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爲什麼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而其他人就不能?

簡樸韻


劉備的起點很低,之所以後來能夠以主公的姿態周旋於諸侯之間,一是靠運氣,二是靠實力。這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劉備不可能在亂世之中崛起。那麼為什麼說劉備靠運氣,劉備又在什麼時候開始有實力了呢?聽我細細分析。

劉備原來是混黑道的,而非大家所熟悉的,劉備是個良民。史載劉備不喜詩書禮儀,酷愛走馬、美女、音樂等聲色之物。劉備雖然窮,但是卻不寒酸,他的身後有小的財閥來支持他霸佔一方。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從以上可以看出,相對於走官場這條路來說,劉備混的是社會這條黑道。劉備聚集眾徒,在亂世之中想做一番抱負。劉備也善於交際,雖然他不喜歡讀書,但是他仍然拜原九江太守盧植為師,劉備的同學也很厲害,其中有一人名叫公孫瓚,比劉備厲害的多。

盧植當時很有名,東漢末年朝廷派了兩人來鎮壓黃巾軍,一個是皇甫嵩,一個是盧植。皇甫嵩率領孫堅、董卓等人將黃巾軍幾乎全殲,但是盧植的戰績卻不太好,被黃巾軍屢次打敗,朝廷沒有辦法,將剿滅黃巾軍的任務全交給了皇甫嵩。

劉備早期起步很低,他率領聚集的手下跟隨校尉鄒靖討伐黃巾軍,立過一些小功,終於得到一個小官安喜尉。這時的劉備很狼狽,別說以主公的姿態獨立了,能保住自己的官位就不錯了。為什麼呢?因為劉備由社會閒雜人員變成朝廷官員不容易呀,他怎麼會不珍惜呢?

劉備剛當上安喜尉就遇到了危機,原因是朝廷規定:凡是因為軍功而當官的,要進行甄別淘汰。(原因是漢朝實行孝廉察舉制,只有孝子才有可能被推薦當官)。劉備怕自己被淘汰,於是想求見前來辦理此事的督郵,有賄賂督郵的想法。但是這個督郵卻稱病不見,劉備大怒,衝進府門,將督郵綁在床上鞭打了三百下,然後棄官而去。這是劉備第一次丟官。

後來,劉備又跟隨大將軍何進的都尉毌丘毅一起平叛黃巾軍,立有戰功,官封高唐尉,劉備又一次棄官而去。這是劉備第二次丟官。

那麼劉備為什麼屢次棄官而去呢?劉備看出,朝廷昏庸腐敗,已經是即將倒塌的一座大廈,即使有力挽狂瀾的人,也無力去挽救了。於是劉備選擇了自己募兵,然後單幹。這時也有一個人和劉備有同樣的想法,此人叫曹操。

英雄記雲: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

從劉備決定單幹起,劉備的實力和運氣才慢慢變好,最後成為大家眼中的以主公的姿態周旋於諸侯之中,那麼劉備是怎麼發展的呢?

劉備在決定單幹後去找了自己的老同學公孫瓚,此時的公孫瓚已經是朝廷的中郎將,比劉備強太多。公孫瓚封劉備為別部司馬,劉備開始有一定自主權。當時公孫瓚的手下田楷任青州刺史,立徐州比較近,與徐州牧陶謙有一定的交情。

公元194年,曹操之父曹嵩在徐州地界被人所殺,曹操將怒火發洩到陶謙頭上,決定和陶謙魚死網破。陶謙抵擋不住,於是向田楷求救。田楷協同劉備一起來救陶謙,劉備僅帶千餘人便出發了,陶謙見到劉備如此仗義,於是資助劉備幾千人,劉備開始擁有一定規模自己的隊伍。同時,劉備的人生也進入開掛模式,簡直是好的不得了。

劉備脫離公孫瓚援助陶謙,在徐州,劉備第一次以獨立的身份亮相。劉備廣施恩義,收買人心,在徐州賺足了名聲。而此時曹操因為後方被呂布偷襲,不得不率兵返回。於是徐州在劉備來到後奇蹟般的暫時保住了平安。這是劉備運氣好的第一次表現,沒有和實力強勁的曹操交鋒。

