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通史》:系統反映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國通史著作

自2000多年前司馬遷編撰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來,中國人根據不同的時代需要,不斷撰寫出不同規模、不同體裁的本國通史,這不僅成為中國歷史編纂學中的一個優良傳統,也構成了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進入無可比擬的發展時期,但在20世紀末《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出版之後,再無新的大型中國通史出版。“盛世修史”,瞭解歷史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本書應用了40 年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大量新成果,以饗讀者。

《中國大通史》:系統反映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國通史著作

《中國大通史》(全15卷,25冊)

精裝16開 1700萬字 總定價:3739.00元

2018年3月即將出版

1

全書以中國歷史時序排列,分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華民國共15卷。

2

各卷分為綜述與治亂興衰、經濟、國家控制、社會結構、精神文化、社會生活6編,以專題形式敘史,後附主要參考史料、歷史紀元表。

本書是彙集我國史學界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的一部新通史。是改革開放40年來唯一一套詳細地、系統地反映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國通史著作。

由我國史學界權威專家學者倡議,180餘位歷史學、考古學、哲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等學科著名學者參與撰寫。

《中國大通史》學術委員會

主 任:戴 逸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丁守和 王檜林 鄧廣銘

田餘慶 寧 可 劉家和

蘇秉琦 李學勤 楊向奎

何茲全 宋德金 張岱年

陳高華 林甘泉 林耀華

季羨林 週一良 龐 樸

趙光賢 鍾敬文 侯仁之

顧 誠 徐宗勉 郭松義

龔書鐸 潘吉星 瞿林東

《中國大通史》編委會

總主編:曹大為 商 傳

王 和 趙世瑜

編委:(按姓氏筆畫為序)

於 沛 王 和 王政堯

毛佩琦 孔德龍 史衛民

白建新 寧 欣 孫麗麗

李世愉 李學東 李衡眉

沈長雲 張希清 張躍銘

陳振江 陳琳國 武玉環

武四海 趙世瑜 趙祿祥

侯旭東 晁福林 徐兆仁

翁殿璧 郭德宏 曹大為

商 傳 閻守誠 曾業英

虞和平 蔡 翔 穆鴻利

《中國大通史》分卷主編:

王震中 李衡眉 沈長雲 晁福林

嶽慶平 陳琳國 侯旭東 閻守誠

寧 欣 穆鴻利 武玉環 張其凡

王德忠 趙永春 史衛民 毛佩琦

李世愉 王政堯 陳振江 徐永志

虞和平

以史為鑑,開拓創新。本書所展現的是一群今天活躍在史學一線的專業工作者對於中國通史的見解與認識,濃縮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史學界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本書特點

新理念 新觀點

本書摒棄了一些長期以來陳舊的、單一的歷史觀,注入學界新理念新觀點。

與以往不同,本書更多地關注社會長期性、連續性、漸進性的發展變化過程,避免僅僅使用某個具體的重大政治、經濟事件作為變化的標誌。

比如,在歷史分期問題上避免以具體事件為標誌截然斷限,除了史前文化外,特別強調周秦之際、隋唐之際、明清之際以及20世紀上半葉這樣幾個重大的變化時期,以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變化為標準來判斷不同階段的社會性質。比如,清朝上、下兩卷,不再刻意強調1840 年鴉片戰爭這一界標作為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分界的超乎尋常的重要性。

本書摒棄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做法,將少數民族政權放在與漢人地方政權同樣的地位上,對中央王朝與各民族之間的碰撞、融合,用全新的視角進行闡述。

如,遼夏金與兩宋大體上是同時的關係,本書沒有將這些北方民族政權附於宋代卷中,而是強調他們的獨立性,站在邊疆和非漢族族群的角度反觀處在中心的帝國,重新理解“中國”的含義,彌補過去多侷限於中央和四夷關係的視角。

