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收縮(第一章)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就是在外媒非常擔憂的G0時代,是的,G2沒有達成,美國現在並不願意繼續承擔責任,整個世界處於一個群龍無首的局面,我們站在歷史的邊緣,見證歷史的重新轉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一個帝國的崩塌,一個帝國的崛起,一個帝國的收縮,一個帝國的擴張,人類歷史就是這麼永恆的反覆,因此回顧一下曾經的大英帝國的收縮是非常有必要的。

帝國的收縮(第一章)

帝國的悖論

世界第一次博覽會是英國人主持者,作為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大英帝國一方面想要向世界昭示帝國的強大,一方面也想為帝國的工業品找點銷路,雖然英國確實強大,然而當年英國舉辦博覽會的時候,美國派出了5048位美國企業家參加博覽會,佔了參展商的三分之一,其產品也廣受好評,這對英國來說真的不是一個好消息,阿爾伯特親王已經注意到不僅僅是美國,包括德國,法國的產品也都不差,他在此時開始呼籲英國一定要給新技術更多的注意力,避免與他國競爭中失敗。

帝國的收縮(第一章)

如果說1851年的世博會顯示出了英國的一些危機,到了1860年,帝國的衰退已經肉眼可見了,儘管此時英國出口貿易依然在增長,但是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英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美國和德國的鋼產量分別在1890年和1896年超越英國,而到了1896年以後,帝國經濟的問題就如同雪崩一樣不可避免。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帝國的問題,下面的數字可能讓你更加驚訝,從1883年到1913年,英國出口到歐美地區的比例僅僅增長了四分之一,而德國增加了一倍,從1895年到1907年,英國工業產品出口額上升了44%,而德國上升了125%,美國上升了500%。

帝國自1890年到1912年,出口額的增幅小於進口增幅,實際上英國一直處於入超狀態。

在新興行業,例如說化學工業上,帝國本來領先的地位也漸漸被搶走,到1913年,英國化學工業產值佔世界總產值的11%,而美國佔了34%,德國佔了24%。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大英帝國經濟日益走下坡路的同時,其殖民地卻大大的擴張了:

在亞洲,1852年侵略緬甸,1858年將印度改為直轄領地,1876年佔領俾路支,1879年吞併阿富汗,1886年佔領曼德勒,徹底吞併緬甸,1887年宣佈錫金受其保護,童年宣佈馬爾代夫群島受其保護,同期在中國的一系列殖民擴張還不計。

在非洲,1868年到1885年,先後把巴蘇陀蘭和貝專納納入保護領地。1887年佔領祖魯蘭,1889年殖民津巴布韋以及贊比亞,1882年殖民埃及,1899年南非淪為英國殖民地。

在大洋洲,1874年佔領斐濟,1884年宣佈巴布亞為保護地,自1893到1904年先後佔領所羅門,湯加,基爾伯特等等一系列群島,1878年從土耳其奪取塞浦路斯島。

在一戰前夕,英國殖民地已經拓寬到3380萬平方公里,是公認的日不落帝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說法,掠奪殖民地給帝國帶來了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但是同時間的帝國卻顯現出經濟日益頹廢的傾向。

經濟的下滑和帝國的擴張出現一個相反的走勢,是不是覺得很奇怪?

帝國的收縮(第一章)

為什麼帝國的經濟會衰落?

以鋼鐵為例,早在19世紀70年代末,英國人就發明了新式的托馬斯-吉爾克里斯特鍊鋼發,這種技術在19世紀80年代在歐洲大陸被採用,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才用這個技術代替傳統的鍊鋼技術,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紡紗領域,在諸多國家紛紛採用環錠紡紗技術的同時,英國還在使用老套的走錠紡紗,英國人發明了自動紡紗機,然而第一個用的卻是美國人,也難怪帝國的產品沒有競爭力了。

英國人為什麼不願意去投資新技術改進?

自1865年以後,由於殖民地的拓展,英國資本逐漸向外流出,從1865年到1914年,帝國累計向外投資40億7千9百萬英鎊,而投資的三分之一多湧向了北美。

可能很多人對於這個數字沒有什麼感覺,不清楚這筆錢到底相當於多少,我們計算一下,根據《辛丑條約》的規定,海關銀一兩,即德國三馬克零五五;即奧國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國圓零七四二;即法國三佛郎克七五;即英國三先令;即日本一圓四零七;即荷蘭國一弗樂林七九六;即俄國一魯布四一二,俄國魯布按金平算,即十七多里亞四二四。

很顯然,一兩銀子3先令,1英鎊等於20先令,也就是說1英鎊大概是6.66兩銀子。

40億7千9百萬英鎊,相當於多少白銀?2716614萬兩白銀,也就是說271億兩多的白銀。

馬關條約,中國對日本賠款了多少?2億兩。271億兩白銀,相當於135.5個馬關條約的賠款,把大清所有的不平等條約加起來,大概7.3億兩白銀,271億兩白銀相當於整個大清不平等條約的37倍。

大清從1840年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開始賠款,到1901年辛丑條約,大概60年的時間,而從1865年到1914年,不過才49年時間。

即便是大英帝國再有錢,面對這等規模的抽血,誰都受不了,哪來的錢去投資?

帝國的收縮(第一章)

所以為什麼要對外投資呢?

根據戴維斯和哈登貝克對於482家公司研究的樣本發現,在對英國國內的回報率是5.8%,在海外投資的回報率也是5.8%,而在帝國殖民地的回報率高達9.7%,那麼結論就很簡單了:為了追求更高的回報率。

然而對外投資這方面的回報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1885年之前,殖民地的投資確實很高,然而在1885年以後到1912年,殖民地的投資回報率猛降到3.3%,外加上維持殖民地所需要的巨大開銷,實際上維持殖民地是得不償失的。

而帝國的擴張又帶來了人口的遷移,新拓展的殖民地自然需要更多的人口去佔領,尤其是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之類的白人自治領,從1861到1900年,有750萬人離開英國本土,人口的減少帶來的直接的副作用,大英帝國最最核心的部分----英國本土反而越來越不受重視。

殖民地據像毒品一樣,每次擴張都寄希望帶來更高的收益,更高收益帶來更多的成本,更多的成本又刺激大英帝國繼續擴張,寄希望新的殖民地能彌補維持舊殖民地的虧空,依次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