很快劉備的運氣又來了,因為陶謙死了。陶謙死之前表劉備為豫州刺史,雖然劉備名義上有職位,但是其實豫州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等到陶謙死去,徐州眾人推舉劉備為徐州牧,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人生舞臺,而劉備領徐州牧後成為名副其實的地方軍閥,朝夕之間,天下聞名。

後來,曹操為了拉攏劉備對付呂布,上表朝廷封劉備為

鎮東將軍。僅僅五年時間,劉備完成了從別部司馬到鎮東將軍的轉變,風頭漸長,再加上關羽、張飛兩位萬人敵將軍的幫助,劉備成為東漢末年眾軍閥當中崛起最快的一支。

劉備在徐州沒有得意多久就被呂布偷襲,劉備丟了徐州,投靠了曹操。曹操為了拉攏劉備,表劉備為豫州牧。後來劉備幫助曹操在下邳擒殺呂布,曹操表劉備為左將軍。這是朝廷封給劉備最大的官,這個稱號劉備一直保留到他自稱漢中王為止。

劉備在投靠曹操時是獨立的,兩人是聯合關係。換句話說,劉備是以主公的姿態和曹操搞聯合,而不是作為曹操的部屬。為什麼呢?一是因為劉備自身的實力,劉備有雄心壯志,不甘於屈居別人帳下。雖然劉備可能暫時無兵,但是劉備手下不缺能征善戰的將領,而招兵對劉備來說輕車熟路。

二是因為劉備的名聲,劉備是豫州刺史,徐州牧,豫州牧,左將軍,怎麼可能以這樣的身份侍奉曹操呢?因此曹操只有和劉備搞聯合,想要招降劉備,根本不可能。

後來,劉備因為衣帶詔的事件離開曹操,南下逃亡,來到荊州。荊州的劉表對於劉備也是無法妥善安置,為什麼呢?劉備是朝廷的左將軍,手下又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猛將,留在身邊始終是個禍患,於是劉備被劉表安排到新野,而新野離曹軍比較近,算是為劉表看家護院。

後來劉表病死,荊州的人都心向劉備。以至於魯肅前去弔喪時就說: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同心協力,那麼我們就應該和他們結盟。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們離心離德,那麼我們就應當另做打算。

由此可見,劉備的實力和他在荊州的威望。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因此,即使後來劉備流亡到江陵附近,魯肅也是和劉備搞聯合,而不是勸劉備投靠孫權,因為在魯肅眼中,劉備是梟雄,是一方實力,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將軍。

從以上可以看出,劉備從一開始的安喜尉到後來的豫州太守、徐州牧,再到朝廷的左將軍,劉備的實力一直在增強,強到什麼地步呢?劉備在長坂坡逃亡的狼狽之際,東吳來人搞聯合,聯合的不是劉表的兒子,而是劉備。此時的劉備是實力和名望俱存,無論到哪裡都是主公,任何人都不可能小瞧。以至於後來劉備入益州,益州的官員都勸劉璋提防劉備鳩佔鵲巢,但是最後還是被佔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備之所以能夠以主公的身份周旋於諸侯之間,主要還是因為劉備的實力和名望。而對劉備幫助最大的是陶謙和曹操。陶謙幫助劉備在名望上第一次實現質的飛躍,由一個小小的別部司馬一舉成為徐州牧。而曹操則把劉備推上聲望的巔峰,左將軍。因此,劉備應該感謝曹操,是曹操親手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強敵。劉備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雖然經常失敗,但是劉備的抗擊打能力簡直可以媲美他的祖先漢高祖劉邦,在經歷了大半輩子失敗後,劉備終於在漢中稱王。

再多說兩句,和劉備一樣以主公的身份流亡的人還有呂布,呂布也有實力,也有威望。因此,呂布在投靠袁紹時,袁紹礙於呂布的身份想殺了他。呂布投靠劉備時,劉備也是以禮相待。以主公的身份獨立並不難,只要有實力和名望就行。但是這樣的人往往被人所嫉,呆不長久,這也是劉備為什麼經常流亡的原因。


每日趣評


劉備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除在公孫瓚手下外,劉備的確保持了很大的獨立性,這是因為:

第一,執行特殊任務使地位變超脫

劉備在公孫瓚手下先後任別部司馬、平原令、平原國相,這時他是公孫瓚的屬下。不久劉備去了徐州,此行並不是擅自行動,而是受公孫瓚指派去的,目的是救援公孫瓚的戰略盟友陶謙。


郯城之戰中劉備幫了陶謙大忙,陶謙躲過一劫,為感謝劉備同時能讓劉備繼續幫自己,陶謙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這樣劉備就得留下來,這件事是否徵求過公孫瓚的同意不得而知,筆者傾向於認為是徵求過公孫瓚意見的,而公孫瓚也應該是同意的,因為劉備走後平原相可任命他人,而劉備到豫州又使公孫瓚在對手袁紹、曹操的身後多了一個支持力量。

劉備就任豫州刺史是人生的一次轉折,他由默默無聞而成為地方要員,而且他的地位相對超脫:公孫瓚事實上再也管不了他,而他又不同於陶謙的那些直接下屬。

第二,被朝廷任命了高級職務

陶謙不久病死,臨終以徐州相托,徐州官民派代表前往豫州的小沛迎請劉備前往徐州主持事務,這是劉備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轉折。


陶謙死後劉備獲得了更大自由,他就任的徐州刺史一職比豫州刺史更有含金量,因為徐州的可控地盤相對更大更實在,而他的徐州刺史也不再用別人表奏,是徐州官民共同擁戴的,與曹操此時擔任的兗州牧一樣。

後來曹操控制了朝廷,為拉攏劉備,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於承認了劉備的合法性,之後曹操又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左將軍,使劉備的地位更上一個臺階。


對照一下此時的孫策,雖然也竭力示好曹操,但僅被曹操任命為討逆將軍,比劉備差了
3級都不止。

第三,儘量只與他人保持盟友關係

劉備來到徐州幫助陶謙,是盟友的身份,就任豫州刺史,也是盟友。

劉備後來無奈之下再投呂布,又去豫州上任,雖然雙方沒有明確是什麼關係,但《三國志》說劉備“求和於呂布”,“求和”顯然不是投降,雙方之後仍應為盟友關係。


劉備擁有朝廷任命的左將軍頭銜後,身份地位無疑大增,所以後來無論投袁紹還是投劉表,他們二人都不好把劉備直接當成下屬看了。孫權後來與劉備結盟,從自身力量來看其實劉備已經很弱了,但僅左將軍這個身份孫權也不能把劉備當成下屬看,因為單從職務去論,時任討虜將軍的孫權還得接受左將軍劉備的領導。

第四,手中始終握有自己的力量

劉備在平原國時,手下的人馬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孔融在北海國被黃巾餘部圍困,求救於劉備,劉備一次就能發兵3000去救援,可見實力不小。


但劉備奉公孫瓚之命去徐州救援時僅
“有兵千餘人”,顯然公孫瓚做人很小氣,把人馬留下了,劉備不去爭這個,能自由就行,他一路收集“幽州烏丸雜胡騎”,同時“又略得饑民數千人”,讓自己手中有本錢。

官渡之戰前劉備在徐州起兵反曹,被曹操打敗,這一仗劉備輸得較慘,人馬損失怠盡,投袁紹後雖然受到敬重,但劉備明白手裡沒有刀把子說話就不硬氣,所以趙雲復歸後劉備馬上交給他一個任務,讓他秘密召募人馬,“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正因為有自己的人馬,所以後來才能說走就走。

第五,心中早存大志不甘屈居人下

劉備小時候還在騎著竹杆亂跑時,就指著家中屋外一棵巨大的桑樹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這話的意思是自己將來要當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天生不簡單。


據記載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儘管離這位先祖已十分久遠了,但劉備想必從祖父劉雄、父親劉弘那裡經常聽到他們是大漢皇族後裔這樣的話,想到自己身上流著皇族血液,劉備可能就會生出自豪感,不甘於人下的品性從小就養成了。

對於那些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的人來說,只有自己給自己當老闆他們才會覺得適應,劉備就是這樣的人。迫於形勢,他也曾給別人去打過工,但他心裡明白那都是暫時的,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去發展自己的事業。


南門太守


一般來說,投靠到別人的帳下,很快就會被同化,成為別人的下屬。這時候,從屬關係已定,聽候別人的命令和調遣也就是必須的了。


但是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那就是三國時期的劉備。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劉備的身份特殊,名望很高。


