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走紅」的藝術家哪去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代藝術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備受市場冷落。至於當代藝術的畫家,則紛紛遠涉重洋,到異國他鄉去尋求藝術發展,像海上畫壇著名的“四大金剛”——陳逸飛、魏金山、夏葆元、賴禮癢都先後前往美國,以及陳丹青、韓辛、蔡國強、陳逸鳴等一批青年畫家。即使到2004年,當代藝術在市場上還是沒有走出低迷狀態。

那些曾经“走红”的艺术家哪去了?

記得2001年劉小東的《走神兒》油畫在中國嘉德拍賣時,估價只有4~5萬元,卻依然沒有逃脫流標的命運。時隔5年,當這件作品再次被榮寶齋推出時,卻賣了88萬元。2002年王沂東的《有這麼一個小院》油畫18萬元也無人問津,直到2005年嘉德再次推出時,成交高達192.5萬元,藏家獲利非常可觀。應該講,當代藝術行情大幅狂飆是2005年後,如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巨幅油畫,上拍時各路藏家你爭我奪,互不相讓,最後被國內做餐飲的俏江南老闆張蘭以2200萬元的天價收入囊中,同時轟動海內外。2007年在嘉德拍賣會上,陳逸飛的代表作《黃河頌》油畫拍出4200萬元,再創國內當代藝術市場新高。而在海外市場上,由於國際大藏家的炒作和推動,當代藝術的行情更是火爆。一批名望在徐悲鴻之下的畫家異軍突起,傲視群雄。最牛的當推曾梵志和陳逸飛。2013年曾梵志2001年作《最後的晚餐》油畫在蘇富比以1.8億港元成交;同年,曾梵志1992年作《協和醫院系列之三》油畫(三聯作)在2013年佳士得又以1.13億港元成交。陳逸飛作品也異常搶眼,2017年《玉堂春暖》在嘉德被劉益謙以1.495億元收購;2018年《麗人行》在佳士得以8335萬港元成交,此作1997年嘉德秋拍時成交價為231萬元,21年翻了29倍。從中可以看出,像曾梵志、陳逸飛、張曉剛、蔡國強等人作品已力壓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吳大羽、關良等第一代油畫家。

那些曾经“走红”的艺术家哪去了?

不過,面對當代藝術價格如此暴漲,市場也有兩種聲音,一種非常看好當代藝術前景,還有一種聲音是對當代藝術的前景表示擔憂,特別是有媒體認為是炒作、是泡沫。美國波普藝術領袖沃霍爾曾說過:“在今天創作和出售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在筆者看來,投資收藏當代藝術務必理性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當代藝術成交價高並不代表藝術成就高。比如, 曾梵志、陳逸飛、張曉剛、蔡國強等新一輩畫家的作品價格力壓徐悲鴻,你能說徐悲鴻不如他們嗎?對此,蔡國強顯得頭腦十分清醒。他曾說:“如果你注意到與這個市場熱度相比,世界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很冷淡,你就不會因為高價而得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20世紀藝術回顧展上,中國的作品少得與它的市場價格完全不成比例……說明高價並不意味著藝術成就。”像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吳大羽等在中國現代美術史的地位已無人撼動。

二是當代藝術在海外市場上持續火爆,價格動輒數千萬乃至上億元,有專家認為,如此“天價”有可能是海外買家在炒作。之前有數據統計,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國當代藝術是被海外收藏者購買,像曾梵志2001年作《最後的晚餐》油畫在2013年蘇富比以1.8億港元成交,原藏家就是比利時大收藏家尤倫斯夫婦。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吳長江曾指出:“在西方收藏家有意識操縱下,通過10多年的市場運作,一些‘醜化’作品反而成了在西方代表中國形象的主流作品,並通過炒作,以天價迴流,最後還是跟風的中國人在花冤枉錢‘買單’。”

三是當代藝術走紅拍賣市場並未引來國人的叫好,恰恰相反,引發爭議不斷。新華網曾經轉載署名“海上鷺鷥”的《不要醜化中國人的臉》一文,引發國人和美術界權威專家熱議。中國美協顧問、中國美院原院長肖峰認為:“藝術要有一種追求,能帶給人以美感,弘揚真、善、美。如果藝術創作宣揚的是假、醜、惡,那就大大背離了藝術的本意。在藝術上能出現多元化的現象是好的,但現在有不少怪誕的創作甚至於傷害民族自尊,這都是可怕的現象,背離了藝術的本意和宗旨,不是對藝術的追求。”顯然,肖峰是有所指的。實際上,國內很多大藏家對收藏當代藝術作品是十分謹慎的。

那些曾经“走红”的艺术家哪去了?

四是當代藝術走紅並不意味著這類作品是中國美術的主流。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認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的格局比較複雜,有點良莠不齊、魚目混珠。我們肯定大多數的藝術家都傾向於認認真真搞一些實驗性作品,但也有個別藝術家採取的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和角度,他們的‘藝術’作品傳達出的東西很有問題。我們相信這種個別現象不會成為整體走向和整體現象。”

五是如今當代藝術的走紅並不意味著其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也出現過所謂的“前衛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一度也被西方媒體和收藏家大肆炒作,價格扶搖直上。然而好景不長,如今蘇聯這些“前衛藝術”作品身價一落千丈,無人問津。那些原來走紅的藝術家有的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