新體例 新結構

各卷一般分為綜述與治亂興衰、經濟、國家控制、社會結構、精神文化、社會生活6編,以專題形式敘史,後附主要參考史料、歷史紀元表,以期更全面、準確地反映歷史原貌和發展規律。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突破了以往通史只強調政治、經濟對歷史發展作用的視角。以往通史對社會生活、文化的關照通常只作為政治、經濟的補充,篇幅較少,另外一些內容,比如民間文化的發展是以往的通史完全沒有或相對簡略,卻在近年來學術研究中頗為重視的。

本書以近40%的篇幅展現了包括衣食住行、習俗風尚、閒暇娛樂等在內的社會生活,並將其作為中國歷史發展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論述精英思想文化成就的同時,特別注意民間文化和社會思潮。文化不再只被看作是歷史發展的“果”,而將其與當時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變動相互關照、聯接,讓歷史發展更加有血有肉。

本書從社會學派的角度出發進行歷史分期,並貫徹到這部書的整個史學理論框架,這亦不同於傳統歷史學派,以往的通史著作中沒有把“社會結構”作為與政治、經濟領域的歷史並列的部分。

書中所描述的“社會結構”,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分層、各個社會群體、重要的社會組織以及家庭、宗族等社會慣制。本書對一向被忽略的婚姻、家庭、宗族、各階層、社群等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的探考,絕非一般性的拾遺補闕,而是在深入探究中國歷史特殊傳統的真諦,對歷史的展現更加豐富、鮮活。

新材料 新內容

近40年來,史學界對於考古、文字、文獻的開發、考證和大量相關歷史專題研究的新成果,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寶貴的新鮮血液。

書中全新引入關於世界發展史與中國歷史的關係,在中國民族研究、自然歷史研究、重要經濟專題以及社會結構、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有新鮮觀點和詳實的史料闡述。

本書打破以往通史不包括近現代史的慣例,囊括了1840年至民國時期的內容,以體現新的歷史觀。為儘可能全面、豐富地展現中華民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面貌、文化思潮,我們在編撰過程中始終保持審慎的態度,對稿件的內容、字句進行反覆斟考量,力求做到史料堅實、論述嚴謹。

目前,《中國大通史》前14 卷已出版,《中華民國卷》正交付專業學者作最後的切磋審校,將於稍後與讀者見面,敬請期待!

通觀全書,佐證之豐,涉獵之廣,幾近半部歷史工具書,給讀者閱史、研史提供了極大方便。

《中國大通史》:系統反映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國通史著作

分卷章節概述

《治亂興衰編》

收錄傳統的政治史、事件史過程,藉此勾勒出該卷所涉歷史時期的基本線索。按照這一歷史時期的不同階段分章敘述,針對社會動盪事件、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的關係、對外關係等重要的專題進行專章論述。

《經濟編》

收錄所涉歷史時期的經濟成長過程,即傳統的經濟史內容,並將資源環境問題放在首位。除傳統的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所關心的問題外,儘量吸納環境史、人口史、水利史、傳統科技史等方面的內容。

《社會結構編》

“社會結構”是指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分層、各個社會群體、重要的社會組織,以及家庭、宗族等等社會慣制。以往的通史著作中未曾把“社會結構”作為與政治、經濟領域的歷史並列的部分。

《國家控制編》

即傳統的政治制度史,按照皇帝制度與中央決策體制、中央行政體制、地方行政體制、司法制度、監察制度、軍事制度、財政管理制度、行政人事管理制度(如科舉選官、升遷致仕等)分章敘述,充分顯示中國歷史上制度設計的完善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精神文化編》

囊括傳統的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科學思想等內容,是以往的通史撰述完全沒有或相對簡略,卻在近年來學術研究中頗被重視的。設立專章討論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觀念和社會思潮,這屬於過去的通史(除了思想通史)講述簡略的內容。

《社會生活編》

即狹義上的社會史,是以往通史從未涉及過的部分。採用專章敘述某一時代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與性、節日與娛樂等等方面內容,力圖真實再現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全貌。

《中國大通史》:系統反映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國通史著作

《中國大通史》訂購聯繫電話:

010-67674055

學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