劉備早期也當過幾次縣令之類的小官,在任上,他愛民如子,獲得廣大百姓的好評,積累了一定的聲望。


但是,劉備素有大志,以匡扶漢室,一統中原,救天下黎民於水火為己任,數次辭官,帶著關羽、張飛四處尋找機會。


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劉備親自上陣,導演了一場“三英戰呂布”的好戲,從此名氣就更大了。


對外,劉備自稱是漢室後裔,中山靖王之後,這可是一塊不得了的虎皮。


要知道,古代人最講究正統和名份大義,佔住了這一點,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關羽和張飛也是看中了劉備的身世才投靠在他麾下的,還留下了“桃園結義“的千古美談。


後來,漢獻帝想借助劉備的力量為外援,大力栽培劉備,正式認他為皇叔,並且詔告天下。


從此以後,劉備的名望達到了新的頂峰,為他招攬到更多的人才,其中,就包括諸葛亮。


你說,一個頂著“漢室宗親,大漢皇叔”身份的人,你敢把他招為手下呼來喝去嗎?這可是大不敬啊,要被天下人口誅筆伐的。


所以,劉備在創業初期雖然混得不太好,還投靠過老同學公孫瓚。但是都能保留獨立的編制,沒有被吞併。


至於那些沒什麼名份的小軍閥,當然就沒那麼好運了。



2,劉備有一定的實力。


創業初期,劉備雖然兵少、馬缺、地盤小,但是手下的大將厲害啊。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那年代,只要你有錢有糧,根本不愁招不到兵。但是大將就不一樣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貨。


幸運的是,劉備的兩個結拜兄弟關羽、張飛,都是千金難求的萬人敵。


咱就說關羽,從溫酒斬華雄,到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所向披靡無人可擋。


再說張飛,一人於呂布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喝斷長板坡,嚇死曹軍大將,也是當世少有的好漢。


你說劉備有這兩個死忠分子輔佐,誰敢輕易打他的主意。


3,劉備的機遇好。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的巧,劉備的運氣就是那麼好。


正在劉備四處碰壁的時候,陶謙病危了,臨終前還把徐州讓給了素有賢名的劉備。


從天而降的大餡餅砸到了劉備的頭上,一下就把他砸蒙了。


不久,袁術派大將紀靈來攻徐州,劉備只好向呂布求助。


呂布倒是來了,可是呂布和袁術也是親家啊,他雙方都不想得罪,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命人把自己的方天畫戟插在150步外的轅門外。


然後對雙方說:“我射一箭,要是射中了戟,你們雙方就要給我面子,就此罷兵;要是射不中,你們繼續掐,我就不管了”。


結果一箭正中戟上小月牙,紀靈一看,呂布太厲害了,自己肯定是打不過啊,何況還有劉備呢。於是,只好撤兵走了,這就是轅門射戟的故事。


後來,曹操為了拉攏劉備,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之後又被任命為左將軍,一下就把劉備的軍閥身份給洗白了。


從此以後,劉備的人生就象是開了掛一樣,一路順風,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經過君臣上下的共同努力,終於建立了蜀漢政權。



4,劉備待人真誠,臉皮也夠厚。


劉備一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不灰心喪氣。雖然,他投奔過的人不少,也做了不少傻事,卻從不以此為恥。


劉備還是個有原則的人,從來不打自己投奔對象的主意,而是憑藉超凡的個人魅力,使一個又一個的英雄豪傑折服在他的腳下。


關羽、張飛自不必說,趙雲投靠劉備後也是盡心盡力,單騎救主殺得七進七出。


諸葛亮就更不用說了,自從被劉備的三顧之情折服後,終生為蜀漢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胸懷天下,不論投奔何人,都刻意保持著盟友而非部屬的身份。


我是來投奔你的沒錯,但我是漢室宗親,大漢皇叔啊,我是來聯絡盟友的,不是來當馬仔的。


我來找你是看你還不錯,可以作為共同匡扶漢室的盟友,而不是到你這兒來打醬油混工分的,更不是來你這蹭吃蹭喝的,有什麼事,儘管交給我來辦。


辦事總得要錢要人吧,我人手不夠啊,你說咋辦?我這大將倒是有兩員,就不跟你借了,要不就先在借點糧草和毛毛兵吧。


一來二去,一不小心借了偌大一個荊州,一輩子也沒還。


從劉備的發跡史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不但要有名望,還要有實力,更要拉得下臉皮。這樣,在機遇到來的時候才能抓住機遇,實現人生的飛躍。


