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頁:上海航交所要創建航運業「四個上海」

張頁:上海航交所要創建航運業“四個上海”

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海航交所)於1996年11月28日成立,成立之初確立的三大功能是“維護航運市場公平、規範航運交易行為、溝通航運動態信息”。

成立22年來,上海航交所圍繞三大功能,結合航運市場關鍵要素,在“三個運價”上下功夫,初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航運運價指數體系,成為國際航運市場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初步建立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市場,在國內外引起廣泛影響,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亮點;全面開展運價備案工作,構建航運企業公平競爭的運營環境。

上海航交所總裁張頁表示,為更好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上海市提出要打響“四大品牌”(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在此過程中,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航交所提出要對標創建航運業的“四個上海”——上海規則、上海標準、上海交易、上海品牌。

張頁:上海航交所要創建航運業“四個上海”

上海規則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不斷受益於全球化發展的同時,也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遵守規則和制定規則就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重要標誌。

張頁認為,規則不是“規矩”,而是在服務中與國際接軌,維護市場公平,“說別人聽得懂的話”。比如,為何國外港口收費非常簡化直觀,而國內港口收費則名目繁多、複雜多變?規則應該讓航運市場更加簡化、更加通暢。無疑,運價備案制度就是這樣一種規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的相關規定,交通運輸部委託上海航交所開展運價備案工作,目前全國唯一的運價備案受理中心落戶上海航交所。運價備案制度1997年起在江浙滬開始試行,2009年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上海航交所受理全國各口岸國際集裝箱班輪、無船承運業務經營者、臺灣航線以及國內水路集裝箱班輪的運價備案工作,運價信息量達到1億條/年,已形成了中國航運市場的運價信息中心。

運價備案制度進一步深化了政府主管部門“放管服”改革,成為交通主管部門對班輪市場進行事中事後監管的重要抓手,為政府管理部門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利於提高市場透明度,規範承運人市場行為,有效制止不公平競爭行為。

張頁認為,可以說,運價備案制度能夠成功在航運市場樹立“上海規則”,一方面基於上海航交所的中立性和公益性,為運價備案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積極配合交通主管部門開展航運運價的受理、檢查和監督工作;另一方面基於上海航交所的國際視野和國際身份,通過在各大重要平臺上的持續宣傳,贏得了國內外企業和相關機構的認可和讚賞。

正如運價備案制度一樣,航運業中的“上海規則”所體現出的一定是更好的服務,通過服務來規範航運市場,從而促進航運營商環境的改善。

上海標準

在中國製造、中國工程、中國裝備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標準缺失,中國企業備受“委屈”。當前,中國企業和機構最需要的,就是通過樹立中國標準,實現“兩端超車”。而讓國際社會認可中國標準,質量和公平則是基石。

張頁介紹,在航運市場上,“上海標準”已經樹立。1998年4月13日,上海航交所發佈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這是中國發布的全球首個集裝箱運價指數。20年來,上海航交所持續研發創新,至今已經形成了涵蓋集裝箱、幹散貨、油運、買賣船、船員薪酬、“一帶一路”等完整的“上海航運指數”體系,包括17大類指數,200餘個指標。“上海航運指數”目前已經註冊商標(SHSI),在覆蓋指數類別上上海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上海航運指數”不僅發揮了航運市場“晴雨表”和“風向標”的作用,而且直接作為行業標準。在國際班輪市場上,使用“上海航運指數”的掛鉤協議已成為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運價備案的標準被大量引用;在中國沿海煤炭運輸市場中,使用“上海航運指數”掛鉤協議的比重達到40%以上。

張頁指出,在建立“上海標準”的過程中,上海航交所大力發掘來自政府以及企業的數據資源,但更加健康和全面的數字資源還需要創新開放以及大量投入。上海航交所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可以作為政府數據的加工方和承製方。“上海航運指數”中的船員薪酬指數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府、企業以及機構等三方平臺,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使得數據能夠來源於市場,服務於市場。

打造標準是異常艱苦的工程,且投入巨大,但標準樹立之後,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將營造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作為第三方平臺,上海航交所願意花大力氣去推動“上海標準”,在服務中體現價值,在服務中樹立標準。

上海交易

通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航運發展實現了由計劃經濟模式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歷史性轉變,成為世界重要的航運大國。補足供給能力短板的追趕型發展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當前正處於探索形成中國特色航運發展模式和構築海運強國實力的衝刺階段。

2014年8月國發〔2014〕32號《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列明的重要任務中,要求“加快發展航運金融、航運交易、信息服務、設計諮詢、科技研發、海事仲裁等現代航運服務業”和“引導要素和產業集聚,加快建設國際海運交易和定價中心,打造國際航運中心。”

交易本身就是社會活動之一,而衍生品交易則是高質地的交易,其中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涉及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的融合發展。當前,在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中,歐美走在前列,但“上海交易”已經初現雛形。

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國際上首份集裝箱運價衍生品交易的合約以上海航交所發佈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作為結算標的。2010 年11 月,上海航交所搭建中國首家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平臺,迄今已經探索8年,在交易制度和交易規則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十年磨一劍”,上海航交所希望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平臺早日取得突破,從而帶動上海服務業的縱深發展。

