,這是他對生命和自然界規律的明確認識。這也可以看出這位英雄對生死的從容看待、從容態度。接著,筆鋒一轉,轉到英雄人物到了老年,豪情壯志仍然不會消逝。用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來打比方,用 “老戰馬老病在槽頭上,尚在想著馳騁千里”來隱喻“英雄老年,雄心壯志仍然沒有消失”。接著,他把保護健康,延長壽命的問題作了明確的回答。指出:盈(長)縮(短)不完全(不獨)是天註定的,只要注意養怡,也可以延長壽命的。這裡體現了他的正確的生死觀、健康觀、生活態度觀。

綜上所訴,可以得出曹操不愧為英雄豪傑,不愧為是一個很出色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不愧為是個歷史上的偉大政治人物之一。西晉的歷史學家(晉)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曹操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也說:“設想國家未有孤,當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可見他自己也是明白的。在曹操的記載中,他剿滅了幾十個軍閥。他珍惜人才,對關羽“上馬金,下馬銀,封侯拜將”苦苦挽留。這記載雖然流傳了下來,但是是為了襯托關羽的義氣,但卻不是為了頌揚曹操。

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揚劉貶曹”呢,為什麼在所有的戲曲中,

曹操都是三花臉的一臉奸臣相哪?

首先三國故事從宋代開始出現,經過說書人和戲曲藝人的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後加工而成的。民間從宋元時代表現出的“尊劉貶曹”的傾向,在故事戲曲就被大量地搬上舞臺,羅貫中在充分理解到民間意願、結合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在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的評註的基礎上,完成了《三國演義》的創作,後人也就繼承了“擁劉反曹”的舊傳統。

到了宋朝,北宋的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從修史的嚴肅性出發,延續了陳壽《三國志》

尊魏為正統的行為。可是到了南宋偏安江南之際,朱熹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在作《通鑑綱目》裡,為了為偏安江南的漢族王朝爭正統地位,又一反司馬光的看法,復歸“尊劉貶曹”的立場,仍尊蜀漢為正統。

後世的朝代,由於明(也出現了“南明”),清雖然不是漢人的政權,但滿族的迅速漢化,使得這種結果,就被這樣被延續固定下來了“尊劉貶曹”也就這麼確定了。

但這些,並不能改變我們對曹操的歷史地位和貢獻的肯定,也不會以此改變我們對曹操的歷史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