該出手時就出手啊,風風火火闖九州啊。



劉備生於亂世,起於微末,卻胸懷大志,從不自棄。踏踏實實做事,積累聲望,四處尋找一展抱負的機會。


他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於是緊緊地把關羽、張飛團結在身邊,利用“漢室宗親,大漢皇叔”的名頭,大搞品牌效應,終於打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而於謙、劉表、諸葛亮等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劉備即使寄人籬下,也能自強不息,能夠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從不依附於人,這是多少人望塵莫及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他是漢室後裔,雖然有人質疑,但朝廷是認賬的——曹操控制朝廷後為拉攏劉備,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於承認了劉備的合法性,之後曹操又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左將軍,使劉備的地位更上一個臺階。漢室宗親、朝廷高官的身份使劉備成為一面極具象徵意義的旗幟,所以當他投靠別人時人家也能容忍他帶著關羽、張飛、趙雲這些老部下一起前來投奔,而並不拆散他們之間的聯繫。

其次劉備雖有自己的班底,但這套班底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武將,而缺乏謀臣,直到他獲得了諸葛亮。這也就是說在劉備投靠的那些人看來劉備手下雖有幾個猛將,但無謀臣,而且劉備一直沒有自己的基本盤——今天投奔這個,明天投奔那個,卻又和三姓家奴——呂布不同:劉備從不打自己投奔對象的主意(劉璋是例外,因為這時劉備已下定決心結束四處投奔他人的狀態),他每一個投奔對象都不將其視為威脅,否則誰敢讓他以主公身份帶著人馬前來投奔?

再次不得不承認劉備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能得人心:即使在他最窘迫的時候關羽、張飛依然對其不離不棄;趙雲自跟隨劉備後也曾七進七出、單騎救主以報劉備知遇之恩;諸葛亮被劉備的三顧茅廬之盛情折服,之後終生許劉備以驅馳。

最後劉備一直心存大志,不願久居人下,所以他無論投奔何人都刻意保持著盟友而非部屬的身份——我來投奔你不假,但我們是作為盟友共同匡扶漢室,我不是在別處混不下去才上你這兒打工來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為什麼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而其他人就不能?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3點原因!

一、擁有好的理由

要知道劉備投靠的人雖然多,但是都是建立在“投靠二字”,而不是拜他人為主公。要知道自己拜他人為主公才算是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了,這樣才算是是別人的麾下!

看一看劉備投靠的人,第一個拜盧值為師,這個不算是投靠。第二個是公孫瓚,要知道公孫瓚是他的同門師兄弟,這裡不存在投靠關係,僅僅是公孫瓚幫助他而已。第三個是北海救孔融,這個不算。第四個就是,投靠徐州陶謙,要知道這裡是合作而不是投靠。第五個是呂布,這裡是“求和於呂布”,更不存在是什麼投靠。第六個是曹操,這裡更不存在投靠,這裡是指劉備讓曹操幫助他攻呂布。第七個是袁紹,這裡算是投靠,但是這裡他是獨立的,雖然他聽從袁紹的命令,但是他有自己獨立的軍隊,所以也不算是“投靠”。

最後一個是劉表,這裡可以說有兩個原因讓他以主公的姿態獨立。1 、心中大志。2、手握兵權。3、官職很高。

因為劉備在投靠別人的時候總是有很好的理由,要嗎是,求和,要嗎是,求助、要麼是,助人,要麼是,有權。所以這也是他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原因!

二、大志

要知道劉備是擁有大志的一個人,可以說他要比曹操還強,因為曹操其實沒有什麼大志,小時候曹操就想當個縣令,治下有方,這便是他的夢想。長大了,最多就是當一個大將軍,雖然最後自己當上了大將軍,但是他的夢想在一點點的消失,可以說後面就沒有了!