為何要積極探索“上海交易”?張頁認為,航運市場客觀存在著運價波動風險大、頻率高,且難以預測的特點。最近幾年,由於經濟前景不明朗和不斷變化的行業特點,航運市場繼續呈現出波動特徵,航運運價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供應鏈不穩定對貨物進口商和出口商而言代價很高,它將導致運價加速上升或銷售量下降。同時,承運人需要不時承擔財務損失,承託雙方的關係也將越發緊張。以班輪市場的中歐貿易為例,2015—2017年,中歐航線平均運價指數分別為872.8美元/TEU、694.8美元/TEU和620.3美元/TEU,振幅分別為512.7%、488.2%和63.8%,因此具有套期保值、價格發現功能的航運運價衍生品,正是基於市場需求而應運而生,直擊行業痛點。

除了平抑實體經濟的風險,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還可以繁榮金融市場。“上海交易”既可以穩定航運現貨市場,同時還可以通過交易尋求定價權。無形市場的規模遠大於現貨市場,若能提升交易市場的人氣和繁榮度,就能夠形成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中心;由此,頻繁交易產生的交割數據,就是引領航運市場的遠期價格,足以搶佔航運運價定價中心的高地。

上海品牌

未來的全球競爭是價值鏈競爭,中國要參與世界經濟競爭,就一定要湧現出一大批中國品牌,用優質品牌統領產品的全價值鏈,進而打造中國自己的價值鏈競爭優勢。

全球航運市場的“上海品牌”,顯然已成氣候,這就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綜合品牌效應,而上海航交所無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頁表示,上海航交所的“上海航運指數”、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航運運價備案等功能,都離不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綜合建設。反過來說,上海航運品牌也需要各方面的亮點支撐,沒有航運指數、金融結算和貿易的支撐,便談不上品牌的發展。

更深入來說,上海航交所要將自身打造成航運服務業的“上海品牌”。因此,成立22年來,上海航交所始終用品牌理念去打造每一項服務,從服務中創造品牌,從品牌中體現服務。

張頁強調,所謂品牌意識,注重於出身、培育和服務。比如,上海航交所花費22年時間打造的《航運交易公報》、20年時間打造的“上海航運指數”、8年時間打造的“航運交易論壇”等,腳踏實地,從不敢好高騖遠,兢兢業業長期維護,其中的艱難取捨難以言說。上海航交所的各種作為都是為了打造品牌,希望通過品牌的創立提升中國航運業的影響力。上海航交所的願景是希望通過政府的引導和資源、企業的幫助和支持,建設百年老店,為中國航運市場和全球航運市場健康發展發揮更多的品牌效應。

“四個上海”銜接國家戰略

張頁提出,上海航交所提出要對標創建航運業“四個上海”——上海規則、上海標準、上海交易、上海品牌,本質上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海運強國、長江經濟帶、海南自由港等國家戰略一脈相承。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已經成為共識。國際社會發生的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現象具有更加深刻的內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發生的危機通過全球化機制的傳導,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國際社會整體。面對這些危機,國際社會只能“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貼合實際的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試驗田,更有利於創建共同的規則、標準、交易和品牌。航運業在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體現,最為關鍵的就是運量和運價。因而,上海航交所從運量與運價出發,將“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航運要素信息公開,發佈“一帶一路”航貿指數,增強了市場的透明度和影響力。目前,“一帶一路”航貿指數已經引發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諸多關注和重視。

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了2035年發展目標,其中與航運相關的部署有“海洋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和“自由貿易港”等。顯然,海運強國是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海洋強國”走向深藍、走向遠洋提供渠道、平臺和手段,是國家海外權益維護、履行大國國際義務的有效力量,是“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顯性體現形式和先行領域。推進海運強國建設非常緊迫,實現從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轉變的任務十分艱鉅,新目標要求站在2035年這個時間節點進行全局謀劃,以更大的勇氣和擔當加快推進,到2035年成為世界公認的海運強國。什麼是海運強國?不僅包括要有國際領先的航運樞紐功能,還要有領先的航運服務等級以及航運創新能力。而上海航交所作為航運服務業的“上海品牌”,將是建設海運強國不可或缺的力量。

11月,上海將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中國政府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有利於促進世界各國加強經貿交流合作,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為世界各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歷史性機遇。對於航運業而言,這也是難得的機遇,將改變集運業長期以來的進出口不平衡的狀況。顯然,這將增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品牌的含金量,而上海航交所也將在年內順勢推出航運市場的進口運價指數。

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打造新的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就是要充分的國際化、一體化,參與國際貿易與交流,同時也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所以,上海航交所是窗口,通過指數看世界,看貿易;上海航交所是橋樑,提供交易信息與平臺;上海航交所是裁判,通過運價備案,維護市場公平;上海航交所提供工具,通過航運運價衍生品幫助企業對沖市場運價波動的風險等。

而在海南自由港的建設中,黨中央鼓勵海南積極建設“航運交易所”,對此,上海航交所倍受鼓舞,這說明航交所的未來發展具備更大空間。站在國家戰略和航運發展的角度,上海航交所願意與海南方面攜手合作,奉獻自身經驗,為其發展保駕護航。(本文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劉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