劉備則不同,可以說他的志向從未變過,黃巾起義時,是保衛漢室、董卓作亂時,也是保衛漢室、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是為了興復漢室。只有最後才忘記自己的初衷,在前期,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大志。

所以也正是心中的大志讓他不甘位於人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他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原因!

三、擁有自己的武裝

要知道劉備從黃巾起義之後,就用張飛的資金招募了一批屬於自己的士兵,所以 在投靠公孫瓚的時候,他是有底氣的,他是可以想走就走的,並不是離不開公孫瓚的,而到了曹操那裡,他也是如此。他是有底氣的!

就像當時曹操手下的陳宮,為什麼投靠完曹操之後又可以迅速的投靠呂布,就是因為他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他並不是一個謀士,他還是一個主公,所以曹操對他敬愛有加,所以他想走就走。

而劉備正是如此,無論是他跟公孫,投呂布,降曹操,隨袁紹,奔劉表,他都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的。所以這是他為什麼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的最大原因!

總結來說劉備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的原因,就是因為總是擁有好的理由,還擁有大志,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也是最重要的!


修遠談歷史


劉備第一個投靠的是公孫瓚,首先劉備是討伐黃巾起義崛起的,因功分了個縣長,屬於在亂世當中自立一種,因看不慣官場勢利眼棄官投靠了公孫瓚,劉備年少就結識公孫瓚屬於朋友,又因為劉備之前幹過縣令所以公孫瓚打發劉備一個縣令,加上當時還是漢朝沒有到割據地步所以公孫瓚也沒必要把劉備當作手下人,不過是同朝為官等級不一樣罷了,劉備第二個投靠應該是陶謙,也是有原因的,第一因為劉備治理平原縣有政績聲名遠播,當時北海孔融被黃巾殘餘包圍,第一時間想到劉備派太史慈去求救劉備仗義解圍,陶謙被圍所以想到孔融,孔融就想到劉備,劉備自然想得到徐州,所以和公孫瓚借兵和孔融一起救徐州,這個時候大家想想吧!劉備是帶兵錢救援算不上投靠自然和陶謙平起平坐,第三曹操,首先分析劉備得徐州天下九州有其一,可以說和曹操一樣等級,其次劉備被呂布所逼無路可走,是因為曹操和劉備早就結盟,曹操不過是利用劉備打擊呂布,所以劉備這次當了個炮灰,但是記住曹操劉備是屬於結盟打呂布,所以即使劉備一無所有了也是為曹操拼沒的,所以曹操也不會把劉備當作下屬,第四個袁紹,首先分析一下劉備再得徐州面對最大問題當然是曹操,這個時候他想對付曹操依靠自己還是不夠,所以這個時候他想到袁紹,袁紹也不想曹操獨大所以自然和劉備結盟,當時是劉備牽制曹操,袁紹和曹操正面對戰,劉備偷襲徐州,所以曹操這個時候非常為難,索性是袁紹沒有按照說好的正面壓制曹操,而是應為兒子得病停止行軍,這就導致劉備孤軍作戰,曹操用奇兵一舉擊敗劉備,導致劉備無路可走只有投靠袁紹,記住這個時候的劉備也是一無所有,為什麼袁紹十里迎接劉備,因為袁紹對不住劉備,所以劉備不算是投靠,袁紹更不會把劉備當作下屬,只當賓客,第五個劉表,這個更好說官渡之戰前劉備已經叫人讓劉表偷襲許昌,劉表沒出兵這個意義上已經是聯盟了,其次劉備離開袁紹在汝南已經集結了一批自己人的人馬,劉備到劉表那是帶著人馬去的,劉表當然不會收編,他也不敢畢竟他知道劉備比他牛逼,所以只有打發是最好,更談不上上下級關係,第六個應該算是孫權,這個應該算不上投靠只能是聯盟,還有呂布那更談不上,再就是糾正劉備確實是打著漢皇族旗號,但是劉備絕對沒有稱自己是皇叔,他和獻帝見過面都是疑問,又怎麼談皇叔,其次是漢朝當時沒滅亡,近親皇室多如牛毛,所以沒有人會把劉備當回事,演義把劉備寫成一個庸人,仗著皇叔名字,打著正牌旗號,這是因為古代封建社會原因作者必須這樣寫,不能把一個反叛曹操寫成正統,我相信劉備一個草根能在那種環境下最後稱霸絕非運氣,而是本事就是應該非常牛逼的人,天生領導者,所以曹操藐視天下英雄唯獨佩服劉備的原因。


寡人的大秦亡了嗎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認識“主公”的含義,主公其實就是下屬的主人,並不是什麼官職和稱號,在很多情況下下屬如果認這個人為主人,願意終身追隨他便稱這個人為主公。在三國演義中,不僅曹操、孫權、劉備被稱作主公,就連關羽也被周倉、廖化等稱作“主公”。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中提到: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昨夜夢見主公渾身血汙,立於前;急問之,忽然驚覺。不知主何吉凶?”可見主公並不是老大才能稱呼了,只要你魅力足夠,有很多跟班,那些跟班就會稱呼你為主公。

不僅劉備在投奔各路諸侯的時候有人稱呼為主公,袁紹投奔韓馥、曹操在袁紹手下、呂布投奔劉備的時候都有人稱呼他為主公,一般稱呼他為主公的人都是親信,那些比較疏遠的下屬一般都稱呼官職,所以劉備在別人手下被稱呼主公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了,只是劉備半生寄人籬下,這樣的情況才特別讓人注意到而已。

同時劉備半生不得志還有那麼多粉絲主要是劉備擁有英雄之才,在士大夫中名望很高,又加上自稱漢室宗親因此很多追隨者,特別在他身邊長期有兩員猛將張飛關羽的情況下,是一個不錯的潛力股,因此有很多人追隨他。

第二、他善於處理關係,劉備是最善於利用聯姻發展關係了,劉備為了穩定在徐州的地位,便娶了糜夫人,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娶了孫夫人,在益州為了鞏固帝位再娶了吳皇后,可見劉備是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在這方面讓他能夠在東漢末年的梟雄之間遊刃有餘,同時也讓他能夠更好地掌握資源,最終才能成功建立蜀漢。


瀟蕭歷史文社


這就是個旗號的問題了,事實證明,無論幹什麼事業,旗號都很重要,在關鍵時刻,旗號和名聲能改變很多事。

前面其他答主說的,劉備自己本身保有一定實力,手下大將給力,官銜很高,這都很重要,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劉備是皇族啊!

劉備到處跟人說:“我乃中山靖王之後,景帝玄孫,大漢皇族劉玄德……”,圖的是啥?這不是單純的吹牛,說這一堆話的原因是為了一件事:政治認同。

雖然我們都知道,中山靖王是中國歷史上兒子最多的一個王爺,有一百多個兒子,與劉備同時代的“景帝玄孫”應該一個師都不止,他這個頭銜其實不值錢。但是劉備之所以是劉備,就是因為他把這個不值錢的頭銜變的值錢了。

因為劉備這個皇族,是漢獻帝親自認證的,是蓋了戳的大漢皇叔。雖然他跟漢獻帝的血緣關係可能八竿子都打不著,但是有了漢獻帝這個認同,劉備的皇族身份就沒有任何人能說三道四了。

這就夠了。



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分崩離析,但是大漢民心未失,在那個人心向漢的年代,一塊皇族的招牌遠遠比曹操、袁紹有威望的多,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

曹操、袁紹等人更不可能把劉備收為手下,原因很簡單——劉備是皇上的叔叔,大漢皇親。普天之下,能差使皇族的只有天子一人。雖然漢獻帝完全是個傀儡,可是你曹操袁紹只要一天沒稱帝,你就還是臣子。天底下豈有臣子差遣皇族的道理?

而且劉備既非文臣,也非武將,官銜高名望重,還是深得民心的皇上叔叔。你一個地方軍閥,大漢的臣子,敢收編這麼一位?還有沒有王法了。

如果劉備不姓劉,關羽張飛又怎麼會跟他呢?他也許就像同時代眾多的草莽英雄一樣,泯滅在歷史大潮中了。劉備的經歷給了後人很多啟示,後世很多造反者硬說自己是大唐/大宋/大漢皇室後裔,連朱元璋還考慮過把自己包裝成朱熹後人呢~


小約翰


很簡單,能不能獨立存在,完全在於你有沒有自己的軍隊和領地。

有軍隊和領地,你就是獨立的主公。沒有軍隊和領地,你就只能當別人的臣子。這和什麼能力、名氣沒有任何關係。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哪一個不比劉備名氣大,最後很多人還不是喪失了獨立性當了人家的臣子。比如孔融,當北海太守時有軍隊有領地,他就是主公,等後來被袁紹趕走了,他孤家寡人跑到曹操那邊,就只能當臣子。再比如孫策,孫堅在世是主公,等孫堅死了,孫策喪失了軍隊和領地,就只能在袁術手下當臣子,後來袁術把孫堅的部屬還給孫策讓他去江東打下一片領地,孫策才算真正獨立。

而劉備是一直都有自己的軍隊和領地的,雖然前期軍隊的規模和領地都不大。

在平原的時候,劉備就組建了自己的軍隊,以平原為領地。而到了徐州,陶謙讓劉備屯軍小沛,事實上也就是把小沛變成了劉備的領地。後來到了荊州,劉表也是讓劉備屯軍新野。有人可能會說小沛和新野不都是別人給劉備的麼,怎麼能算劉備的領地?其實還真不是,小沛並不屬於徐州而是屬於豫州,新野雖然屬於荊州,但所屬的南陽郡卻是原來張繡的地盤,張繡投降曹操後南陽就是曹操所有,所以陶謙和劉表根本就不是拿自己地盤給劉備,而是讓劉備去搶的別人的地盤。劉備搶下別人的地盤當然就是劉備自己的。所以對於陶謙和劉表來說,劉備只是客將或者同盟者,而不是自己手下的將領。

當然,劉備也有不是主公的時候,比如被呂布從徐州趕跑後帶了關張幾個人投奔了曹操,徐州戰敗後單槍匹馬跑去投奔了袁紹,這兩次劉備就是連軍隊帶地盤都沒了,所以他在曹操和袁紹手下就是完全的臣子地位,只能跟著曹操打呂布,跟著文丑打白馬,而無權自領一軍,曹操袁紹想砍他就砍他。而曹操讓劉備自領一軍出征後,還有袁紹放劉備去找關羽張飛後,劉備就帶著部隊直接開溜了,魚入大海,不受他人控制,從此帶著自己的軍隊去搶地盤去了。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答 | 江隱龍

這事要分兩部分說。第一,劉備的確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性;第二,除了劉備之外還有不少保持獨立性的諸侯,比如呂布、張繡、張邈、孫策、士燮……當然這種獨立性大小不一,而且有些人最終為這種獨立性付出了代價。

先說劉備。劉備能保持獨立的原因其實非常明白了:首先他自己是有一定的力量的,關羽、張飛其實可以看做是他的部曲,這支部曲人數雖然不多,但也是在黃巾之亂中考驗出來的精兵,有一定戰鬥力;其次他名望不小,又不肯屈居人下,所以投靠別人是本身就是以客將身份入駐的;第三他選擇的勢力都能接受他的客將身份——公孫瓚與劉備是同門,陶謙是向劉備求援,劉表也希望劉備幫他抵抗曹操的威脅。有力量、有名望、有機遇,只有滿足了這三項,當客將也是不難的。

比如張繡。張濟徵劉表時戰死,部眾歸於張繡,這時候劉表自知難以剿滅其力量,乾脆招降。張繡善用兵,手下有兵,又有賈詡輔佐,所以他在劉表帳下也有很強的獨立性。又比如呂布,呂布與曹操爭兗州失敗,逃至徐州,劉備當時剛剛得到徐州需要外援,所以也能接受呂布的獨立身份,只是沒能把握住,反正讓呂布當了主人。張邈本是曹操的上級,曹操任兗州牧後成了曹操的部下,但二人的關係一直都不錯。張邈之後反叛曹操,除了曹操殺邊讓之外,可能也是因為心中不服氣吧。

孫策在袁術帳下的獨立性沒有那麼高,但已經達到獨立領軍、在袁術稱帝后立刻自立的程度了。士燮是在降孫權後保持了半獨立的狀態,孫權當時沒有能力根除士氏在交州的勢力,所以能接受這一情勢。士燮死後,士氏一族想重新割據交州,最終被孫權剿滅了。以上可以看出,劉備的半獨立狀態在三國時期並不罕見,說到底就是三個條件:有力量、有名望、有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